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7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305篇
农学   159篇
基础科学   110篇
  96篇
综合类   1129篇
农作物   219篇
水产渔业   217篇
畜牧兽医   639篇
园艺   233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42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95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7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69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76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0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再生稻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已报到的研究材料,综述了中国南方稻区再生稻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水稻品种均可获得一定的再生稻产量,常规品种的再生稻产量明显低于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而三系杂交水稻的再生稻产量又较两系杂交稻的再生稻产量低;留桩高度各地因组合不同和生态条件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异,一般为10~40 cm;各节间腋芽在温度、光照和水分适宜的条件下均能较好的萌发,施用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均能有效促进腋芽的萌发,并能提高再生芽的成活率;再生稻腋芽萌发及成活的最适温度为24.5~27.0℃,相对湿度为81%~85%,‘汕优63’再生稻结实率≥70%的临界低温指标是:连续5日平均气温≥21℃;头季稻齐穗期剑叶SPAD值、叶片含氮量和群体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3个因子可以用来预测再生稻高产的促芽肥经济施用量;超级杂交稻也可获得较好的再生稻产量。再生稻的栽培技术还可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2.
潘佑民  吴定安  黄璋  戎捷  杨国治 《土壤》1987,19(5):249-252
讨论影响土壤中化学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值因素的文章虽时有报道[1-3],但它们大多是从定性的角度进行讨论的。本文拟将数理统计中的多元分析技术——聚类方法——用于研究湖南省境内土类和母质对土壤中Cu、Ni、Co、As四个元素含量的影响程度。以不同土类不同母质的土壤样品为观察单元,以元素含量为观察指标的聚类结果表明,土壤中元素背景值主要受成土母质母岩的影响,而受土壤类型的影响则是次要的,不明显的。  相似文献   
93.
为探究化感物质阿魏酸对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阿魏酸分别处理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种子,利用单因素方差对其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化感指数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阿魏酸显著抑制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种子的萌发,对2种杜鹃种子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阿魏酸对马缨杜鹃和露珠杜鹃种子均具有显著的化感作用,化感效应的最强浓度为1 000 μg/mL.  相似文献   
94.
本文主要以高砷硫铁矿区周边农田中的真菌群落为研究对象,研究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系统的分析了矿区周边不同区域土壤中真菌的群落特征,对硫铁矿区周边土壤真菌群落的适应机制进行了探究分析。结果表明,(1)砷、铁复合污染土壤可促使土壤真菌丰富度降低,而对土壤真菌多样的影响则表现为先促进后抑制;(2)砷、铁复合污染抑制土壤中Ascomycota(子囊菌门)代谢,促进Basidiomycota(担子菌门)代谢,而对Zygomycota(接合菌门)则表现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对Fusarium(镰刀菌属)、Pseudallescheria(假霉样真菌属)、Cryptococcus(隐球菌属)也呈现“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作用;(3)砷、铁的复合物污染使土壤中真菌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差异,环境因子对土壤环境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影响大小依次为有效砷、总砷、总铁。  相似文献   
95.
河北省近35年(1965—1999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变化   总被引:15,自引:8,他引:15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分析河北省参考作物蒸散的时空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为农作物水分管理提供指导.根据FAO推荐的彭曼-蒙蒂斯方程,利用河北省1965-1999年85个地面气象站资料,计算并分析了河北省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时空分布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河北省春、夏、秋、冬四季和年的参考蒸散量序列变化呈现下降趋势,并达到显著水平(α=0.01).其中,春季下降最快,夏季次之,秋季较慢,冬季下降最慢;年参考蒸散量减少速率达43.58mm/10a.在空间上,全省参考作物蒸散量在不同地区减少幅度不同.其中,廊坊及以南地区下降较为突出,减少速率一般均在40mm/10a以上,而北部地区减少较为缓慢,一般均在35mm/10a以下,秦皇岛虽然有所减少,但未达到显著水平(α>0.05).通过参考作物蒸散与气候要素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河北省参考作物蒸散变化的主要因子是风速和日照时数(即太阳辐射).根据能量平衡原理,风速减小和日照时数减少是河北省参考作物蒸散下降的主要原因,而气温升高对其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96.
重庆四面山几种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选择重庆四面山张家山林场5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浸水实验,对林地表层土壤的抗蚀性能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人工林地土壤抗蚀性能差异显著,土壤抗蚀指数表现为木荷石栎混交林地最大(87.2%),其后依次为枫香木荷石栎香樟混交林地(83.5%)、杉木纯林地(73.3%)、杉木马尾松混交林地(69.0%),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地最小(52.5%).(2)林地土壤抗蚀性能随土壤深度和浸水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表现为土壤抗蚀指数0-10 cm土层为10-20 cm土层的1.1~1.6倍,土壤抗蚀指数与土粒浸水时间成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林地土壤抗蚀指数与其理化性质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7.
发根农杆菌Ri质粒转化康乃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具有Ri质粒的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Pri15834对康乃馨组培苗的带叶茎节进行转化试验。转化后的外植体在K0附加500mg/L羧苄青霉素培养基上培养2~3周后,受感染的伤口部位长出无向地性的毛状根,频率为37.07%。将毛状根切碎分别在K0、K1、K2培养基上继续培养3周,毛状根在K0上表现为无限生长,在K1上主要表现为长愈伤组织,频率为51.42%,而在K2上则主要表现为长绿苗,频率为25%。这说明发根农杆菌的Ri质粒已整合到康乃馨细胞基因组中并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98.
以合成人工抗原复合物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了特异性的兔抗BFNH多克隆抗血清。用间接ELISA法测得抗体血清的最高效价可达1:32000。并以BFNH-卵清蛋白(OVA)复合物,作为抗原包被96孔板,建立了间接竞争ELISA法,用于蔬菜中的克百威残留分析。通过实验确定该方法的工作条件和标准曲线,并测定了抗体血清与其它各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交叉反应率。实验结果表明,抗体血清对其它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交叉反应率均小于10%。该方法对克百威纯品的检测限为0.1μg·ml-1,线性检测范围为102~10-3μg·ml-1。该方法测定结果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99.
观光木群落物种多度分布的Weibull模型研究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32  
物种多度分布是生物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首次提出物种多度分布的Weibull分布模型.观光术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及乔木+灌木物种多度分布实例拟合结果表明,三者均符合Weibull分布,因此,Weibull分布模型应用于物种多度分布研究是理想的,从而丰富了物种多度分布的分布理论,同时也为观光木的管理及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0.
杉木人工林胸径的Weibull分布及其最优拟合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运用遗传算法最优拟合Weibul分布,研究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最优拟合的Weibul模型拟合杉木人工林胸径分布的接受率达80%以上,证明遗传算法是非线性模型的一种有效拟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