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9篇
  7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为明确‘黑美人’、‘蓉紫芋5号’2个紫色马铃薯品种的营养品质,以四川地区栽培的2个品种马铃薯为试验材料,分析测定及评价其质量参数(单薯重、薯块形状、表皮颜色、芽眼深浅和个数、果肉硬度、干物质含量)和营养参数(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总酚、花青素、和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黑美人’和‘蓉紫芋5号’为紫皮紫肉倒锥形薯肉块茎,干物质率约19%,其中‘蓉紫芋5号’平均单薯重较重,‘黑美人’质地较硬,但两者差异较小;‘蓉紫芋5号’的淀粉、可溶性糖、总酚及花青素含量高于‘黑美人’,而‘黑美人’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值高于‘蓉紫芋5号’。‘黑美人’和‘蓉紫芋5号’是适合大众食用的高营养低成本且富含抗氧化物质的粮食作物,本试验为科学利用紫色马铃薯提供依据,为紫色马铃薯的产品研发提供理论支撑。#$NL关键词:紫色马铃薯;营养成分;品质评价  相似文献   
32.
麦秸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郑单958为材料,通过2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了麦秸粉碎覆盖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夏玉米产量和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麦秸不还田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麦秸覆盖还田不施化肥处理两年分别减产7.07%和28.41%,麦秸与化肥配施处理两年分别增产12.31%和9.51%。麦秸与化肥配施可以提高穗长、穗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穗部性状,同时提高夏玉米植株的双穗率,降低空秆率,显著提高群体结实穗数。  相似文献   
33.
添加飞防助剂对无人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不同飞防助剂对无人机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在大疆无人机(MG-1P)喷施40%氟啶胺·烯酰吗啉悬浮剂防治过程中分别添加激健和倍倍加两种助剂,测定喷洒作业质量指标和防效。结果表明,使用植保无人机的防治效果优于使用常规喷雾器的防治效果,无人机添加飞防助剂激健的雾滴覆盖密度、分布均匀度、喷雾沉积率和对晚疫病的防效均高于添加飞防助剂倍倍加和不添加飞防助剂处理。  相似文献   
34.
为了探明紫肉食用型甘薯品种川紫薯2号的优化栽培技术,采用四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在大田条件下研究移栽密度、氮施用量、磷施用量、钾施用量与川紫薯2号块根鲜薯产量、商品薯率、干物质率、淀粉率、可溶性糖和花青素含量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4个栽培因素对鲜薯产量的影响依次表现为移栽密度氮施用量磷施用量钾施用量,对商品薯率、淀粉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依次表现为移栽密度磷施用量钾施用量氮施用量,而对干物率的影响依次表现为移栽密度氮施用量钾施用量磷施用量。川紫薯2号获得40 000 kg/hm~2以上的鲜薯产量的移栽密度为7.24万~7.54万株/hm~2;获得96.00%以上的商品薯率的移栽密度为4.99万~5.60万株/hm~2,共同的施肥量区间为氮施用量79.63~92.47 kg/hm~2,磷施用量90.60~97.86 kg/hm~2。获得26.30%以上干物率及16.56%以上淀粉率的移栽密度为6.54万~7.06万株/hm~2,氮施用量108.71~115.25 kg/hm~2,磷施用量107.29~120.28 kg/hm~2,钾施用量88.16~90.04 kg/hm~2。获得41.00%以上的可溶性糖含量的移栽密度为6.39万~6.90万株/hm~2,氮施用量为62.24~78.79 kg/hm~2,磷施用量为89.09~101.28 kg/hm~2,钾施用量为149.7~175.88 kg/hm~2。  相似文献   
35.
北川县是四川绵阳山区传统马铃薯种植县,但目前当地的主推品种以米拉、费乌瑞它等老品种为主,为改变产区种植品种单一的局面,引进12个中晚熟品种开展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米拉相比,西芋7号、达芋4号和川凉芋15为中晚熟或晚熟品种,黄皮白肉或黄肉,芽眼浅,商品薯率和淀粉含量高,鲜薯产量分别为29650kg/hm2、25750kg/hm2、25825kg/hm2。这3个品种可作为优良品种在北川县推广。  相似文献   
36.
四川马铃薯现代绿色薯业技术创新链现状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薯类创新团队二期(2014—2018年)主要科技创新:马铃薯系列新品种选育与推广;不同世代脱毒种薯生长发育特性与高效扩繁技术;高效种植模式与周年生产技术;主食化关键技术创新与示范。在"构建技术创新链—延伸产业创新链—提升科技价值链"的三链联动转型升级机制指导下,提出薯类创新团队三期(2019—2023年)的研究展望:加强品质育种主攻特色专用新品种,种薯快繁技术创新与良繁体系提升,绿色安全生产技术与周年供给体系优化,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机械化技术体系提升,主要病虫害的预警与绿色防控技术优化,休眠萌芽调控与安全贮藏技术提升。  相似文献   
37.
为探讨氰氨化钙不同施用量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及对产量、经济效益的影响,以油菜品种川油81为供试材料,在川中丘陵安州区秀水镇、川西平原广汉市高坪镇开展氰氨化钙不同施用量的大田试验,以不施用氰氨化钙为对照(CK),设置施用氰氨化钙150、300、450、600 kg/hm2共4个处理(分别为处理CC150、CC300、CC450、CC600),分析油菜土壤pH值、苗期根肿病发病率、成熟期干物质量、产量构成、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施用氰氨化钙后,在油菜种植初期增加了土壤pH值,安州、广汉试点CC600处理分别较CK显著升高了11.18%、7.68%,而收获期广汉试验点施用量≥300 kg/hm2时土壤pH值显著高于CK。安州试点油菜苗期根肿病发病率、病情指数较CK分别降低14.37%~60.89%、6.97%~63.41%,干物质积累量、有效角果数、一次分枝数分别增加33.14%~80.74%、43.72%~108.96%、36.75%~114.92%,油菜籽产量显著增加57.93%~89.02%(P<0.05),经济效益增加...  相似文献   
38.
[目的]研究紫色甘薯块根适宜的60Co-γ射线辐射剂量。[方法]以徐紫L-7和越南紫两个紫色甘薯品种块根为材料,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0、25、50、75、100、125和150Gy)辐射甘薯块根,调查块根的出苗率、出苗数和单苗鲜重。[结果]不同剂量辐照处理均推迟了两品种块根的出苗期,降低了两品种块根的出苗率、单个块根出苗数和单苗鲜重,品种间、辐照剂量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25Gy以上辐照导致两品种块根出苗期与对照相比分别推迟了2、3、5、6和12d。[结论]徐紫L-7半致死剂量(LD50)为66.73Gy,越南紫半致死剂量(LD50)为74.96Gy。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不同油菜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及牦牛日采食总量,为甘孜州半农牧区推广麦后复种饲用油菜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方法]2011年7~10月,以四川双低油菜生产中主推品种川油36、川油58为对照,引进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推广饲用油菜品种饲油1号、华协11号,采用品种比较及牦牛舍饲试验,调查不同油菜品种生态适应性及牦牛采食速度和日采食总量.[结果]在甘孜州半农牧区引进品种饲油1号、华协11号均可正常生长,鲜草产量分别可达34296.16和30573.75 kg/ha;牦牛对饲油1号的采食速度为61.19 g/min·头,日采食总量为14.73kg/头,对华协11号的采食速度为62.91g/min·头,日采食总量为15.15 kg/头,均显著高于对照品种.[结论]饲油1号、华协11号可作为麦后复种饲用油菜品种在甘孜州生态条件下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0.
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对夏玉米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求适合淮北平原机播夏玉米的最佳麦秸还田方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麦秸全量还田方式(粉碎抛撒、灭茬覆盖、直接覆盖)对机播夏玉米出苗率、抗倒性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抛撒处理的出苗率最高;灭茬覆盖处理的总倒伏率最低,而单株气生根数目,总根条数和根系干重最高,且其植株基部第3~7节间的直径、单位茎长干重和茎秆压碎强度、穿刺强度、抗倒指数、土壤含水率、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也高于粉碎抛撒和直接覆盖处理.灭茬覆盖和粉碎抛撒处理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之间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直接覆盖处理.因此,无论是从直接经济效益,还是长期的生态效益考虑,麦秸灭茬覆盖和粉碎抛撒覆盖都值得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