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9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12篇
林业   414篇
农学   238篇
基础科学   243篇
  177篇
综合类   1487篇
农作物   186篇
水产渔业   185篇
畜牧兽医   844篇
园艺   352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122篇
  2018年   90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180篇
  2012年   198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10篇
  2007年   220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55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1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5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采集到襄阳古城71个表层土壤样品,测定了其中As、Cd、Cr、Cu、Hg、Ni、Pb和Zn等8种重金属含量,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分析了重金属分布特征,用地累积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进行了污染评价,并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探讨了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表明:襄阳古城表土样品中Hg的平均含量为1.04±1.10 mg kg~(-1),富集最为显著(可达70倍于背景值),其高浓度分布基本与居民区、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场以及人口密集区重合;Cd、Zn、Pb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46±0.15 mg kg~(-1)、160.5±62.97 mg kg~(-1)和46.8±17.34 mg kg~(-1),也发生富集(可达数倍于背景值),高值总体沿NW-SE向分布,且三者的高值分布区域基本重合,指向交通繁忙地点;其它几种元素未明显富集。Hg总体出现中度至重度污染(I_(geo)平均2.52),达到了极高生态风险级别(潜在生态风险因子E_i平均519);Cd总体出现轻度至中度污染(I_(geo)平均0.77),达到较高生态风险级别(E_i平均80.65);Cu、Pb、Zn无污染至轻度污染(I_(geo)<1),As、Cr、Ni无污染(I_(geo)<0),它们为低生态风险级别(E_i<40);8种重金属总体达到了高生态风险级别(RI平均633)。襄阳古城表土样品中Hg主要来自垃圾和污水处理、燃煤等,Cd、Zn、Cu和Pb具同源性应主要源自交通和燃煤,As可能源自农药施用,Cr和Ni具同源性主要为自然来源。  相似文献   
122.
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农村电网中低水头、小容量发电机在运行中圆度变化较大,影响着发电机的稳定性。为了改善该类型发电机运行品质,提高低水头水轮发电机可靠性,该文针对发电机运行参数进行数据分析、并进行理论解析方程及ANSYS仿真分析计算,对造成发电机不圆度机理进行研究,发现作用在低水头水轮发电机特殊结构上的不平衡重力及交变离心力导致发电机偏心,从而造成发电机不圆度增大。同时偏心引起的不平衡磁拉力对机组稳定性影响较大,反过来不平衡磁拉力又使发电机不圆度增大。依据该文研究结论提出了低水头、小容量发电机安全运行措施,经过实际运行考验,证实运行效果比较理想。该研究可为农村小水电发电机安全运行提供一种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3.
林蛙是以名贵药材“哈士蟆油”广为人知的东北林区特产,应用于增养殖的林蛙种类主要有东北林蛙(Rana dybowskii)、黑龙江林蛙(R. amurensis)和中国林蛙(R. chensinensis)。2020年5月以来,随着管理体制的转变,林蛙资源面临以保护为主转为保护与利用并重的新局面,人工增养殖已成为林蛙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综述了东北地区林蛙增养殖历史、种质资源、饲料营养、疾病和环境控制以及产品加工流通等资源利用现状,分析了当前制约林蛙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如全产业链多项核心技术亟待攻克、产业尚需转型升级、林蛙种质资源监测、评价与利用等,提出了支撑林蛙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4.
阿维菌素对蔬菜地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的生态毒理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阿维菌素对蔬菜地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的生态毒理效应.实验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在低浓度时(1~10 mg kg^-1)对土壤脲酶活性和脱氢酶活性有轻微的激活作用,而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没有明显的影响;在高浓度时(50~100 mg kg^-1)对土壤微生物呼吸强度、脲酶活性以及脱氢酶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不同浓度阿维菌素在不同程度上均会造成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减少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被强烈激活.  相似文献   
125.
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将对土壤质量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长期耕作使土壤有机质损耗、土壤结构改变,以及农场的设备造成土壤压实,使土壤相对密度增加。此外,耕作可以促进土壤侵蚀和表土流失,造成土壤相对密度升高和养分含量、生物含量降低。如若将农田转变成牧场,可能导致土壤碳的显著增加和养分改变。土地利用史和目前土地管理体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通过土壤有机质含量或土壤相对密度来反映。2006年2月美国学者C.A.Murphy等人通过对美国堪萨斯州东北部不同耕作史和目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原的土壤质量调查,发现在不同管理方式下使用物理和化学土壤指示剂时,土壤的各个特征显著不同。主成分分析表明,总土壤质量反映耕作史和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同时,在耕作的土地中,总土壤质量随近期耕作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结果表明,使用土壤氮、碳和有机质可以反映以往的土地利用状况,但对于目前的土地利用状况却不是很有用。  相似文献   
126.
采集镜湖底泥及水样,研究底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分析底泥TN、TP重金属与上覆水体相同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镜湖底泥TN、TP与水体TN、TP含量呈有著相关性,底泥N?P释放再悬浮是镜湖水体TN、TP来源之一。(2)镜湖除Cd严重超标外,Cu?Zn?Pb含量都很低;Cd(n)与Cd(w)有较好的负相关性,Cu(n)与Cu(w)?Zn(n)与Zn(w)?Pb(n)与Pb(w)相关性差。本研究为有关部门治理和管理镜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7.
叶面肥与农药配合喷施对冬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黄淮海平原肥料和农药配合施用对蚜虫的防治、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以黄淮海平原中部地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叶面肥(以叶面肥多肽、黄腐酸磷酸二氢钾、硝酸钾和硫酸锌猛为)和农药(吡虫啉和菊酯)交互配合施用,研究肥药配合施用对蚜虫的防治、小麦的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不添加叶面肥条件下,单独喷施农药小麦产量约为7846.5 kg/hm2,在添加多肽、黄腐酸、磷酸二氢钾、硝酸钾或者硫酸锌猛后,小麦产量明显增加,增幅为0.55%~6.45%。硝酸钾配施农药增幅最高,每公顷增产1000.5 kg,多肽和硫酸锌猛次之,每公顷增产为265.5 kg和288.0 kg,而黄腐酸和磷酸二氢钾增加较低,约为96.0 kg和43.5 kg。农药(吡虫啉和菊酯)与叶面肥(多肽、黄腐酸磷酸二氢钾、硝酸钾和硫酸锌)交互配合施用不仅提高了小麦产量,也明显起到杀虫作用,防虫效果明显。吡虫啉的防控率为85.7%,菊脂的为86.0%,并没有出现叶面肥降低农药杀虫的作用,具有实际的农事指导意思。  相似文献   
128.
良好的旅游解说系统,是提高游客旅游体验质量和接受环境教育的重要手段,是生态旅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旅游解说系统设置状况和游客使用情况,以实地勘察和问卷调查为手段,对其旅游环境解说系统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景区的解说系统比较规范,并能于景区的文化蕴涵相融合,也能起到较好的解说引导作用。同时,也发现其解说系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解说系统不完善、导游人员素质有待提高、解说牌示系统有待改善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议通过建立功能完善的游客中心、增加电子解说系统等途径,来推进其旅游解说系统的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129.
为了提高水稻的种植效率,水稻插秧机应运而生并且应用的十分普及;但是秧苗的补给主要靠人工来完成,影响了插秧机作业效率。为此,设计了一种水稻秧苗运输车,采用乘坐式独轮驱动,以小马力柴油机为动力,一次完成水稻秧苗从田埂到运秧车的输送、田间的运输以及运秧车与插秧机秧苗的对接输送,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阐述了该设计的关键技术、总体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关键工作机构与部件设计。  相似文献   
130.
蔗叶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促进甘蔗以地养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培肥地力、提高甘蔗产量和品质走出了一条新路子.通过综述国内外蔗叶粉碎还田后对农艺性状、土壤肥力、土壤养分、土壤理化性状、甘蔗产量等方面的影响,分析蔗叶粉碎还田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探讨蔗叶机械化粉碎还田技术对抗旱保墒、化肥用量和生产成本等方面发展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