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3篇
农学   15篇
综合类   20篇
农作物   49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51.
从调整食物结构、尽快使食物营养达到小康水平的愿望出发,树立以满足人和饲养动物对各种营养素的需求为目标,将原来生产饲料粮的耕地部分划出1/3面积用于生产作物绿色营养体作为饲料,其营养素产量相当于新增(400~1200)×108kg饲料粮,这些新增的作物营养素通过畜、禽、龟等动物转化,从而扩大肉、奶、蛋、鱼等非粮(或动物性)食物生产,这是一条投资省、见效快、较之生产粮食难度小的实现中央提出“九五”期末年新增粮食500×108kg指标的战略途径。  相似文献   
52.
水稻杂种优势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3.
首届国际水稻大会于 2 0 0 2年 9月 1 6~ 2 0日在北京中国国际科技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了开幕式并作了重要讲话。江主席指出 :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 ,历史最悠久的农作物。水稻在亚洲各国的农业发展和历史文明中占有重要地位。 2 0世纪后期至今 ,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蓬勃兴起 ,它将使农业在概念、结构、功能和体系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 ,更有力地推动农业向现代产业迈进。目前 ,以水稻为代表的国际植物基因组合作研究 ,已经取得重大进展。在这次国际大合作中 ,中国科学家独立自主地完成并率先公布了水稻基…  相似文献   
54.
不同品种及有关外因对水稻纹枯病抗性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选择9个具不同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采用3个纹枯病菌株和2种接种方法,在2个生长季进行水稻品种纹枯病抗性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生长季、接种方法和菌株极显著地影响水稻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反应,其中,以生长季因子的效应最大。不同接种方法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程度的影响因生长季的不同有所变化。不同品种在同一生长季、接  相似文献   
55.
56.
57.
对适宜于自然水域水面上种植的水上稻品种进行了筛选和评价。结果表明,水上稻品种应根系发达,吸收低浓度养分的能力强,抗倒,生育期适中,不早衰,优质,产量高。筛选出中87-156,泸红早1号,汕优10号,秀水48,秀水11等5个适宜在杭州地区水上种植的品种。探讨了水上稻和水田灌溉稻在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58.
中国近25年来育成杂交籼稻组合的米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我国近25年来育成的杂交籼稻组合的米质状况和未来品质改良重点,分析了我国自1984年以来育成的4495份杂交籼稻组合的10项米质指标及其优质达标率。结果表明,检测的4495份杂交籼稻材料10项米质性状的优质达标率为34.2%~98.1%,平均78.5%。5项主要米质指标(整精米率、垩白度、透明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质量指数)全部达到优质标准的材料占29.9%。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2001-2008年3个不同时期育成的杂交籼稻组合10项米质性状的平均优质达标率分别为64.2%、71.1%和81.4%,质量指数优质达标率分别为84.5%、86.4%和88.5%。2001-2008年期间育成的杂交籼稻材料5项主要米质指标全部达到优质标准的占32.9%,比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分别高18.0和11.9个百分点,表明2001-2008年育成的杂交籼稻组合的米质总体优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育成的组合。博优、中优和培优系列组合的米质较好。分析同时指出,我国杂交籼稻组合的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优质达标率较低,仅34.2%和55.1%,是未来杂交籼稻米质改良的重点。  相似文献   
59.
中国常规水稻品种的更替趋势和核心骨干亲本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明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常规水稻品种的更替趋势和核心骨干亲本。【方法】追踪、分析中国育成并推广的3 656份常规水稻品种的种植面积和血缘。【结果】新中国建立60年来,中国常规水稻品种经历了矮化育种,出现了8次新品种更新换代,其中,1953-1977年发生了3次,1978-2010年发生了5次。对中国常规新品种育成和产量提高作出重大贡献的核心骨干亲本35个,其中,籼稻19个,粳稻16个。研究同时发现,虽然中国水稻的单产和总产保持了较快增长,但是近30年来种质资源的创新和利用速度逐步减缓,高增产品种推广面积和比例逐渐下降。【结论】60年来中国育成和推广的4 000余份优良常规水稻品种及其8次品种更新换代,是提高中国常规水稻单产和总产的主因。加强优异种质的发掘、引进和创新,克服资源瓶颈是水稻育种目前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60.
基于SSILP、InDel和SSR标记的杂草稻籼粳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40对SSILP、30对InDel和43对SSR标记对来自斯里兰卡的28份杂草稻和14栽培稻,来自国内外的9份籼型栽培稻、7份粳型栽培稻和4份代表性杂草稻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SSILP、InDel和SSR标记分别检测到84、61和213个等位基因,其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257、0.255和0.543。聚类分析显示供试的42份斯里兰卡杂草稻和栽培稻均为籼型。SSILP与InDel标记的相关性很高(r=0.989),而它们与SSR标记相关性较低(0.812和0.808)。结果表明,SSILP和InDel标记可高效鉴别各类稻种资源的籼粳属性,而SSR标记更适用于亚种内的分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