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水产渔业   1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水产养殖中的应激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产养殖中常见的应激因子、应激因子的来源以及动物的应激反应;建议采用生态的健康养殖模式,适量投喂营养均衡高效的配合饲料,从而降低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减少应激因子和水产养殖对水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威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刺参保苗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及参苗人工配合饲料价格逐年攀升,刺参保苗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因此,压缩刺参保苗成本并提高参苗产量是刺参保苗从业者生存及发展之道。面对人工配合饲料价格逐年攀升,已有部分养殖户根据参苗的生理及摄食特征,自己配制参苗的全价人工配合饲料,但多数因为费时费工,饲料整体成本不降反升。我们亦是在经历类似的失败后才开始将硅藻泥应用于幼参培育的试验,现汇报如下:一、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应对近岸海域褐潮频发及贝类养殖密度过大而导致的饵料微藻丰度不足的现象,以小球藻Chlorella与螺旋藻Spirulina混合藻粉、海藻酸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为原料制作成规格适中、黏性适宜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并开展了饵料微藻缓释饼对青蛤Cyclina sinensis养殖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在青蛤池塘中可缓释15 d左右,相比于未使用饵料微藻缓释饼的对照组,试验组青蛤养殖池塘水体中以原甲藻Prorocentrum sp.、鼓藻Cosmarium sp.、隐藻Cryptomonas sp.和纤维藻Ankistrodesmus sp.为主的浮游植物优势种密度显著增加(P0.05),浮游植物生物最高达到15.0 mg/L;试验组水体NH_3-N含量前期(1~6 d)下降趋势明显,由0.99 mg/L下降至0.68 mg/L,后又小幅上升,对照组则变化不大;试验组间NO_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O_2~--N和TP含量则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青蛤存活率、壳长、湿体质量均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本研究中制备的饵料微藻缓释饼具有较高的生态安全性,可用于海水贝类养殖中。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肉桂醛纳米乳对水产动物致病菌的抑菌效果,以吐温-80为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乙酸乙酯为油相,加蒸馏水按比例配制成空白纳米乳,加入肉桂醛制备得肉桂醛纳米乳,并评价了肉桂醛纳米乳的部分特性;探究肉桂醛纳米乳对迟缓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鳗败血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nguilliseptica)4种常见水产动物致病菌的抑菌效果。结果显示,肉桂醛纳米乳中吐温-80、乙醇、乙酸乙酯、蒸馏水和肉桂醛质量比为10∶5∶11∶73∶1,空白纳米乳对肉桂醛的最大载药量为20.11 mg/m L,肉桂醛纳米乳为水包油型淡黄色澄清透明液体,粒径5~20 nm,平均粒径10.74 nm;与同浓度肉桂醛溶液相比,肉桂醛纳米乳具有更强的抑菌活性,在最大载药量时,对嗜水气单胞菌、鳗败血假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温和气单胞菌的抑菌强度分别提高了65.56%、46.99%、41.94%、26.91%。肉桂醛纳米乳对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鳗败血假单胞菌、迟缓爱德华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0.31、0.51、0.72、1.00 mg/m L。研究表明,肉桂醛纳米乳在水产养殖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池塘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富营养化引起的蓝藻水华已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蓝藻水华产生的微囊藻毒素污染因其毒性效应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为研究底泥中微囊藻毒素与关键水化指标间的相关关系,本试验在蓝藻爆发盛期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养殖尾水循环渠中,设置3个采样点,每2 d采样1次,共进行10 d,分别分析底泥中微囊藻毒素(MC-RR、MCLR)含量和水化指标(TN、TP、COD)。结果表明,试验期间水中TN、TP、COD含量的变化范围依次为0.26~0.66,0.23~0.60,6.23~7.86 mg·L~(-1);MC-RR、MC-LR以及MCs含量的变化范围依次为0.53~0.86,0.01~0.68,0.87~1.34μg·g~(-1);MC-RR与TN、TP、COD正相关,与N/P负相关,MC-LR与TN、TP、COD、N/P负相关,MCs与TP正相关,与TN、COD、N/P负相关,其中除MCs与TN相关关系显著(P0.05)外,其他相关关系均未达显著水平(P0.05)。  相似文献   
16.
以近江牡蛎病原-类立克次体为抗原,制备鼠抗血清,利用辣根过氧化酶标记的羊抗鼠血清(HRP-IgG)为酶标二抗,建立了检测近江牡蛎类立克次体的间接ELISA快速检测方法.结果表明,应用间接ELISA技术检测近江牡蛎类立克次体有较高的灵敏度,最低的检测量为50 ng的全菌抗原蛋白量.同时交叉反应试验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利用建立的间接ELISA技术,对50份自然患病的近江牡蛎鳃组织进行类立克次体检测,阳性率为89%.  相似文献   
17.
水体污染和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微藻同时具有净化水体及固定CO2的能力,为探讨藻类对三种混合氮源的去除率及对CO2的固定速率,本研究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绿球藻(Chlorococcum sphacosum GD)和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为试验对象,接种于由尿素氮、硝态氮和铵态氮(质量浓度为247 mg/L)作为混合氮源的缺碳BG-11培养基中,在通入300mL/min的空气提供碳源的条件下研究微藻对不同氮源的去除率及CO2的固定效率。结果表明,在混合氮源中,三种微藻对氮源的利用存在差异,铵态氮的吸收利用均受到抑制。斜生栅藻对尿素氮、硝态氮、铵态氮的去除率分别92.90%、79.28%、22.86%,对尿素氮的利用率最高;绿球藻分别为78.00%、80.10%和39.45%,普通小球藻分别为62.00%、81.04%、34.66%,绿球藻和普通小球藻均以对硝态氮的利用率最高。斜生栅藻、绿球藻和普通小球藻CO2最大固定效率分...  相似文献   
18.
天津港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年4月、6月、8月、9月和11月对天津港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初步调查。结果表明,该调查共鉴定浮游植物2门17科20属共40种,浮游植物丰度0.03×104~10.12×104个/L,生物量0.28~32.50μg/L,浮游植物种类组成为硅藻门占绝对优势,共10科13属28种,占总数的68.3%。5航次调查浮游植物平均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1.2462、0.7539和0.4305,综合分析天津港附近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水平较低,群落组成较为单一。  相似文献   
19.
采用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材料,将其经光限制(完全黑暗)胁迫处理7d,以光照强度为3000lx、光暗周期为12h∶12h的培养组为对照。然后解除光限制胁迫,在相同接种量和相同培养条件下,将处理组和对照组均置于3000lx光照条件下培养10d。试验过程中测定铜绿微囊藻的吸光度、细胞密度、叶绿素a和细胞内蛋白质含量等指标。在光限制胁迫过程中,处理组的藻液吸光度、藻细胞密度、平均相对生长率、细胞数净增长率、叶绿素a含量及藻细胞直径较对照组均显著降低,但藻细胞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恢复光照10d的培养过程中,处理组的藻液吸光度、藻细胞密度、平均相对生长率、细胞数净增长率及叶绿素a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而藻细胞直径和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说明铜绿微囊藻在光限制胁迫后具有明显的超补偿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乌梅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抑制效应,通过检测乌梅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藻液吸光度、藻细胞密度及叶绿素a含量来明确乌梅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效应。结果表明,低浓度乌梅浸提液可促进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而高浓度的乌梅浸提液可抑制微囊藻的生长。研究结果将为实际应用乌梅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