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2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林业   208篇
农学   194篇
基础科学   111篇
  106篇
综合类   1089篇
农作物   144篇
水产渔业   214篇
畜牧兽医   535篇
园艺   128篇
植物保护   195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106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27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171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55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0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92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4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5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早在合成有机杀虫剂问世之前,植物抗虫性以及害虫天敌(包括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线虫、病原菌等)作为防治害虫的方法已应用很久了。1791年,就有发现小麦品种能抗黑森瘿蚊(Mayetiola destructor)的报道;而后,美国利用抗虫小麦品种成功地防治了黑森瘿蚊:法国则利用抗虫砧木防治了葡萄根瘤蚜(Phylloxera vitifoliae),拯救了即将倒闭的酿酒工业。我国是利用天敌防治害虫最  相似文献   
102.
以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 CQNr01菌株接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2龄和4龄幼虫,观察感病率,并利用荧光染色观察菌株在幼虫离体表皮上的孢子萌发和附着胞产生情况。结果显示,菌株CQNr01孢子悬液浓度为1×10^8、1×10^9孢子·mL^-1时斜纹夜蛾2龄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6.58%和89.91%,而4龄则只有13.33%和16.67%。菌株CQNr01的孢子能够成功附着在斜纹夜蛾幼虫的离体表皮上,但孢子在2龄幼虫表皮的粘附能力优于4龄幼虫;接种24 h起两个龄期的离体表皮上均开始有孢子萌发现象并有附着胞和芽管产生,并随着接种时间的增长芽管不断伸长,但相同接种时间下孢子在2龄幼虫表皮上的萌发率和附着胞产生数量明显多于4龄幼虫表皮。研究证明菌株CQNr01对斜纹夜蛾高龄和低龄幼虫的致病力差异显著,其差异主要源于斜纹夜蛾幼虫体壁的屏障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主要由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茎基腐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对产量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目前尚无登记应用在该病害防治上的化学药剂。本研究从河南省17个地市采集病害样本,分离纯化得到82株小麦茎基腐病菌菌株,包括76株假禾谷镰孢和6株禾谷镰孢。嘧菌酯抑制76株假禾谷镰孢孢子萌发的EC50值为0.02~1.54μg/mL,平均EC50值为(0.33±0.29)μg/mL;经数据异常值检验,舍弃异常菌株LHWY-6及SQYC-6后,嘧菌酯对74株(97.37%)正常菌株的平均EC50值(0.30±0.24)μg/mL可作为假禾谷镰孢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不同地市菌株间敏感性存在差异,同一地市菌株间对嘧菌酯的敏感性差异较大,许昌、焦作、洛阳和商丘4市的菌株间敏感性差异倍数均在20.00以上,南阳、三门峡和开封3地的菌株间差异倍数均在2.00以下,其他地市菌株间差异倍数在2.70~12.00之间;假禾谷镰孢孢子萌发对嘧菌酯与其对丙硫菌唑、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吡唑醚菌酯和戊唑醇的敏感性相...  相似文献   
104.
<正>蔬菜生产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确保四季蔬菜的均衡供应,促进师宗县菜篮子工程的健康发展,改变现有蔬菜生产结构不合理、种植技术水平低、经营粗放等现状,是创建高效农业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相似文献   
105.
<正>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100~200千米,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是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经济作物集中产区,被称为西北粮仓。河西走廊的气候属大陆性干旱气候,日照时间较长,全年日照可达2550小时~3500小时,光照资源丰富,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我们要利用优良生态环境、按照绿色食品标准生产、实行全程质量控制,生产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走品牌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6.
<正>一、板栗大青叶蝉也叫青叶蝉、青跳蝉、青叶跳蝉、大绿浮尘子、青头虫等。属同翅目,叶蝉科。1、为害症状及快速鉴别以成虫和若虫为害板栗的叶片和枝条。刺吸板栗叶片的汁液,造成板栗叶片褪色、畸形、卷缩,甚至全叶枯死。在成虫产卵时,对板栗树体的枝条造成伤害,引起受害的枝条冬季冻害或抽条(图1)。此外还可传播病毒病。  相似文献   
107.
对比研究了西北地区粮面覆膜排积热通风与环流通风的控温效果,并采用埋袋称重测定了表层粮食失水率。研究表明:西北地区堆高4.5m以内的老旧仓房,粮面覆膜排积热通风控温效果优于环流控温;储藏期间粮堆水分从高温部位向粮堆内相对低温部位转移,环流通风促进了水分从粮堆表层向粮堆内中上层转移,表层粮食失水率较高,粮面覆膜的表层粮食失水率较低;储粮水分损失主要发生在通风期间,粮面覆膜排积热通风及密闭储藏的水分损失很小。  相似文献   
108.
不同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的耐虫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褐飞虱是中国水稻生产上最主要的害虫之一,以褐飞虱的耐虫性指数和抗生性指数以及F1代种群繁殖率评价10个水稻品种耐虫特性。结果显示,在水稻三叶期接入8头褐飞虱低龄(1~2龄)若虫为害时,品种间的耐虫性差异明显,汕优63、秀水11、培矮64S/32E、Triveni、Utri Rajapan、嘉育948、ASD7等品种的耐虫指数大于抗生性指数,尤其是汕优63品种;而IR64、Rathu Heenati品种的耐虫指数明显小于抗生性指数。若用高龄(3~4龄)若虫为害,多数品种的耐虫指数上升。同一品种,成株期的耐虫指数高于苗期。试验进一步表明,当TN1、秀水11稻株枯死时,汕优63、培矮64S/E32、嘉育948、Triveni、Utri Rajapan中等受害,ASD7和IR64轻度受害,Rathu Heenati无受害症状。从褐飞虱F1代数量来看,汕优63、培矮64S/E32与秀水11、TN1无显著差异,且均高于其他品种;嘉育948、Triveni、Utri Rajapan显著高于ASD7,后者又极显著高于IR64和Rathu Heenati。这些结果表明,汕优63、秀水11、TN1属感虫品种,无耐虫性和抗生性,培矮64S/E32、Triveni、Utri Rajapan属强耐虫性品种,IR64、Rathu Heenati属强抗生性品种,ASD7、嘉育948属耐虫性较强、抗生性较弱的品种。说明利用本文的评价方法基本上可以确定水稻品种的耐虫特性,这对耐虫品种的选育以及对褐飞虱可持续治理和保持品种抗性的稳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9.
 从表现红心病的潍坊萝卜块根上得到一芜菁花叶病毒( Turnip m osaic virus, TuMV) 分离物(TuMV-Ra) , 通过RT-PCR获得了该分离物的外壳蛋白(CP) 基因, 对其进行了序列测定, 并将其核苷酸序列及推导出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其它20个TuMV萝卜分离物的相应序列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 TuMV-Ra与这20个分离物CP基因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89.9% ~99.0% , CP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4.8%~99.7%; 其中与中国浙江杭州萝卜的两个分离物HZLB1、HZLB2同源性最高, 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8.7%和99.0% , 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0%和99.7%。TuMV-Ra与1999年从表现相同症状的潍坊萝卜得到的分离物CHINA-WF CP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3.66% , 氨基酸同源性为96.53% , 说明病毒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异, 而且变异的位点主要在CP的N末端。将TuMV-Ra CP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2b ( + ) , 在大肠杆菌BL21 (DE3) 中表达出分子量为38 kD的融合蛋白。Western blotting分析证明TuMV-Ra CP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正确表达。  相似文献   
110.
天然打草场是中国草地畜牧业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国内陆的生态屏障。目前中国打草场分布状况、分布面积、产量高低等信息十分缺乏,严重制约饲草储备和救灾应急功能发挥。为解决这些问题,该文基于2009-2011年的Landsat TM5影像数据,并借助野外调查点和目视解译方法对中国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状况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半干旱牧区天然打草场面积达800.35万hm2,目视解译结果的平均解译精度达到76.78%。其中,内蒙古天然打草场面积居首位,面积为688.04万hm2,其次是松嫩平原草原区,打草场面积为91.80万hm2,河北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的打草场面积最小,为20.51万hm2。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天然打草场约为180.89万hm2,科尔沁沙化草原天然打草场约为96.44万hm2,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天然打草场面积约为395.40万hm2。研究区天然打草场的植被类型以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类、低地草甸类为主,少量分布在山地草甸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分析全国半干旱区域打草场变化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