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农学   35篇
  6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1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新科稻31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新科稻31的特征特性、产量表现,并提出配套的高产栽培技术,为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提供借鉴和思路。  相似文献   
62.
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基因型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   总被引:21,自引:6,他引:21  
【目的】明确不同产量基因型水稻氮素营养吸收、利用差异。【方法】采用大田试验,以长江中下游地区5种生育期类型中相对高产和低产的20个粳稻品种为材料,研究施氮量为225kg·hm-2水平下两种产量类型水稻的产量、氮素积累量、氮素吸收速率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随着生育期的延长,高产水稻类型的平均产量分别比低产类型高31.62%、31.94%、39.47%、26.21%和21.82%;氮素生育期累积量和氮素利用率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逐渐增加的趋势,高产类型明显高于低产类型;氮素阶段性积累量和阶段性吸收速率的变化为:移栽至拔节和拔节至抽穗阶段为高产类型高于低产类型;抽穗至成熟阶段部分基因型表现为低产类型高于高产类型,但差异不大。相关分析表明,水稻产量与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各阶段的氮素吸收速率亦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移栽至拔节阶段达极显著水平,其余阶段未达显著水平。【结论】相对于低产基因型水稻,高产基因型在各个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抽穗前的氮素吸收速率及氮素利用效率均较高。可见,高产与提高氮素的积累和利用在品种本身的改良上可得到统一。  相似文献   
63.
正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约占粮食总产的40%,稻米是口粮消费的主体,消费量占口粮消费量的60%左右。人口增加和耕地减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稻谷供需总量将长期偏紧。所以,水稻生产不仅担负着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重任,还肩负着实现种粮增效、稻农增收和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使命,也是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之一。黄淮稻区光热水资源充裕,环境优良,水稻灌浆期与当地最佳气候相适应,昼夜温差大,比较  相似文献   
64.
氮肥与密度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黄淮地区适宜种植的水稻品种新稻10号为试验材料,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适宜氮肥水平下增施氮肥,水稻产量呈降低趋势,高氮肥处理平均比低氮肥处理低2.93%,差异达显著水平;两种栽插密度间比较,低密度处理高于高密度处理,但同一氮肥不同密度间的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说明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较密度影响效应大。  相似文献   
65.
玉稻518具有丰产稳产性好,抗病性较强,株叶形态结构合理,株高适中,分蘖力较强,穗大粒多,籽粒饱满,米质优、成熟落黄好等特点,在沿黄稻区作麦茬稻种植。产量构成要素分析表明:每穗实粒数和有效穗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12.8%和12.7%。千粒重次之,变异系数为7.3%。结实率的变异系数最小,为3.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穗数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y=1.075 9),其次为每穗实粒数(y=1.053 3)和千粒重(y=0.583 7)。玉稻518在配套栽培上应着重提高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玉稻518是穗粒兼顾型组合,在高产栽培中,必须在保证有效穗数的基础上,以增粒为核心,提高千粒重和结实率。  相似文献   
66.
总结了新稻18号在沿黄稻区多年多点生产试验研究情况,从合理计划种植、适时播种移栽、科学管理、适时收获等方面提出沿黄水稻应变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摘要:  相似文献   
67.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5种生育期类型水稻为材料,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施氮肥水平下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对土壤氮吸收的差异.以明确不同生育类型水稻对稻田土壤基础供氮能力的响应.结果表明,土壤基础供氮量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而增加,中熟晚粳分别比早熟中粳、中熟中粳、迟熟中粳和早熟晚粳高28.99%,18.18%,9.27%和6.06%,表明生育期长的晚粳较中粳对土壤氮素的吸收能力强.土壤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收获指数,在中粳间的变化规律一致,即随生育期的延长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晚粳间的变化趋势则表现为,随生育期的延长土壤氮素利用效率增加,土壤氮素收获指数类型问的差异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基础供氮量与基础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氮素利用效率和土壤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说明土壤基础供氮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基础产量水平,同时制约着土壤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68.
[目的]品评河南省优良粳稻的食味品质。[方法]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针对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近几年育成的水稻优良品种或品系进行食味品评研究。[结果]初步评选出了3个食味较好的优良品种,新稻18号、新稻69和新稻89,并淘汰了食味较差的品种(品系)J1413/盐丰47-1。[结论]该研究可为加快沿黄水稻优质米育种进程,提升食味米研究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新科稻21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育成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具有熟期适中、产量潜力大、米质优、抗性强、适应广等特点。2012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及淮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70.
分蘖期土壤水分对旱稻矿质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池栽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旱稻吸收氮磷钾及分蘖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对旱稻吸收N、P、K矿质元素有明显影响。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提高,植株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显著提高。在分蘖初期,65%水分处理的植株对N、P、K的吸收量分别只有100%的74.1%,43.9%和50.8%,而在分蘖后期,则分别只有100%的41.4%,18.6%和27.5%。旱稻矿质元素的分蘖生产效率以在85%土壤含水量时最高,其N、P、K的平均分蘖生产效率分别比100%高35.7%,140%和81.8%。平均分蘖生产效率表现为P>K>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