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19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广西甘蔗主栽品种梢腐病田间抗性初步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好地为广西甘蔗品种的合理布局和科学种植提供依据,探讨广西甘蔗主栽品种对梢腐病的田间抗性,根据发病程度,利用病情指数划分的抗性标准,在甘蔗梢腐病发生盛期,对目前广西蔗区13个主栽品种进行梢腐病抗性的田间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宿根蔗感病程度比新植蔗严重。新植蔗表现为高抗的品种3个,抗病9个,中抗1个;宿根蔗表现为高抗的品种4个,抗病8个,中抗1个。综合不同蔗区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抗性表现,高抗品种2个(粤糖94-128、台优),抗病9个(ROC22、粤糖93-159、桂糖31、桂糖03-2287、桂糖42、台98-0432、桂糖29、柳城03-1137、桂糖21),中抗2个(柳城05-136、粤糖60)。新植蔗和宿根蔗抗性表现为同一水平的8个(粤糖94-128、台优、ROC22、桂糖03-2287、桂糖42、台98-0432、柳城03-1137、桂糖21),宿根蔗差于新植蔗的2个(桂糖31、粤糖60),3个变化趋势相反(粤糖93-159、桂糖29、柳城05-136)。不同蔗区梢腐病的发生情况不同,品种在各个蔗区的抗性表现也不同。2015年,广西蔗区主栽品种对梢腐病抗性达到中抗以上水平,说明梢腐病对该榨季广西甘蔗生产为害程度尚不严重。  相似文献   
22.
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甘蔗与斑割(斑茅割手密)复合体杂交后代F_1材料的染色体核型构成和遗传行为,为有效利用甘蔗野生种质提供细胞遗传学的理论依据。采用甘蔗根尖细胞酶解去壁低渗法分别对3个不同甘蔗品种(系)与斑割复合体GXAS07-6-1的杂交后代进行染色体数目鉴定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各亲本和后代材料染色体数目在不同细胞中不恒定,染色体变幅为6~11条。粤糖93-159与GXAS07-6-1的F1材料GXASF108-1-1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94=91 m+3 sm;桂糖01-53与GXAS07-6-1的F_1材料GXASF108-2-28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98=88 m+10 sm(1SAT);桂糖02-761与GXAS07-6-1的F_1材料GXASF108-3-7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92=87m+5 sm;3个F1材料的核型均为2B型。推断甘蔗与斑割复合体杂交亲子间的染色体基本按"n+n"方式传递,同时可能存在部分染色体加倍现象,它们的杂种F_1核型均为较原始的染色体2B类型。  相似文献   
23.
24.
分子设计育种在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甘蔗基因组庞大且高度杂合,染色体呈非整倍性,导致其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进展十分缓慢。为加快甘蔗育种进程,提高其育种效率和准确性,简述了甘蔗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现状及其瓶颈,并总结了应用于甘蔗的分子标记种类及其问题,阐明分子标记在甘蔗遗传连锁图谱构建中的作用,进而从甘蔗产量和糖分性状相关QTL的定位、主要抗病基因(抗褐锈病基因、抗黑穗病和抗黄斑病基因)的定位及其在抗病分子育种上的应用,以及关联分析方法在甘蔗重要性状研究中的应用等方面对性状相关的分子标记进行综述。最后对甘蔗重要性状相关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展望,为甘蔗分子育种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紫心马铃薯品种黑美人组织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紫心马铃薯品种黑美人的组织培养技术,为其种薯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紫色马铃薯品种黑美人的顶芽及不同部位腋芽为外植体,探讨0.1% HgCl2对外植体灭菌、6-BA对初代培养、6-BA和PP333组合对增殖培养、NAA对生根、糖对结薯等过程的影响.[结果]在4.0~9.0min范围内,以0.1%升汞溶液对顶芽、第2段腋芽、第3段腋芽及以下芽分别处理5、6、8 min的灭菌效果最好.在MS培养基中添加0~3.0 mg/L 6-BA,顶芽、第2段腋芽、第3段腋芽及以下芽的适宜初代培养基分别为MS+1.0 mg/L 6-BA、MS+1.5 mg/L 6-BA、MS+2.0 mg/L6-BA.在MS培养基中添加0~3.0mg/L 6-BA和0~0.4 mg/L PP333,较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3.0 mg/L 6-BA+0.2 mg/L PP333,最高增殖倍数为7.0.在0~0.6mg/L NAA内,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0.4 mg/L NAA,最高生根率达100.0%.MS培养基中添加30.0~80.0 mg/L糖,较适宜的结薯培养基为MS+60.0 g/L糖,最高结薯率达93.3%.[结论]成功构建了紫色马铃薯黑美人的再生繁殖体系,获得无菌苗及试管薯,该繁殖技术可用于其种薯工厂化生产.  相似文献   
26.
【目的】分析甘蔗宿根黄化遗传特点与亲本耐宿根黄化差异,为开展甘蔗耐宿根黄化育种及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383个甘蔗亲本和97个甘蔗家系为试验材料,开展5个宿根作物季的田间宿根黄化试验,并进行性状相关分析、方差分析、遗传力和育种值计算及聚类分析。【结果】甘蔗宿根黄化高峰期出现4月下旬至5月上旬,黄化程度随生长期延长而下降,随宿根年限延长而加重,并受试验地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宿根黄化影响甘蔗农艺性状,且发生较重时易与农艺性状呈显著负相关(P<0.05)。遗传力计算结果表明宿根黄化属低至中等偏低遗传力性状,亲本试验的广义遗传力为0.22~0.45,家系试验的广义遗传力为0.22,狭义遗传力为0.25。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宿根黄化受到亲本、时期、试验地、年度、作物季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效应中仅亲本显著存在,另外4个因素将通过互作影响甘蔗宿根黄化,其中影响最重要的是试验地×时期、亲本×试验地等互作,亲本位居第五。亲本或家系间宿根黄化差异最大时期为宿根发苗中后期而不是宿根黄化率最高时期。表型预测值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超过63.6%亲本和64.9%家系的耐宿根黄化能力属较好以上;育种值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仅30.3%亲本属耐宿根黄化能力较好以上,不及亲本表型值分类的一半,亲本育种值评价结果与表型值评价结果存在差异。【结论】甘蔗宿根黄化属低至中等偏低遗传力性状,影响因素众多,并以互作影响为主。易受试验地微小环境和田间管理影响,将给甘蔗宿根黄化田间试验研究与耐宿根黄化新品种选育带来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7.
为了预测和评估2016年广西甘蔗生产情况,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广西6个甘蔗主产市的甘蔗苗情、品种结构、种植面积及植期、病虫害情况等。结果表明:2016年广西蔗区甘蔗苗情比上年略差,但有足够的苗数和良好的幼苗;螟害枯心率整体低于2015年,螟害综合防治初见成效,黑穗病发生率高于2015年,并有加重趋势;甘蔗种植面积连续3年下滑的局面得到控制,今年略有增加;得益于“双高”基地建设,广西蔗区的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改良。建议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化学除草、后期甘蔗螟虫和绵蚜虫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究甘蔗杂交种子对甘蔗花叶病毒、高粱花叶病及黄叶病的传播性,为甘蔗抗病育种提供参考.[方法]采集父本或母本感染花叶病或黄叶病的甘蔗杂交种子样品10份,分别以SCMV、SrMV和SCYLV特异性引物进行一步法RT-PCR扩增、克隆和测序分析.对田间实生苗进行生物学观察,并采用RT-PCR检测其叶片SCMV、SrMV和SCYLV携带性.[结果]经特异性引物检测,10份杂交种子中仅有样品H4显示SrMV阳性,扩增的特异片段大小为828 bp,其核苷酸序列与GenBank中已报道的SrMV基因序列同源性达99%.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样品H4的SrMV和GenBank中SrMV外壳蛋白序列的自举水平达100%,证实H4样本感染的病毒为SrMV.田间连续45 d观察均未发现出现病毒症的甘蔗幼苗;经RT-PCR检测,均未在10个样品实生苗叶片中发现此3种病毒.[结论]甘蔗种子可携带高粱花叶病(SrMV),但未能通过种子传播至实生苗.  相似文献   
29.
2013年南宁、河池蔗区甘蔗生产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地处广西桂西北的河池、桂南的南宁蔗区的5个县29个点甘蔗出苗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2013年南宁甘蔗种植232.856万亩,与去年比较同比减少8.614万亩,主栽品种为新台糖22号;河池地区甘蔗主栽品种为新台糖16号;从每亩苗数看,2013年南宁蔗区新植蔗和宿根蔗的每亩苗数均少于2012年.河池蔗区宿根蔗每亩苗数明显高于2012年,新植蔗苗数比2012年略少.在螟害枯心率方面,2013年南宁、河池蔗区的螟害枯心率均比2012年低,在黑穗病株率方面,南宁蔗区各调查点的黑穗病株率比2012年高.河池蔗区的感染率很低,新植蔗几乎没有发现黑穗病株,宿根蔗的平均病株率仅为0.79%.  相似文献   
30.
【目的】了解2010年12月1613至2011年元月上中旬严重霜冻和长期低温对甘蔗生产的影响情况。【方法】采用面上调查、数据收集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地处广西桂中的来宾、柳州和桂西北的河池3个市的蔗区甘蔗受冻害、寒害情况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被调查的11个县甘蔗总受灾面积为203.25kha,占总植蔗面积(289.65kha)的70.2%,其中重灾区面积达97.43kha,占总种植面积的33.6%,主要集中在柳城、融安、融水、罗城、兴宾区、武宣和象州等地。甘蔗品种新台糖22号及台优受害最为严重,蔗叶明显干枯、卷曲、生长点及蔗芽坏死、蔗茎水煮状并带有酸酒味、蔗糖分下降;而在同一蔗区,桂糖21号、桂糖28号、桂糖29号、桂糖30号、桂辐98—296、桂糖97—69、桂糖02—208、桂糖02—901、桂糖02—467等甘蔗品种受害程度远低于新台糖22号,表现出较强的抗寒能力。【结论】应因地制宜加快耐寒高产高糖甘蔗品种的推广应用,尽快在桂中和桂西北蔗区种植耐寒甘蔗品种,取代抗寒性最差的新台糖22号;采用地膜、蔗叶覆盖、增施暖性有机肥和糖蜜酒精发酵液等措施防寒保温;及时集中抢收压榨受冻害甘蔗,尽量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