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科学   2篇
  3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2篇
园艺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五鹤续断愈伤组织的诱导和增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武芸  丁莉  韩鸿  王秀琼  张东  孟令宽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3):5877-5878
[目的]探讨五鹤续断愈伤组织的培养及增殖。[方法]以五鹤续断初春萌发的幼嫩茎、叶为外植体,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其组合对五鹤续断愈伤组织的诱导效应。[结果]当NAA浓度为1.0mg/L时,对五鹤续断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65.4%。当2,4-D浓度为1.0mg/L时,对五鹤续断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60.2%。当6-BA浓度为1.5mg/L时,对五鹤续断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为67.2%,且其诱导的愈伤组织的生长势比NAA的更好。当KT浓度为0.5mg/L时,对五鹤续断愈伤组织的诱导率最高,仅为35.2%。6-BA1.5mg/L+NAA0.2mg/L和6-BA1.0mg/L+2,4.D2.0ng/L对五鹤续断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分别达89.5%和92.7%。在黑暗和光照培养条件下,愈伤组织的生长曲线均呈“S”型,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结论]该研究为五鹤续断次生代谢物的提取和多倍体诱导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再生水盐分在亚热带不同土壤中的迁移特性及其差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合理评价再生水灌溉盐分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盐溶液淋溶亚热带土壤流出液盐分变化规律及其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差异,该文采用定水头入渗法,模拟不同浓度钠盐溶液淋溶黏性潮土、沙性潮土、红壤、紫色土、水稻土等5种亚热带地区土壤,并观测土壤流出液电导率(EC)和pH值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1)高浓度盐溶液对黏粒含量较高的红壤、紫色土、黏性潮土的穿透能力弱于黏粒含量较低的水稻土和沙性潮土。同等浓度水平处理达到相同的穿透程度,酸性土壤(红壤、紫色土、水稻土)能承受更多的低质水量。2)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速度主要由土壤理化性质决定,土壤黏粒含量、交换性铝含量会显著减缓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而土壤粉粒含量、EC、pH值以及交换性钙、镁含量会促进盐分在土壤中的迁移。盐分更容易穿透碱性土壤(黏性潮土和沙性潮土)而流出,碱性土壤流出液相对EC最大变化速率比酸性土壤高36%。基于Boltzmann函数拟合表明,入渗水盐浓度及土壤理化性质对模型参数有显著影响(P<0.05)。3)土壤化学性质受入渗液盐分浓度的影响程度不仅与土壤本身的化学性质有关,也与土壤质地中的粉粒、黏粒含量有极显著的关系(P<0.01)。各浓度盐溶液对碱性土壤的pH值影响不明显,对酸性土壤的pH值影响较大,其流出液pH值减少1.6~2.6个单位,其中红壤的pH值变化最大,其次为紫色土。入渗液EC高于4.77 dS/m的处理对土壤流出液的稳定pH值影响增幅不明显。因此,利用低质水灌溉时要依据土壤理化性质合理限定水中盐浓度。  相似文献   
13.
再生水灌溉对红壤水力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再生水长时间灌溉是诱发土壤水力特性演变的关键因素之一。该文采用再生水原液(reclaimedwater,RW)以及再生水原液稀释2倍(RW-2)、4倍(RW-4)、6倍(RW-6)等4种不同浓度再生水水源,设置再生水连续灌溉与再生水-蒸馏水交替灌溉(ARW、ARW-2、ARW-4、ARW-6)2种灌溉模式,以蒸馏水连续灌溉(CK)为对照,持续对第四纪红壤进行干湿循环模拟灌溉,直到土壤入渗趋于稳定为止。采用压力膜仪法测定各灌溉处理后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选择van Genuchten(VG)模型对其参数提取,分析了红壤水力特性的演变特征及其参数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显著影响了红壤的持水特性,促使红壤孔隙大小、数量及其分布发生演变,该变化规律与再生水水质浓度、灌溉模式关系密切。与CK相比,再生水连续灌溉模式RW、RW-2、RW-4、RW-6处理下,红壤有效水分别提高了5.4%、3.6%、14.6%、-8.1%;再生水-蒸馏水交替灌溉模式ARW、ARW-2、ARW-4、ARW-6处理下,红壤有效水分别降低了9.9%、23.3%、26.5%、16.9%。与CK相比,连续灌溉对红壤水力传导性无显著影响;而交替灌溉则影响显著,其土壤非饱和导水率、水分扩散度大体表现为CKARW-6■ARW-4ARWARW-2。再生水灌溉对VG模型参数θs'、θr'、α、n均有显著影响;再生水的pH值、电导率及钠吸附比均与红壤有效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该研究结果对红壤地区再生水长期灌溉利用风险评估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富硒黑木耳中硒的分布规律及赋存形态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武芸 《食用菌》2008,30(5):5-6
目的:初步研究富硒黑木耳中硒的分布规律及其赋存形态。方法:采用不同的浸提液提取黑木耳中的多糖和蛋白质,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它们各组分中的含硒量。结果:蛋白硒占总硒的质量分数为52.03%,多糖硒占总硒的质量分数为22.64%。蛋白质硒组分中,水溶性蛋白质结合硒量最多,占总硒的质量分数为24.36%。结论:硒主要分布在有机物中,蛋白硒是黑木耳中硒的主要赋存形态。  相似文献   
15.
以藤茶初春萌发的幼嫩枝条为外植体,以MS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不同碳源和不同碳源浓度对藤茶愈伤组织的诱导效应.结果表明:茎和藤须为外植体,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较高,且诱导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2 mg/L+PVP 2 g/L.  相似文献   
16.
硒对荸荠组培苗生长及SOD和POD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芸  张弛 《热带作物学报》2010,31(8):1368-1371
以荸荠试管苗为材料,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研究硒对荸荠组培苗的生长及SOD和POD活性的影响。用于培养幼苗的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1mg/L)+6%琼脂+30%蔗糖,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亚硒酸钠溶液后,测定荸荠幼苗的长势及SOD和POD等酶活性及MDA含量。结果显示,硒浓度为45mg/L时,荸荠组培苗的生长势较好,SOD和POD等酶的活性相对较高,MDA含量最低;硒浓度低于45mg/L时,对SOD和POD起激活作用,可促进生长;硒浓度高于45mg/L时,对SOD和POD活性及组培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表明只有适当的硒浓度,才能增强SOD和POD活性,促进生长。  相似文献   
17.
武芸  张驰 《湖北农业科学》2007,46(5):821-823
以富硒黑木耳为原料,采用水浸提、乙醇沉淀多糖、Sevage脱蛋白、干燥等方法对富硒黑木耳中硒多糖的提取分离工艺进行了初步研究,并用蒽酮比色法和原子吸收法对多糖含量、硒含量分别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富硒黑木耳含硒多糖最佳提取条件为在料液比1:20、提取时间2h、提取温度60℃条件下提取两次,此时多糖提取率最高,水溶性多糖含量为18.95%,硒的含量为32.56μg·g-1.  相似文献   
18.
翟琨  向东山  武芸  黄海波  侯远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07-9807,9821
多糖是五鹤续断中的活性成分,该文主要通过溶剂对比试验及L9(34)正交试验,探讨五鹤续断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在沸水浴中进行提取,氢氧化钠的浓度为0.25 mol/L,用量为样品体积的20倍,提取4次,每次75 min。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大叶藜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分光光度法,以芦丁为对照品,10% KOH为显色剂,在403 nm处对样品中的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总黄酮在10.7 ~64.2 μ.g/m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7;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45%,RSD为0.56%(n=6),大叶藜叶中的总黄酮含量为2.45 mg/g.[结论]该方法稳定、简便、快速,适用于大叶藜叶中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白芨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名贵药材白芨[Bletilla striata(Thunb.)Reichb.f.]种子萌发的无菌苗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建立了白芨快速繁殖技术体系。结果表明,白芨种子萌发率最高的培养基为MS+1.6 mg/L 6-BA+0.3 mg/L NAA;诱导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为MS+1.0 mg/L 6-BA+1.5 mg/L 2,4-D;丛生芽增殖效果最明显的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5 mg/L NAA;0.5 mg/L GA3对白芨幼苗的生根作用最为明显,组培苗移栽以泥炭为基质时存活率和生长状况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