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1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56篇
林业   93篇
农学   75篇
基础科学   60篇
  106篇
综合类   727篇
农作物   60篇
水产渔业   72篇
畜牧兽医   458篇
园艺   114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21篇
  2011年   106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58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目的】揭示生物炭连续添加对旱地红壤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通过定位试验,探讨了低剂量(0.75~1.5 t hm-2)生物炭连续施用7年后油菜产量、土壤理化性质和溶解性有机碳荧光光谱组分及参数变化特征。【结果】与对照(CK)相比,生物炭施用降低了土壤交换性Al3+含量(0.69~0.87 cmol kg-1),提高了土壤pH(0.13~0.21个单位)、有机质含量(11.7%~18.1%)和可溶性碳含量(127.5%~127.8%);油菜单株角果数提高了39.8%~45.2%,油菜产量增加了3.5%~20.3%,其产量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呈递增趋势。连续施用生物炭有利于增加溶解性有机碳中类酪氨酸和类富里酸的比例,且显著降低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比例。与CK相比,连续施用生物炭后土壤溶解性有机碳荧光指数降低了4.4%~10.6%,新鲜度指数降低了17.4%~18.4%,自生源指数降低了0.26(22.6%),而腐殖化指数增加了1.2%~5.1%。相关分析表明溶解性有机碳与pH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交换性Al3+呈显著负相关;微生物代谢产物与pH呈显著...  相似文献   
42.
改良剂对旱地红壤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野外旱地红壤定位试验,研究改良剂(生物质炭与过氧化钙)对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质炭与过氧化钙后,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的含量及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C1Ca1、C1Ca2、C2Ca1、C2Ca2处理分别提高0.25mm团聚体含量64.46%,75.70%,26.31%和16.06%,其中以C1Ca2(生物质炭758kg/hm2与过氧化钙121kg/hm2)处理效果最好。除单施过氧化钙外,其他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储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生物质炭与过氧化钙配施效果优于单施;在各级土壤团聚体中,不同处理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大小顺序大致为C2Ca2C2Ca1C1Ca2C1Ca1C2C1CKCa1Ca2。因此,改良剂能有效改善旱地红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提高有机碳含量,且配施效果优于单施。  相似文献   
43.
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方式对红壤旱地土壤水分及抗旱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种植花生相比,种植苎麻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28.44%)、田间持水量(10.06%)和总孔隙度(5.65%),土壤密度则显著降低7.20%;2)监测期内,花生地各层土壤以及整个0~ 100 cm土体水分变异系数普遍高于苎麻地,苎麻地0 ~ 100 cm土体水分的时间稳定性和空间协调性优于花生地;3)苎麻地0~ 40 cm土壤较花生地延长抗旱时间7d以上,但随着土层的加深,差异越来越小;4)红壤坡耕地种植苎麻有利于提高红壤旱地土壤抗旱能力,特别是中、上层土壤.从扩充土壤水库的角度考虑,红壤旱地种植苎麻优于种植花生,该研究结果可为挖掘红壤区深层土壤水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4.
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为我国南方农区种植最广,栽培面积最大的优良牧草。其产草时间集中在12月~次年5月,3~5月为高峰期,季节间供应极不平衡。对于南方阴雨潮湿天气,青贮是牧草储存的理想方法,开展多花黑麦草青贮技术研究对发展草地畜牧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黑麦草青贮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了黑麦草添加剂青贮技术、添加效果及其研究领域。对于多花黑麦草青贮来说,萎蔫青贮技术较为实用,但在高湿季节不宜采用。未来黑麦草青贮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添加剂青贮技术,添加剂主要包括酸类添加剂、乳酸菌制剂、纤维素酶制剂、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及混合添加剂。此外,混合青贮技术可以解决多花黑麦草含水量高的问题,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很大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5.
不同人工处理方法激活哺乳动物卵母细胞的机理相似,但其激活效率存在差异。本研究以昆明(KM)、129/Sv×KM F1和C3H×KM F1雌鼠来源的卵母细胞为对象,利用氯化锶(SrCl2,Sr2+)联合细胞松弛素B(cytochalasin B,CB)(Sr2++CB)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联合6-二甲胺基嘌呤(6-dimethylaminopurine,6-DMAP)(Ion+6-DMAP)两种激活方法处理下对比分析不同品系小鼠卵母细胞的激活效率,并以卵母细胞原核形成率、原核数量和孤雌胚胎体外发育来评价两种激活剂的激活效率。研究结果表明,Ion+6-DMAP激活卵的1原核比率显著高于2原核(p〈0.05),Sr2++CB激活卵的2原核比率显著高于1原核(p〈0.05);KM、129/Sv×KM F1和C3H×KM F1各组孤雌胚胎卵裂率和激活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129/Sv×KM F1和C3H×KM F1囊胚发育率显著高于KM组(p〈0.05)。3种小鼠品系的卵母细胞用Sr2++CB处理的孤雌胚胎发育率显著高于Ion+6-DMAP。结果证明,Sr2++CB处理小鼠卵母细胞的激活效率明显优于Ion+6-DMAP;129/Sv×KM F1和C3H×KM F1的孤雌胚胎体外发育率显著高于KM小鼠,为研究小鼠遗传背景影响孤雌胚胎发育的机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缙云山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其水源涵养功能   总被引:60,自引:17,他引:60  
通过分析不同林地类型土壤特性及林地枯落物水文特性,对缙云山4种类型(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和灌木林)林地涵养水源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林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为楠竹林的3.75倍,针阔混交林有机质含量为楠竹林的2.22倍,常绿阔叶林有机质含量为楠竹林的1.53倍。枯落物蓄积量为16.21~32.42t/hm2,枯落物最大持水率次序为针阔混交林>灌木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最大持水量为灌木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楠竹林。土壤非毛管持水量由大到小依次是灌木林(66.2 mm)>针阔混交林(57.52 mm)>常绿阔叶林(47.99 mm)>楠竹林(46.98 mm)。灌木林土壤饱和蓄水量最好,为266.48 mm;针阔混交林较好,为190.4 mm;常绿阔叶林次之,为186.8 mm;楠竹林最差,为1 74.8 mm。灌木林和针阔混交林较楠竹林有更好的涵养水源功能。在今后的森林经营中,应考虑营造灌木林和混交林。  相似文献   
47.
番茄高色素基因hp1和hp2分子标记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色素基因hp1和hp2能显著提高番茄果实的类胡萝卜素总量,对于以提高番茄红素含量为目标的品质育种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以这2个基因的突变位点为目标,成功地筛选出了对hp1和hp2分别具有高度特异性的2对引物。由于这样的分子标记实际上就是功能基因本身局部片断的扩增结果,所以能非常可靠地直接鉴别该功能基因,F2群体中分子标记的分离比例与2对基因的独立分配比例完全一致。以这两对引物所产生的分子标记为依据,已经合成了含有hp1和hp2的双突变体。  相似文献   
48.
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产于内蒙古通辽、包头与巴彦淖尔的罗布麻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用筛选出的4对适宜引物组合共扩增出5 359个AFLP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4 889个,多态性位点比率高达91.22%;产于通辽地区的罗布麻遗传变异较大,与包头和巴彦淖尔两地的罗布麻亲缘关系较远,而包头与巴彦淖尔两地间的罗布麻亲缘关系相对较近.聚类结果与材料的来源地有一定相关性,较好地反映了不同地区间的遗传背景及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49.
土壤磷素流失的途径、环境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40  
单艳红  杨林章  王建国 《土壤》2004,36(6):602-608
土壤长期过量的P肥(包括化肥和有机肥)投入导致土壤P素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大了土壤P素流失的风险。大部分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因素是P,土壤P的流失是重要的非点源污染。本文对国内外有关土壤P管理的研究做一综述,内容包括土壤P对水体富营养化的贡献、土壤P的流失途径及影响因素、系列水体P和土壤P指数、土壤P流失控制对策(土地利用管理、立法、政策的改变)等。  相似文献   
50.
为了解干旱胁迫下蒙古冰草的根系特征和耐旱特性,本试验采用盆栽断水的方式对蒙古冰草进行模拟土壤干旱胁迫处理,测定根系长度、表面积、根尖数和体积4个特征指标和叶片细胞膜透性、丙二醛和游离脯氨酸含量3个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蒙古冰草根系的长度、表面积、根尖数、体积有增加趋势,干旱胁迫10d时其均达到最大,且根长和根尖数较对照(ck)分别增长了33.55%和78.88%,之后各指标均逐渐下降;细胞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和游离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胁迫时间的延长均有增加的趋势,干旱胁迫10d后丙二醛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积累则变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