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88篇
农学   41篇
基础科学   47篇
  19篇
综合类   428篇
农作物   43篇
水产渔业   30篇
畜牧兽医   180篇
园艺   78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1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2006年,北京市土肥站针对春玉米、大白菜等11种优势作物开展了测土配方施肥反馈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推荐施肥显著降低了氮、磷肥料的施用,其中纯氮降低了6.5kg/667m2、P2O5降低了4.2kg/667m2;推荐施肥使氮、磷、钾配比更趋合理,推荐施肥N∶P2O5∶K2O=16.9∶6.7∶11.2,而传统比例为N∶P2O5∶K2O=23.3∶11.1∶2.0,促进了作物的增产,累计平均增产9.5%,平均增收180.2元/667m2;推荐施肥显著提高了作物的品质,平均提高了蔬菜维生素C含量11.6%,降低硝酸盐含量5.5%;推荐施肥显著提高了氮磷肥料的利用率,氮的利用率平均提高了8.8%,磷的利用率平均提高了9.7%,减轻了氮磷的过量施用对环境的威胁;推荐施肥在经济价值较高的蔬菜作物上增收节支效果要显著高于粮食作物,蔬菜平均增收节支274.4元/667m2,而玉米等粮食作物只有42.8元/667m2。  相似文献   
942.
优质香稻不育系玉香A的选育及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玉香A是利用优质常规稻晚香10号与玉米稻杂交的F4中的优良单株与金23A杂交,经7代回交育成的一个新的优质香稻不育系,于2003年2月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玉香A属中熟早籼类型,株型紧凑,茎秆粗壮,叶鞘、稃尖均无色;不育性稳定,群体不育株率100%,花粉不育度99.99%,套袋自交结实率为0.025%;品质性状好,米粒香味纯正;开花习性好,易于繁殖制种;配合力强,利用该不育系已选配出农平302、农平202等优质高产新组合.  相似文献   
943.
1991~1994年,在人工气候条件下,通过设宜不同的光温条件对64个不同类型、不同基因来源的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品系的育性光温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供试材料中未发现典型的光敏雄性不育系,现阶段选育导致不育的起点温度较低的实用型光温敏核不育系是正确的;(2)日均温在23.8℃以下,光强为45001×的低温弱光条件对幼穗发育进度有一定影响,但15d以内的短期处理影响不明显;(3)不同基因来源或不同类型的光温敏核不育系其育性对温度的最敏感期有差异。  相似文献   
944.
福建闽楠人工幼林氮磷钾施肥效应与施肥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3因素2次D-饱和最优设计,在福建明溪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了氮、磷、钾及其配比对闽楠Phoebe bournei幼树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对闽楠的树高和冠幅生长作用大小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对粗(地径)生长作用大小依次为磷肥氮肥钾肥,且作用效果均为正效应。采用频率分析法对各效应函数进行寻优,结果认为:当目标树高y1≥120%试验对照(ck),目标地径y2≥120%试验对照(ck),目标冠幅y3≥110%试验对照(ck)时,在95%置信区间内,试验地闽楠人工幼林的优化施肥量为氮(N)16.81~21.61 g·株-1、磷(P2O5)5.76~9.64g·株-1、钾(K2O)3.31~6.44 g·株-1,m(氮)∶m(磷)∶m(钾)的最佳比例为3.94∶1.57∶1.00。  相似文献   
945.
为了快速大量得到鸡树条荚蒾苗木,尝试采用组培方法进行繁育,该试验以茎尖为外植体,研究了初代培养阶段不同培养基配方对其愈伤组织诱导以及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得出鸡树条荚蒾茎尖离体培养的培养方案为:选用带芽茎段经过消毒后,切割芽转入MS+KT0.6 mg/L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产生愈伤组织后,将愈伤组织切块转入MS+KT0.5mg/L+IBA 0.2 mg/L或MS+KT1.0 mg/L+IBA0.2 mg/L的芽诱导培养基上,待产生大量不定芽时,以这些不定芽作为中间繁殖体,再进一步扩繁、生根,形成再生苗木。  相似文献   
946.
[目的] 开展基于压差测定水样含沙量的方法研究,旨在寻求一种新方法以实现含沙量在野外的快速准确测定。[方法] 试验基于压差原理,选取4种土壤(土、风沙土、盐碱土与水稻土)分别预制11个含沙量梯度的含沙水样,使用数字式压差计测定含沙水样压强与大气压强之间的差值(简称压差),建立含沙量与压差的函数关系式。[结果] 含沙量与压差在0.01的水平下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对于其中3种含沙水样(土水样、盐碱土水样与水稻土水样),压差结合理论公式计算含沙量的方法具有可行性,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15%,但不适用于风沙土水样。风沙土水样含沙量的测定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高达39%。因此,为了缩小误差,试验通过测定纯水与含沙量为500 kg/m3的水样压差建立修正方程,再结合测定的压差值计算含沙量,发现最大相对误差绝对值小于8%。[结论] 基于压差测定水样含沙量的方法能较为准确地测定水样含沙量,可为水土保持监测等领域在野外便捷测定含沙量提供一种新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47.
用自然晾晒、室内阴干、机械干燥3种我国农村地区常见的稻谷干燥方式对新收获的稻谷进行干燥处理,研究了稻谷干燥后出糙率、整精米率、黄粒米、裂纹粒率、脂肪酸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采用机械干燥明显提高了稻谷的干燥效率和出糙率,有效降低了黄粒米、延缓了脂肪酸值的变化,虽然出现一定程度的裂纹粒率增大、整精米率降低,但其劣变程度仍在合理范围内,符合相关国标要求。利用变异系数法对三种干燥方式下稻谷品质进行综合评分,分值分别为自然晾晒0.3768、室内阴干0.4317、机械干燥0.6677。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干燥后稻谷品质明显优于室内阴干和自然晾晒。  相似文献   
948.
旨在通过苗期人工接种鉴定,筛选高抗疫病的甜瓜材料,为甜瓜抗病育种以及抗疫病遗传学研究奠定基础。本研究采用灌根接种法,向植株根茎部土壤注入浓度为1×106个/mL的游动孢子悬浮液,对收集到的166份甜瓜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这些材料中有薄皮类型甜瓜41份,厚皮类型甜瓜104份,野生材料15份,近缘种6份。最终筛选到4份免疫材料,25份高抗材料。在供试的厚皮类型甜瓜中有66%的材料抗性水平在中抗及以上,而薄皮类型中有98%的抗性水平是感病或高感。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厚皮类型甜瓜对疫病的抗性要显著高于薄皮类型甜瓜。通过对不同材料的果实性状进行调查,发现在免疫和高抗材料中有14份单瓜重达到1 kg以上,有8份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0%以上。这些兼具高抗、高产和高可溶性固形物的材料,可用于抗病基因的定位、克隆等遗传学研究,也可作为育种亲本将抗病基因转移到农艺性状优良但抗性差的甜瓜品种中。  相似文献   
949.
以广西区内普遍栽种的新台糖22号为对照,通过对桂糖31号、桂糖07/108、云蔗05/49、桂糖32号、粤甘43号、福农41号、桂糖42号进行一年新植的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桂糖42号综合性状表现不错,产量、产糖量等方面均优于其它参试品种;桂糖32号、桂糖31号在株高方面表现不足,但出苗、分蘖能力表现强劲,产量、产糖量方面表现优于对照;桂糖07/108蔗糖分高,但其它方面表现一般;云蔗05/49、粤甘43号在株高、茎径方面表现不错,但出苗、分蘖方面表现较差,蔗糖分低,产量及产糖量均低于对照;福农41号蔗糖分较高,但分蘖、株高、茎径均表现不足,产量及产糖量均明显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950.
对芭蕉芋(Cannas delis Ker)的植物学和农艺学主要性状进行描述,为其数据采集提供了依据,有利于实现芭蕉芋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创新利用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对促进芭蕉芋种质发展、资源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