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8篇
农学   38篇
综合类   42篇
农作物   2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52.
绵阳 31号是我所以自育品系绵阳 90 - 31 0为母本 ,引进材料川植 89- 0 76为父本 ,经有性杂交后 ,于 1 997年育成 97- 392 ,因株高、抗性分离 ,从中选择优良单株 ,经夏播加代选择和繁殖 ,育成 392 - 2 7优良品系。该品系于 2 0 0 1和 2 0 0 2两年参加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 ,表现丰产性好 ,抗病性突出 ,商品性好 ,于 2 0 0 2年 9月通过四川省品审会审定并定名为绵阳 31号 ,在全省推广。1 绵阳 31号的基本性状春性 ,早熟。全生育期 1 85 d左右。幼苗较直立 ,长势中等 ,分蘖力较强 ,成穗率高。株高 80 cm左右 ,植株整齐 ,耐肥抗倒力强 ,成熟时落…  相似文献   
53.
为了探讨决定小麦品种间杂种F1代粒重的主要因素,为选育化杀杂种小走提供依据,对小走事规材井与杂种F1代粒重与灌菜性状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对品种问杂种F1代的粒重优势与各灌菜性状的关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小麦常规材料的粒重主要由乳熟期充实速率与同化产物合成数量所决定;(2)小走品种同杂种F1代的粒重主要是由籽粒形成后期与乳熟期充实速率所决定;(3)小麦品种间杂种F1代籽粒形成后囊与乳熟期充实速率的杂种优势决定了粒重杂种优势。因此,可用双亲籽粒形成后期与乳熟期充实速率的平均值来预潮其杂种F1代的粒重。  相似文献   
54.
采用凯氏定氮法测试了216份小麦子粒的粗蛋白含量,用近红外仪采集数据,选择113份建立了数学模型。结果:最佳主成分数(Rank)=6,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RMSECV)=0.377,决定系数(R2)=96.89。为了验证模型的可靠性,对预测集样品进行预测,结果粗蛋白的预测均方差(RMSEP)=0.950,相对偏差(RSEP,%)=8.40。  相似文献   
55.
弱筋小麦新品种绵阳30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绵阳30号是优良的弱筋小麦品种。为了充分发挥其高产、优质潜力,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依据,进行了两年的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氮肥是影响绵阳30号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绵阳30号的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模式为:播种期为10月20日至11月1日,密度为195.6万~205.8万株/hm2基本苗,纯氮用量81.9~88.2kg/hm2,P2O5用量61.5~67.5kg/hm2,K2O用量151.5~164.25kg/hm2,氮肥追肥时期以拔节期为宜(氮肥基追比为7∶3)。  相似文献   
56.
采用四无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花用氮、磷、钾肥和栽培密度对棉花双隐性核不育系2095-2A杂交制种产量的综合效应.试验结果表明:①氮肥、密度、磷肥3因素对产量存在显著的影响,氮肥>密度>磷息>钾肥.②最佳高产方案为:施用N量为293.56~332.76 kg/hm2、P2O5为141.05~172.84 kg/hm2、K2O为130.05~188.99 kg/hm2、栽培密度可控制在26426~29382株/hm2.  相似文献   
57.
绵麦47是四川省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针对农业生产上对白皮大粒小麦的需求,利用自育材料与引进材料进行有性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白皮大粒早熟小麦新品种。于2009年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品种审定编号:黔审麦2009001号。  相似文献   
58.
四川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研究四川小麦品种主要矮秆基因的组成,应用Rht-B1b和Rht-D1b基因的STS标记及Rht8基因的连锁SSR标记,对262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四川小麦品种(系)具有Rht8基因连锁标记的频率为54.6%,Rht-D1b基因的频率为37.4%,Rht-B1b基因的频率为15.3%。与前人的研究比较发现,四川小麦Rht8连锁标记的频率高于全国平均值,而Rht-B1b和Rht-D1b的频率都低于全国平均值。这3种矮秆基因一共构成了8种组合类型。为分析不同基因组合对株高的影响,对连续种植3年的125份材料进行了测定。这些材料中,不含3种基因的类型占12.8%,仅含有Rht8的类型最多(33.6%),其次为仅含有Rht-D1b基因的类型(20%);同时含有Rht8基因和Rht-D1b基因的类型占17.6%;含有Rht-B1b基因的组合类型所占比例较少(都低于10%)。矮秆基因的降秆强度表现为:Rht-D1bRht-B1bRht8。同时具有3种矮秆基因的材料,其降秆强度最大,其次为含有2种矮秆基因的组合类型。  相似文献   
59.
低温胁迫下川西北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9个绵阳小麦新品系在苗期低温胁迫下旗叶与倒二叶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小麦在不同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在苗期低温胁迫下,不同品种小麦旗叶和倒二叶在开花期和灌浆期叶绿素含量的变化规律大致相同,都表现为先缓慢升高,在灌浆初期或灌浆中期达到最高峰随后慢慢下降,在灌浆后期下降较快,灌浆末期表现最低.苗期低温胁迫并未对小麦中后期旗叶和倒二叶叶绿素含量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0.
为了探索两系杂交小麦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措施,就两种密度(6万及12万基本苗/667m~2)、3种施氮量水平(5、10、15 kg N/667m~2)及其互作对绵杂麦168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密度与施氮量对容重、密度对弱化度、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形成时间的影响不显著外,密度与施氮量及其互作对降落数值、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稳定时间,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容重,密度与施氮量对形成时间,施氮量及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弱化度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除吸水率与降落数值外,密度为6万基本苗/667m~2的品质性状优于密度为12万基本苗/667m~2的.无论是在低用种量(6万基本苗/667m~2)或者常规用种量(12万基本苗/667m~2)下,绵杂麦168的各品质性状均有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改善的趋势,绵杂麦168各品质性状(除吸水率、湿面筋含量外)在施氮量为15 kg N/667m2下都能达到中筋小麦标准.同时对各品质性状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弱化度与其余品质性状都呈极显著负相关;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这五个性状间互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综合考虑用种成本、产量与品质等因素,绵杂麦168的高产优质栽培应在配合其他栽培措施的基础上,以密度6万基本苗/667m~2、施氮量15 kg纯氮/667m~2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