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75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01篇
林业   212篇
农学   164篇
基础科学   131篇
  112篇
综合类   1256篇
农作物   150篇
水产渔业   97篇
畜牧兽医   815篇
园艺   260篇
植物保护   12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4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20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98篇
  1998年   126篇
  1997年   135篇
  1996年   94篇
  1995年   104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74篇
  1991年   77篇
  1990年   75篇
  1989年   3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2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61.
正近日,走进山东省阳谷县李台镇关门口村黄河大堤下的一片树林里,几个村民正在林间忙碌着。近前一看,只见折起的铺布上爬满了正在蠕动的蚯蚓,它们正在拼命地往牛粪里钻,一会儿就跑得无影无踪。牛粪里生的这些小虫,在一般人看来有些头皮发麻,可在林地主人、村民王成月夫妇眼里,却是他们致富的"软黄金"。  相似文献   
62.
缺铁性黄化病是由于植物体内Fe元素含量相对过低而导致的叶片黄化,植物生长势衰弱,甚至危害植物生存的一种生理性病害。从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的发病原因、地域分布以及措施应用研究3个方面进行综述,同时对未来植物黄化研究方向提出展望。进一步探明防治植物缺铁性黄化病的技术应用,为植物黄化病的防治提供长期有效的方案。  相似文献   
63.
草地贪夜蛾是新近入侵我国的重大农业害虫,为了弄清其入侵生物学特性,为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及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光照培养箱内设置6个温度(17、22、27、32、37、42℃)饲养草地贪夜蛾,测定其不同阶段的存活率、发育历期、体重及繁殖力等,探究温度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42℃条件下仅能短暂存活,在17~32℃范围内可正常生长发育,其幼虫期、蛹期及世代历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7℃条件下世代历期和幼虫期分别为(58.73±1.46)d和(21.79±1.03)d,37℃条件下则分别仅为(22.57±0.84)d和(11.12±0.31)d。成虫寿命在17~27℃范围内差异不大,之后随温度升高而缩短,37℃下成虫寿命仅为27℃下的1/4左右,且在该温度下成虫无法正常羽化,雌成虫不产卵。17~32℃下雌成虫产卵前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产卵期则随温度升高而有所延长,平均单雌产卵量在27℃下最高,为(565.50±143.40)粒。说明温度升高会导致草地贪夜蛾发育历期缩短,年发生世代数增加,幼虫取食量增大,对作物的为害加重。  相似文献   
64.
阐述园林地被植物的概念、生态习性,调查研究南京仙林大学城绿地中常见的多年生草本地被植物,同时对地被植物在景观规划中的配置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5.
袁泉  桑静银 《福建茶叶》2016,(1):252-253
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中,茶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通过相应的法律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保证我国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联合国一直在提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茶文化恰是我国非常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我们必须要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则,让传统茶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  相似文献   
66.
大麦籽粒黑胚病是大麦根腐病在种子上的一种症状表现。它主要由麦根腐离蠕孢菌(Bipolaris sorokiniana)在大麦灌浆期侵染,引起籽粒胚部变黑。正常年份,感病品种的黑胚率在10%左右。若收获期间遇雨,黑胚率可达30%以上。该病害可导致大麦酿造品质的下降,影响播种质量。  相似文献   
67.
本试验通过对仪器条件、前处理条件的优化,建立了牛羊肉组织中3种抗结核药物的UPLC-MS/MS多残留检测方法。样品通过提取,用QuEChERS法净化,C18柱(2.1 mm×100 mm,1.7μm)分离,0.2%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电喷雾离子化(ESI+)和多反应监测模式(MRM)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浓度为0.1~20.0μg/L范围内,利福平、利福喷汀和利福布汀呈良好线性,相关系数(r2)大于0.99,利福平、利福喷丁和利福布汀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分别为0.30、0.31、0.22μg/kg和1.02、1.03、0.73μg/kg。3种目标化合物利福平、利福喷丁、利福布汀在牛肉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介于62.8%~109.2%、61.1%~115.4%、66.3%~105.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6)分别为4.0%~16.3%,4.3%~14.3%,4.6%~10.0%,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满足相关标准的要求。3种目标化合物利福平、利福喷丁、利福布汀在羊肉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介于62.1%~94.2%、61.6%~114.6%、61....  相似文献   
68.
施用生物炭和零价铁粉对土壤中镉形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施用生物碳和还原性铁粉,研究其对土壤镉形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碳或还原性铁粉单施及二者配施均极显著改变土壤镉形态.其中生物炭、还原性铁粉二者配施效果优于单施;单施生物炭主要对交换态镉的降低效果显著,同时对碳酸盐结合态镉、有机结合态镉及残渣态镉的形成起显著作用;而单施还原性铁粉对铁锰氧化结合态镉的形成起显著作用.另外,镉的活性指数从4.36降到0.97,不同形态镉含量的最大变化为,交换态镉比例从81.04%降到49.16%;碳酸盐结合态镉从9.44%升到17.93%;铁锰氧化结合态镉从2.95%升到10.88%;有机结合态镉从2.66%升到11.33%;残渣态镉从3.91%升到14.42%.在16个处理中,I3B2(铁粉0.045 g/kg土和生物炭3.0 g/kg土)处理为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69.
地下水浅埋区重度盐碱地覆膜咸水滴灌水盐动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在高垄埋设水银负压计,研究土壤水势动态,并在枸杞不同生育期对潜水位以上各土层盐分进行取样分析,研究土壤盐分周年动态变化,为地下水浅埋区重度盐碱地改良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覆膜滴灌一个灌溉周期内,土壤水分运动始终为自滴头下方饱和区持续径向向外扩散;雨季降雨使水分从土壤剖面整体向下运动,随着潜水位的升高水分运动逐渐减弱,转为自垄中部向垄坡方向运动。盐分运动受水分运动影响明显,周年盐分动态可以分为春季强烈蒸发—积盐阶段、灌溉淋洗—稳定阶段、雨季淋溶—脱盐阶段、秋季蒸发—积盐阶段和冬季相对稳定阶段五个阶段。剖面土壤电导率(EC1∶5)均值从1.64 dS m-1增长至1.69 dS m-1,土壤未明显积盐,但盐分在剖面分布的周年变化表明滴灌灌溉调控了水分盐分在土壤中的分布,为作物根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因此,地下水浅埋区重度盐碱地可以通过高垄覆膜咸水滴灌技术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70.
通过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对滇中地区典型小流域———王家箐进行综合治理,对治理前后气象、水文、水土流失资料进行观测分析。结果表明综合治理后,试验区径流系数从0.290降到0.06,侵蚀模数从294.28t/(hm2.a)降到9.19 t/(hm2.a),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治理措施减少水土流失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了降雨产流的最小雨量和最大30 min雨强I30,降雨产流的最小雨量从2.9 mm提高到4.5 mm,最小I30从0.027 mm/min提高到0.067 mm/min,最小PI30从0.077 mm.mm/min提高到0.300 mm.mm/min。二是降低了径流的泥沙含量,治理后的泥沙含量减少65%。三是影响了产流过程,采取水保措施延长了汇流过程,推迟并削减洪峰。选治理前后P,I30相似的降雨,分析其洪水过程表明,治理后产流的洪峰流量和洪量比治理前减少84.2%~92.1%和81.6%~87.5%,涨水速率降低78.6%~91.4%,洪峰和雨峰的间隔时间延长1.5~2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