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3篇
  6篇
综合类   63篇
农作物   21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为了预测和评估2016年广西甘蔗生产情况,采用实地调查和数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广西6个甘蔗主产市的甘蔗苗情、品种结构、种植面积及植期、病虫害情况等。结果表明:2016年广西蔗区甘蔗苗情比上年略差,但有足够的苗数和良好的幼苗;螟害枯心率整体低于2015年,螟害综合防治初见成效,黑穗病发生率高于2015年,并有加重趋势;甘蔗种植面积连续3年下滑的局面得到控制,今年略有增加;得益于“双高”基地建设,广西蔗区的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改良。建议及时加强田间管理,做好化学除草、后期甘蔗螟虫和绵蚜虫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2.
氮肥施用方式对甘蔗产量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提高氮肥在甘蔗生产中的利用率,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氮污染提供参考。【方法】以ROC22为材料,设3个不同氮肥施用量(38、276和414kgN/ha)和3种不同施用方式(1:氮肥10%作基肥,30%小培土时施用,60%大培土时施用;2:氮肥30%作基肥,70%小培土时施用;3:氮肥全部作基肥施用)。测定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养分等指标,研究氮肥与甘蔗生长以及土壤养分变化的关系。【结果】甘蔗产量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以276kgN/hat曾产效果较好。氮肥早施可以促进甘蔗早拔节、早生长和提高甘蔗产量。土壤氮素、速效钾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增加而增加,但大量施用氮肥会引起土壤酸化。早施氮肥有利于促进土壤磷酸盐的溶解,提高磷的吸收利用。氮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容易造成氮流失,氮利用率低。【结论】甘蔗氮肥合理施用方式为两次分施,施氮量为138~276kgN/ha。  相似文献   
63.
为了探明桂糖系列甘蔗新品种对水分供给的生长效应,在宿根蔗上进行滴灌试验袁研究滴灌对各个品种叶片营养、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甘蔗伸长期叶片氮、磷、钾营养元素含量方面,滴灌处理与非灌水处理间无明显差异。(2)滴灌对甘蔗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不同品种的增产幅度不一,其中以GT33增产最显著,增产达26.1%;增产幅度在20%以上的还有GT31、GT32、GT34。(3)滴灌还可以提高甘蔗品质,使甘蔗蔗糖分含量提高0.2~0.7个百分点,蔗汁重力纯度提高1%~3%。  相似文献   
64.
油脂精炼的目的是除去油脂中的杂质,而将有益成分尽量保留。绿色精炼技术相对于传统精炼技术,具有绿色环保、低温节能、操作方便等优势。四川省境内尚无油脂加工企业引进绿色精炼技术,中大型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精炼方式;小微型企业一般不具备精炼设备和技术,导致菜籽油存在食品安全风险。结合四川的油菜优势与绿色精炼技术以促进油菜产业技术革新与升级换代,是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表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通过研究扩大绿色精炼技术的应用范围,并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与装备,将成为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将促进整个油脂加工行业的技术升级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5.
2009年广西甘蔗研究所试验农场和隆安县金穗公司农场对11个参试材料和2个对照品种进行了1年新植的区域试验和1年新植的生产试验。结果表明:桂辐98/296平均蔗茎产量和含糖量最高,增产增糖明显。闽糖95/261、赣南99/591和B8的平均蔗茎产量和平均含糖量均高于两对照,表现较好,其它品种表现不突出。福农02/3924、粤甘18和福农99/20169早熟高糖,平均甘蔗蔗糖分高于两对照,其它品种的甘蔗蔗糖分表现不突出。  相似文献   
66.
2013—2014年广西甘蔗品种区域试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善广西蔗区甘蔗品种结构单一化局面,加速品种的更新换代。对广西甘蔗新品种在2013—2014年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蔗糖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以及农艺性状等表现进行分析和评价,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优良的甘蔗新品种推荐审定和充实蔗区。2年新植1年宿根的试验结果表明,12个参试材料中,‘GT06-244’、‘GT06-1721’、‘GT07-994’、‘LC05-136’和‘GT06-3283’综合表现较好,平均蔗茎产量比对照增产20.20%、10.59%、8.94%、3.15%和1.60%,平均蔗糖分比对照分别高0.16、0.17、0.46、0.93和0.36个百分点。‘GT06-244’表现高产、中糖,稳定性好,极易脱叶;‘GT06-1721’表现高产、中糖,抗病性好,抗倒性强;‘GT07-994’和‘LC05-136’表现早熟、高产、高糖,宿根性好;‘GT06-3283’表现中产、高糖。上述品种均达到广西糖料蔗推荐审定标准,可根据生产的需要,在适宜地区进一步示范种植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7.
2009-2010年在广西甘蔗研究所试验农场对9个参试品种和2个对照品种进行了2年新植和1年宿根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闽糖96/1027和粤甘26新宿平均蔗茎产量和公顷含糖量高,增产增糖。福农04/2816的突出优点是早熟高糖。  相似文献   
68.
【目的】分析马铃薯全粉对中筋面团的粉质特性、强度与弱化、糊化与老化以及烘焙特性的影响,为四川主产中筋小麦粉制作马铃薯主食产品品质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Mixolab2型混合实验仪和Alveo-Consistograph型稠度吹泡仪对马铃薯-中筋小麦混合粉进行测定。【结果】随着马铃薯全粉占比(0~40%)的增加,混合粉面团的吸水率从61.4%增加到105%,形成时间由3.87 min下降到0.50 min,稳定时间由6.40 min下降到0.37 min,面团强度降低,总弱化提高;混合粉面团的糊化作用由1.25 N·m减弱到0.21 N·m,蒸煮稳定性提高,老化延缓幅度达87.61%;混合粉面团的韧性P值由80.12 mm提高至114.25 mm,破裂点L值、充气指数G值、弹性指数Ie值和形变能量W值均降低,尤其是添加20%~30%马铃薯全粉时,弹性指数急剧下降到0。【结论】马铃薯全粉削弱了混合粉的加工特性,降低马铃薯-面制主食产品的品质,但添加适宜比例的马铃薯全粉(10%~20%)制作的面制食品,既可使其营养更均衡,又可接受其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69.
[目的]调查不同种植模式下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及致病菌种类,探讨两种病害的发病特征,为病害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5—2017年在广西隆安和百色分别设置甘蔗连作、香蕉—甘蔗轮作、香蕉连作和甘蔗—香蕉轮作4种种植模式,于每年7—10月调查各点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的病情指数;对采集到的具有典型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病株叶片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并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香蕉—甘蔗轮作模式下,百色点2016年甘蔗梢腐病病情指数明显高于2015和2017年,隆安点2016年的甘蔗梢腐病病情指数略高于2015年同期,2017年的病情指数低于2015和2016年;甘蔗连作模式下,百色点的甘蔗梢腐病病情指数变化不明显,隆安点2016年的病情指数明显高于2015和2017年.香蕉连作模式下,百色点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随种植年限延长呈不断增长趋势,而隆安点明显高于同期百色点;甘蔗—香蕉轮作模式下,百色点香蕉枯萎病病情指数虽然随种植年限延长呈不断增长趋势,但同期病情指数低于连作模式.病原菌分离检测结果表明,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存在多种致病菌,其中以尖孢镰刀菌分离频率最高.[结论]香蕉和甘蔗上均存在丰富的镰刀菌类群,可能存在交叉感染现象.轮作模式有利于丰富真菌种类,同时有效降低甘蔗梢腐病和香蕉枯萎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