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5篇
  1篇
综合类   8篇
农作物   27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的组成特点,揭示其地域分异规律。【方法】以马得泉大麦分类系统为基础,并根据笔者实地调查,对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1)西藏高原拥有栽培大麦601个变种。其中,二棱皮大麦13个变种,二棱裸大麦23个变种,中间型裸大麦7个变种;多棱皮大麦57个变种,多棱裸大麦501个变种。西藏栽培大麦变种组成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特点。(2)栽培大麦变种在相近海拔高度的分布,不同亚区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集中分布于藏东南亚区、藏东北亚区和藏中亚区,而在其它亚区则相对较少。(3)栽培大麦变种在不同海拔高度的分布,在海拔2 500 m以下地区很少分布,在3 000~4 000 m高度带内为集中分布区,大于4 000 m以上时,栽培大麦变种的数量则逐渐减少。(4)对该地区9个亚区栽培大麦变种相似性分析显示,察隅-墨脱亚区与藏东南亚区的差异远大于东西方向的差异。【结论】伯舒拉岭-南迦巴瓦峰-多雄-马拉一线作为西藏冬大麦区与冬春大麦区之间的分界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西藏栽培大麦变种在组成上具有明显的多棱、裸粒性,在地理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相似文献   
32.
脱毒马铃薯光合及增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农牧1号和凉薯97二品种的脱毒和未脱毒处理植株为材料,对其光合特性及增产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脱毒马铃薯的群体光合速率、群体叶源量、干物重量、叶面积重量、叶面积系数均于优于未脱毒处理。群体叶源量均与干物重、叶面积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群体叶源量可作为反映马铃薯生产力大小的可靠指标。脱毒处理在产量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主要是影响单株署重,而对构成产量的另一因素单株薯数的影响则很小。本文还对群体叶源量,作物生长率与叶面积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3.
西藏野生油菜和栽培油菜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24对AFLP随机引物组合,对供试的14份西藏栽培油菜、29份野生油菜(分为白菜型和芥菜型)的 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在供试的西藏油菜中,野生种多态性为64.22%,栽培种多态性为 54.13%。2)野生种的遗传离散度为84.30%,遗传分化系数为4.8%,基因流Nm为14.84;栽培种的遗传离散度为 75.44%,遗传分化系数为16.30%,基因流Nm为2.57。3)通过UPGMA聚类分析,可将供试的西藏油菜分为白菜 型油菜(Ⅰ大类群)和芥菜型油菜(Ⅱ大类群)两大类群,在每一类群中,野生油菜和栽培油菜明显地聚为不同的两 类。这一研究结果首次发现,西藏油菜野生种的遗传多态性明显高于栽培种,野生种较栽培种具有更高的遗传离 散度、基因流Nm值和较低的遗传分化系数。  相似文献   
34.
不同农艺措施对西藏春青稞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影响西藏春青稞β-葡聚糖含量的农艺措施,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旋转回归组合设计,以播期、底肥施用量、追穗肥时期三因子为研究对象,对来自西藏日喀则、林芝、昌都、山南地区的春青稞品种喜马拉雅19、藏青320、康青3号、山青24,进行不同农艺措施对β-葡聚糖含量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各试验因素对西藏春青稞品种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依次为播期>底肥施用量>追穗肥时期;因子间互作效应分析表明,播期和底肥施用量是影响西藏春青稞β-葡聚糖含量的关键因素.四个品种最佳农艺措施方案分别为喜马拉雅19:播期4月8~10日,底肥施用量220~263 kg/ha,追穗肥时期6月27日~7月2日;藏青320:播期4月11~15日,底肥施用量244~281 kg/ha,追穗肥时期6月25日~7月2日;康青3号:播期4月7~11日,底肥施用量206~244 kg/ha,追穗肥时期6月28日~7月2日;山青24:播期4月6~10日,底肥施用量218~261 kg/ha,追穗肥时期6月27日~7月2日.  相似文献   
35.
西藏油菜种质资源的RAPD分子标记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RAPD分子标记, 对西藏地区部分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资源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 结果显示, 22条引物在106份白菜型油菜中共扩增出236条带, 多态性位点比率为89%; 24条引物在50份芥菜型油菜中共扩增出276条带, 多态性位点比率为94%. 通过UPGMA聚类分析, 将西藏白菜型油菜分为Ⅰ和Ⅱ类群; 芥菜型油菜分为Ⅰ、Ⅱ、Ⅲ和Ⅳ类群  相似文献   
36.
为了解基因型、环境及互作效应对西藏春青稞β-葡聚糖和食用纤维含量的影响,选择西藏不同地区春青稞8个品种(品系),分别在四个地区种植,对其β-葡聚糖和食用纤维含量进行了分析。通过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春青稞品种(品系)的β-葡聚糖含量在四个地区间存在差异,而食用纤维含量没有差异;地区间的青稞品种食用纤维含量存在差异,β-葡聚糖含量则不存在差异;从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二者含量的影响分析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青稞β-葡聚糖含量的变异主要来自供试品种和环境的互作效应作用,其次是品种间差异,环境作用相对较小;而对食用纤维含量的变异主要来自环境效应作用,其次是品种和环境的互作效应,而品种间的差异相对较小。用AMMI模型对β-葡聚糖与食用纤维基因型和环境互作的影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990852在各区域的β-葡聚糖平均含量相对较高,PCA1值较小,对环境的反应比较稳定,是β-葡聚糖含量较理想的品种;品种990625、山青24和喜马拉雅19的食用纤维含量相对较低,但其PCA1值很小,即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很小,是食用纤维含量较理想的品种。  相似文献   
37.
利用茎尖脱毒马铃薯品种,在西藏山南贡嘎县试种,脱毒品种原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中,可直接投入生产的脱毒种薯,以一级种薯最好,一级种薯产量高,其中新米拉(2)、凉薯97(1),分别比对照增产56.2%、93.2%,产量为31 682.5kg/hm2和39 186.2kg/hm2.经多个脱毒品种产量及性状,在各级种薯中新米拉、凉薯97综合性状表现为最好.  相似文献   
38.
西藏脱毒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内地引进的 5个脱毒马铃薯原原种 ,与当地品种进行了两年品种比较试验 ,通过方差分析 ,品种间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以新米拉、凉薯 97产量最高 ,每 667m2 平均 4 10 0kg ,3662 5kg ,分别比对照增产 70 %和 51 9%。通过观察 ,新米拉、凉薯 97中抗晚疫病 ,综合性状良好。  相似文献   
39.
芸薹属BrassicaL植物在世界上大约有40余种,其中中国有15种。在此,就中国芸薹属植物的起源、演化和扩散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芸薹属植物的起源。通过芸薹属与其外类群白花菜科Capparaceae形态特征的比较,将中国芸薹属植物划分为白菜组SectPekinensis、芥菜组SectJuncea、甘蓝组SectOleracea三个类群,其中白菜组最原始、芥菜组较进化,甘蓝组进化程度最高;(2)芸薹属植物广泛分布于中国的长江、黄河流域及西部山区,但从其现代分布来看,多栽培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笔者认为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西部高山、丘陵地区可能是中国芸薹属植物的分布中心区,并提出中国芸薹属植物是本土起源的,并非来源于地中海地区。(3)通过对中国芸薹属植物分布的分析,笔者推测中国芸薹属植物的散布可能有四条散布途径。第一条是由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的北部向西沿青海东部的祁连山以及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的天山一带,抵达塔里木盆地两侧山地。第二条是由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地区向东北方向延伸,经中国甘肃东部、宁夏、陕西北部、山西、河北北部、内蒙古及东北的大、小兴安岭,沿黄河流域及东北三江流域分布。第三条是由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地区向东南方向延伸,经四川、云南、重庆、沿长江流域分布,并延伸到广东、台湾一带,第四条是沿藏南河谷及横断山脉向南到达喜马拉雅山南北两侧的干旱河谷。  相似文献   
40.
为了进一步探明西藏野生油菜种质资源的多样性,通过对西藏野生白菜类型油菜和野生芥菜类型油菜共49份种质资源的子叶形态、苗期生长习性、伸长茎性状、苔茎叶性状、植株性状、花瓣类型、角果着生状态、果喙长度、角果密度、籽粒性状等多种表型形态进行了种植观察与分析,结果发现:西藏野生油菜的形态类型多种多样,不仅有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而且与西藏林芝地区栽培油菜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有些性状在西藏的油菜育种中有着潜在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