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5篇
  12篇
综合类   9篇
畜牧兽医   6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的组织培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以珍稀濒危植物沙冬青无菌苗的子叶、茎段为外植体材料,研究不同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对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培养、丛生芽增殖及生根培养的影响,并筛选适宜各阶段培养的最佳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子叶是诱导沙冬青愈伤组织的最好外植体,在6-BA 0.5 mg/L、2,4-D 0.5 mg/L时,其愈伤组织诱导率达到最大值81.8%;在6-BA 2.0 mg/L、NAA 0.5 mg/L时丛生芽增殖率达到最大值90.2%,且丛生芽数量多、茎干健壮、生长旺盛,说明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6-BA对丛生芽增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以1/2MS为基本培养基,加入NAA 1.0 mg/L时,生根率达到最大值70.4%,且生根时间最早,主根明显、粗壮且根毛数量多;适当调节培养基中无机盐的浓度提高生根率是将来沙生植物组织培养中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背景下,及时了解植被和土壤环境在特定区域的关系有助于预测植被群落的演替变化。在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冗余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民勤绿洲边缘沙拐枣群落空间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民勤绿洲边缘沙拐枣群落出现14种植物,分属7科14属,物种组成贫乏,科属组成较为分散,结构简单。除了pH和电导率之外,沙拐枣群落土壤其他因子在各样带之间差异不显著。整体上看,沙拐枣群落生境土壤水分条件差,养分贫瘠,以粗化呈弱碱性的风沙土为主。冗余分析表明,电导率和pH对沙拐枣群落空间分布有显著的影响。沙拐枣是干旱区优良的固沙造林树种,建议在选择造林地时要考虑土壤盐碱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根据甘肃河西走廊不同类型戈壁及其分布特点,通过测定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电导率、全盐含量和水溶性盐离子含量等指标,分析了不同类型戈壁土壤的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河西戈壁土壤的pH值在7.0~8.0之间,呈微碱性;有机质含量绝大多数在1.0%以下,养分含量归于5级和6级水平,属极度缺乏状态;全盐含量平均值为1.41%,但不同类型戈壁土壤的全盐含量差异较大,盐化戈壁的全盐含量在2.69%~32.87%之间,平均为11.15%,其他类型戈壁的全盐含量在0.05%~4.27%之间,全盐含量整体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不同戈壁类型土壤中各种盐离子含量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主要阴离子平均含量排序为SO4^2->Cl^->HCO3^->CO3^2-,主要阳离子平均含量排序为K^++Na^+>Ca^2+>Mg^2+。  相似文献   
14.
为验证华夏1号微生物有机液肥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效果,示范其在我团棉花上的应用效果,农业技术推广站2012年进行了华夏1号生物有机液肥示范对比试验。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作物棉花703品系。2.试验方法试验区选在133团7连种子站试验地,前茬棉花,棉秆粉碎还田,犁前茬灌,犁地时667米2深施(全层施肥)棉花专用肥20千克。试验采取大田对比  相似文献   
15.
以石羊河下游的典型区—民勤退耕地为研究对象,对石羊河下游地区不同恢复年限退耕地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及其养分与退耕时间之间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中N肥含量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但在同一年限退耕地中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退耕后1~10 a,N含量变化的幅度较小;15~30 a,N含量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大;50 a后,趋于稳定;P含量在各个演替阶段土壤层次上均呈A(0~10 cm)B(10~20 cm)C(20~30 cm)D(30~40 cm)规律性分布,退耕后1~10 a,A、B两层P含量的差异较大,C、D两层受退耕时间的影响较小;15~50 a间,A、B、C、D四个土层P含量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K的含量表现出和P同样的规律性;有机质含量在退耕后1~7 a间变化幅度较大,10~50 a间变化幅度较小。1~5 a间,A、B、C、D四层含量变化呈逐层递减的趋势;7~50 a间,A层变化较大,B、C、D三层趋于稳定。2养分与退耕年限相关性分析表明:退耕1 a,速效磷、有机质含量与退耕时间呈显著负相关;5~10 a间,各养分与退耕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且差异不显著;15~20 a间,各养分与退耕时间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0~50 a间,速效钾、速效磷、有机质含量与退耕时间差异不显著,50 a时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黑果枸杞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特有的兼具耐盐碱和抗旱特性的野生灌木,可正常生长于大多植物无法生长的高盐渍化环境中,并发挥其生态效益;此外,黑果枸杞同时具备药用、食用功效,已被应用于饮料、保健品、药品等诸多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丰富的营养价值、良好的经济价值及潜在的药用价值,使黑果枸杞野生资源受到大规模掠夺性开采,天然分布区环境日益恶劣,植被严重退化甚至死亡,其他伴生植物的生长也受到很大的威胁,野生居群的规模及分布区域呈迅速减小的趋势,其资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对荒漠区黑果枸杞现阶段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植被资源,以石羊河下游的典型区——民勤县退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石羊河下游地区退耕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年限土壤养分变化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土壤中N肥含量退耕年限的增加呈波动式上升的趋势,但在同一年限退耕地中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退耕后1~10年,群落中大多为1年生草本植物和宿根植物,其根系较浅,土层N含量变化的幅度较小;15~30年,1年生草本逐渐被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所代替,植物根系深度达到20~40 cm N含量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大;50年后,趋于稳定。(2)P含量在各演替阶段土壤层次上均呈A>B>C>D规律性分布的特点,退耕后1~10年,A、B 2层P含量的差异较大,C、D 2层受退耕时间的影响较小;退耕15~50年后,A、B、C、D 4个土层P含量变化的幅度相对较小。(3)在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各层次中,K的含量表现出和P同样的规律性,即A>B>C>D的总体规律,退耕后1~30年间,C、D层K的含量随着退耕年限增加而波动式减小,而A、B层规律性不明显;退耕50年后,K的含量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黄花矶松组织培养及培养基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验选用种子培养的黄花矶松无菌苗的子叶、茎段、下胚轴作为外植体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的离体培养技术及其适宜的培养基。结果表明,生长素2,4-D对不定芽诱导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其浓度为1.5 mg/L时诱导率最高,子叶是诱导不定芽的良好外植体,最适培养基为MS+ 2,4-D 1.5 mg/L+ 6-BA 2.0 mg/L+ NAA 1.0 mg/L。黄花矶松的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 NAA 1.0 mg/L,而且是以丛生芽的方式进行增殖的;最适生根培养基是1/2 MS+ KT 1.0 mg/L+ IBA 1.0 mg/L。  相似文献   
19.
以民勤湖区不同年代退耕地植被调查为依据,确定自然恢复目标,提出了10种盐碱退耕地植被恢复模式,并通过各种盐碱退耕地3 a后植被恢复相关指标评价选出6种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黄毛头封育模式(SEFM)和黑果枸杞封育模式(LEFM)为接近自然植被的恢复模式,但该模式需在灌水抚育一定年限后才能去掉灌水措施进行自然封育;“柽柳+乌拉尔甘草”(TGPM)和“柽柳+苜蓿模式”(TMPM)属纯粹人工恢复模式,需造林初期加大造林密度,在后期抚育中通过间伐措施来降低生态压力而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态恢复模式;“柽柳+花花柴”(TKPM)和“柽柳+黑果枸杞”模式(TLPM)以较低的生态成本达到了较高的生态效益,是生态恢复模式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不同降水条件下对退化人工梭梭林进行恢复试验研究发现,结皮处理可以增加林地水分入渗深度,降低地表径流,提高土壤含水率,对退化梭梭有恢复作用。100%去除结皮、50%带状去除结皮和100%破碎结皮等3种改造措施中,土壤水分储存效果以100%去除结皮处理和50%带状去除结皮处理较好;结皮的存在易造成坡面径流,而结皮处理则阻止了坡面径流的产生,并增加了土壤水分入渗。降水量较小时,水分变化主要集中在0~20 cm土层;降水量较大时,100%去除结皮和50%带状去除结皮处理水分入渗具有明显的加强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