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7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3篇
  4篇
综合类   59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25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金博优168是利用自育优质不育系金博A与自育的强优恢复系海恢168配组育成的弱感光型晚籼新组合。该组合生育期适中,农艺性状好,耐肥抗倒伏,白叶枯病抗性好,结实率高,丰产性好,米质达国优三级标准,生态适应性广,易制种。2008—2009年参加海南省晚稻区试,两年平均产量达到6.58t/hmz,比对照博Ⅱ优15增产2.28%。大面积种植产量,一般单产6.67~7.23t/hm^2,高产可达8.31t/hm2以上。2010年5月通过海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62.
东海海域船蛸的形态、分布与繁殖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林林  徐杰  林楠  严利平 《海洋渔业》2015,37(2):107-113
为了解船蛸(Argonauta argo)在东海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1999~2014年连续16年东海渔业资源调查期间所获的76 ind船蛸样本,研究其形态、分布、资源密度、繁殖力等基础生物学特征。调查结果显示,船蛸的形态较为特异,有别于其它八腕目。雌体具有石灰质的外壳,既是浮游工具又是孵化袋。船蛸分布于东海南部海域和北部外海,范围为26°30'N~32°00'N、122°00'E~126°30'E。在出现船蛸的网次中,春季占40.38%;夏季占36.54%;秋季占21.15%;冬季仅占1.92%。船蛸在东海海域的资源密度较低,仅为0.92~32 ind·h-1不等,且主要分布在100 m左右的水深。作为暖水性种类,船蛸在东海的出现主要是受黑潮暖流和台湾暖流势力的影响。船蛸体质量随胴长呈现出显著的幂函数增长趋势。胴长和体质量的关系为BW=0.001 9ML2.409 4。个体绝对繁殖力范围为7 111~48 576 egg,平均为22 976 egg。胴长相对繁殖力范围为245~838 egg·mm-1,平均为441 egg·mm-1。体重相对繁殖力范围为521~975 egg·g-1,平均为698 egg·g-1。卵径主要分布范围为1.1~1.3 mm,平均(1.125±0.118)mm。  相似文献   
63.
象山港典型增殖种类的生态容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象山港生态系统的种群结构和生物多样性,开展科学的增殖放流工作,实现象山港渔业资源的有效养护和修复,根据2011~2014年在象山港开展的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定点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 6.4软件构建了包含浮游植物、大型海藻、浮游动物、游泳动物等25个功能组的象山港生态系统的Ecopath模型,大体上涵盖了象山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利用模型结果系统分析了象山港生态系统功能的总体特征;并结合食物网结构、能量流动的分析结果,估算了日本囊对虾(Marspenaeus japonicus)、黄姑鱼(Nibea albiflora)、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等象山港典型增殖种类的生态容量。结果表明,象山港生态系统的营养关系较为简单,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不畅,大量的初级生产力和次级生产力未能进入更高的营养层次;食物网简化,生态系统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偏低,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渔业资源的服务和产出功能严重退化。在不改变象山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本研究评估得出日本囊对虾的增殖生态容量为0.129 210 t·km-2;黄姑鱼的增殖生态容量为0.017 853 t·km-2;黑棘鲷的增殖生态容量为0.115 965t·km-2。相比于生态系统内现存的生物量,象山港日本囊对虾、黄姑鱼和黑棘鲷均具有较大的增殖空间。  相似文献   
64.
[目的]研究植被覆盖的动态变化及其预测方法。[方法]在GIS平台的支持下,以NDVI为主要数据源,对研究区不同年度植被覆盖情况进行空间叠置分析,揭示吉林东部近10年植被覆盖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利用马尔柯夫模型和灰色系统G(1,1)模型预测吉林东部植被覆盖的年度变化趋势。[结果]吉林东部植被覆盖有上升的趋势但总体变化不大,植被覆盖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湖泊和河流周围。马尔柯夫和灰色系统G(1,1)两种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吻合。[结论]该研究结果为有效地保护山区林地的植被覆盖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对于制定吉林省及全国的林地建设规划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5.
传播现代农业科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是开展农技推广和农民培训的重要手段,但目前仍然存在培训资源分散、服务精准性不够等问题。为此,文中首先提出基于翻转课堂和微课教学的农民培训方法,构建了农业微课智能管理平台。然后,基于农业生产的时空性特点,在农业线上培训中利用访问信息的资源画像对资源属性进行描述,针对访问用户类型的差异,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时空推荐算法,并对其进行了测试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开发出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平台集成了研究提出的微课式翻转教学思想和农业时空推荐算法,包含公开课、科教片、专家坐堂、农村书屋等模块。该平台一经推广应用,可整合农业培训资源,提升农民培训和信息服务的精准化与个性化,实现在线培训和智能问答的有机统一,对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民培训及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6.
猪蓝耳病是由猪蓝耳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同品种、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猪均可感染发病,其中一月龄内的仔猪和怀孕母猪最易感染发病,其它动物不会感染,本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给养猪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本文将本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解剖病变、疾病诊断、防控措施等进行总结阐述,希望对养猪业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7.
2006年7月-2007年6月的每月大潮期间,在长江口沿岸碎波带13个站位点用小型拖网(1 m×4 m,网目1 mm)共采集到仔稚鱼49 045尾(隶属于31科,84种).对仔稚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13个站位点聚合为两大类群(类群A和B),类群A位于沿海水域,共出现72种仔稚鱼类,主要以河口性和海洋性鱼类为主;类群B位于长江口北支的上游和南支,共出现58种仔稚鱼类,主要以淡水性和洄游性鱼类为主.按月份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长江口沿岸碎波带仔稚鱼类的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很显著.  相似文献   
68.
象山港春、夏季仔稚鱼种类组成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象山港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用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仔稚鱼,同时采集温度、盐度和浮游动物等数据。调查期间采集仔稚鱼180 254 ind共45种,隶属25科39属,主要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鮻(Chelon haematocheilus)、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普氏缰鰕虎鱼(Amoya pflaumi)、拟矛尾鰕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舌鰕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等。仔稚鱼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第Ⅲ航次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587.9 ind·100 m-3),第Ⅷ航次最低(8.2 ind·100m-3)。前弯曲期仔鱼最多,占63.6%,弯曲期仔鱼占26.4%。基于层级聚类(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Ward法聚类)分析表明,可将10航次仔稚鱼分为4个类型,各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类型1(Ⅰ和Ⅱ航次)主要为矛尾鰕虎鱼和斑尾刺鰕虎鱼,类型2(Ⅲ~Ⅵ航次)为斑鰶、鮻、矛尾鰕虎鱼和黑棘鲷,类型3(Ⅶ和Ⅷ航次)为斑鰶、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拟矛尾鰕虎鱼,类型4(Ⅸ和Ⅹ航次)为普氏缰鰕虎鱼、拟矛尾鰕虎鱼、美肩鳃鳚(Omobranchus elegans)。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仔稚鱼分布与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与浮游动物密度呈显著相关(P0.05),与盐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69.
阿魏植物精油离体抑菌活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 从植物中寻找农药活性物质以开发植物源农药是目前农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阿魏属植物为伞形科,又称大茴香。世界上约有150种,现分布于地中海、中亚及其邻近地区。我国有26种1变种,主要分布于新疆。该属有许多药用种类,活性物质主要是挥发油和树胶树脂。在众多的生理活性成分中以倍半萜类、香豆素类和多硫化合物为主要化学特征。已有学者报道从阿魏根及油胶树脂中分离提取出84种成分,从阿魏中分离出的单体具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70.
国家明令禁止孔雀石绿、硝基呋喃类、氯霉素等三类六项药物在食品动物中使用,在水产品中不得检出.当前,这三类药残的快速检测以免疫胶体金法为主,当遇到较为特殊的样品(特别是含脂量高)时,检测的准确率降低,易出现"假阴性"的现象.本文在梳理出不同前处理方法的基础上,给出提高检测准确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