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2篇
林业   27篇
农学   2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41.
4种地被竹生理指标对低温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铺地竹、黄条金刚竹、菲白竹、鹅毛竹4种地被观赏竹为试验材料,测定了自然降温条件下4种地被观赏竹的质膜透性、SOD、POD、MDA、叶绿素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了4种地被竹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随着外界温度逐渐下降,叶片的细胞质膜透性呈上升趋势,但竹种间上升幅度不同,菲白竹、铺地竹、鹅毛竹、黄条金刚竹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11.53℃、-4.25℃、-13.74℃、-8.73℃.SOD呈现出与电导率相似的变化趋势.当气温降到0℃以下,POD上升速度较快,在12月22日(-7.9℃)温度最低时,POD到达最大值,之后开始下降.随着气温的降低,叶片MDA变化呈上升趋势,菲白竹的上升幅度最小.温度与电导率、MDA、SOD、POD间均呈负相关,与电导率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865.  相似文献   
42.
对黄条金刚竹(Sasaella kongosanensis‘Aureostriatus’)的开花生物学过程及花粉萌发力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地区黄条金刚竹开花盛期约为4月8日到4月15日;每个花序有4~7个小穗,单个小穗中小花由下而上开花;单一小穗上自第一朵小花开放直至全部开放需4~7 d;单朵小花自花药微露直至内外稃闭合需9~11 h;黄条金刚竹花粉最佳培养基是150 g·L-1蔗糖+0.020 g·L-1硼酸+0.294 g·L-1 CaCl 2·2H 2O,最佳培养时间是2.5 h,花粉萌发率达38.91%。  相似文献   
43.
不同培养温度对金佛山方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个种源(产地分别为云南昭通市彝良县和贵州遵义市桐梓县)金佛山方竹(Chimonobambusa utilis (Keng)P.C.Keng)种子进行了培养箱内温度控制萌发试验。随机抽样测定了2个种源的种子千粒重。培养温度设置为8个梯度:16,18,20,22,24,26,28,30℃。结果发现,云南种源的种子长宽、千粒重显著大于贵州种源的种子。2个种源种子不同温度下的萌发率存在显著差异。贵州种源以24℃为最高萌发率,云南种源以26℃为最高,20℃与22℃下萌发率差异不显著。2个种源种子在26℃下胚根生长最快,与其它7个温度下的胚根长度相比呈显著性差异。金佛山方竹展叶时间随着温度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总的来说金佛山方竹种子萌发喜低温。虽然不同温度下种子萌发所需时间不同,但其在18~22℃能够萌发且生长良好。而相对高温易引起幼苗白化,对幼苗生长不利。因此在金佛山方竹实生苗繁殖时,控制萌发温度能有效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44.
竹类植物生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竹子的生殖生物学的研究概况,具体包括:竹子开花周期、花器构造、花粉萌发率、胚胎发育、结实情况、常规育种、人工诱导开花等方面的研究取得的进展。  相似文献   
45.
概述了篌竹生物学特性、用途、繁殖、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及笋保鲜与加工方面的现状 ,并对今后篌竹研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6.
电导法对7种观赏竹的抗寒性测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取了7种观赏竹竹种,以其离体叶片为试材,用电导法测定相对电导率.结果表明:7个竹种中平安竹和长叶苦竹抗寒性最强,凤尾竹抗寒性最弱,抗寒性由强至弱大致为:平安竹≈长叶苦竹>黄条金刚竹>鹅毛竹>菲白竹>铺地竹>凤尾竹.  相似文献   
47.
南京地区不同覆盖厚度对早园竹出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对竹笋需求量的增加,竹林覆盖栽培技术已经大面积推广。选取立地因子较为一致的10 m×10 m样地3块,研究25、27、29 cm 3种不同稻壳覆盖厚度下地表温度、土壤温度与气温之间的关系及温度变化对早园竹竹笋地径、笋高、产量的影响。3种不同覆盖厚度下土壤温度与地表温度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覆盖厚度27 cm时单根竹笋质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达显著水平。以25 cm覆盖厚度为基准,覆盖厚度27、29 cm试验地竹笋数量分别增长了6.16%、6.26%,竹笋平均笋高分别增长了0.41%、4.57%,竹笋总质量分别增长了2.64%、0.18%。竹笋笋径、竹笋高度与土壤温度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气温对土壤温度有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地表温度对土壤温度起主导作用,土壤温度对竹笋笋径和竹笋高度几乎没有影响而对竹笋数量影响很大。覆盖对竹笋产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竹笋数量的提升。相对于覆盖厚度25 cm试验地,覆盖厚度27 cm试验地竹笋产量提高明显,覆盖厚度29 cm试验地竹笋产量与覆盖厚度27 cm试验地差别不大,因此从经济效益角度分析,27 cm是最合适的覆盖厚度。本研究结果将为南京地区早园竹覆盖产笋技术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8.
筇竹种子萌发及温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温度对筇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以筇竹种子为试验材料,设定了16 ~30℃共8个梯度恒温温度处理,对筇竹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的指标进行观测。结果表明,温度对筇竹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温度的升高,种子发芽率先升高后降低,20℃温度下发芽率最高(79.44%),20~24℃下种子萌芽率差异不显著,是筇竹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区间;幼苗生长速率随温度的增加先增快后减慢,24℃温度下生长最快,24 和26℃下幼苗的生长高度以及胚根生长长度差异不显著,是筇竹幼苗生长的最适温度区间。温度过高或过低均抑制种子的萌发及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49.
翠竹花粉的活力及储藏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南京林业大学竹种园内开花的翠竹花粉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不同条件下花粉的活力和储藏效果,为翠竹杂交育种的生产实践提供基础理论数据。[方法]利用花粉离体培养法研究花粉在不同培养基组分、不同采样时间、不同温度及储藏条件下的萌发特性。[结果]翠竹花粉在不同浓度配比的培养基中萌发率差异显著,以10%蔗糖+0.01%H3BO3+0.06%CaCl_2·2H_2O培养基上培养2.5 h花粉萌发率最高;一天之中以上午9:00的花粉萌发率最高;翠竹花粉离体萌发适合的温度范围较宽,在26 30℃内花粉都有较高的萌发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翠竹花粉萌发率逐渐下降;不同储藏方式对花粉的萌发率有较大的影响,在储藏过程中未经干燥处理的花药的花粉萌发效果好于干燥后的,4℃低温保存下花粉萌发率相对较好,可延长花粉的储藏寿命,96.0 h后仍保有活力。[结论]翠竹花粉在10%蔗糖、0.01%H3BO3、0.06%CaCl_2·2H_2O的培养基中萌发效果最好,萌发适宜的温度范围是2630℃,在储藏过程中低温不干燥的环境有利于延长花粉寿命。  相似文献   
50.
黄条金刚竹(Sasaella kogasensis'Aureostriatus')是竹亚科东笆竹属(Sasaella)金刚竹的品种之一,叶子具黄条纹,是观赏价值较高的竹种之一.2015年3月黄条金刚竹在国内出现了自1984年引种以来的首次开花.为了给研究竹类植物花器官的发育提供新的资料信息,通过形态观察和石蜡切片的方法对黄条金刚竹花序形态及胚胎发育过程进行观察与描述,结果如下.(1)花芽分化初期生长点呈半球形;早期花序上顶端小穗原基先发育,侧生小穗原基后发育,各小穗小花发育顺序从下往上;小花分化由外向内,外稃、内稃和浆片原基先分化,雄蕊和雌蕊原基后分化.(2)黄条金刚竹花药壁发育类型为单子叶型,绒毡层为腺质型;小孢子母细胞胞质分裂类型为连续型,花粉粒多为三细胞型.(3)黄条金刚竹胚珠为倒生胚珠,珠被双层,薄珠心,大孢子四分体呈线性,合点端1个大孢子分化成为功能大孢子,功能大孢子经过3次有丝分裂形成八核胚囊;胚囊为蓼型胚囊.研究明确了黄条金刚竹花序建成以及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表明黄条金刚竹为混合花序,雌雄配子体发育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