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枸杞子,浆果,红色,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7~15毫米,顶端尖或钝;径达5~8毫米;种子扁肾形,长2.5~3.0毫米,黄色。花期6月,果期6~11月。 化学成分:枸杞子浆果每百克含胡萝卜素3.39毫克,硫胺素0.23毫克,核黄素0.33毫克.烟酸1.7毫克抗坏血酸3毫克,尚有β-谷甾醇、亚油酸。果皮含酸浆果红素(Phy-salien为棕榈酸玉蜀黍黄质酯)、叶含甜菜碱、芸香甙(rutin),维生素C,β-谷甾醇—β—b—葡萄糖甙,尿甙酸(uridylic、acid)极少量的琥珀酸、焦谷氨酸、草酸及多量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脯氨酸、精氨酸。枸杞的叶、枝含甜菜碱和东莨菪素。根、皮含桂皮酸和多量酚类物质。 相似文献
43.
由尖孢镰刀菌甘薯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batatas引起的甘薯蔓割病是甘薯生产上一种重要病害。本研究将带有GFP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T-DNA随机插入到蔓割病菌基因组中,获得711个突变体。经过致病力筛选,获得了3株非致病突变体,编号为50-5、55-7和103-4,其中50-5和103-4产孢能力显著下降。平板对峙试验结果表明这3株非致病突变体均可和蔓割病菌发生营养竞争作用。通过提前对感病品种"新种花"接种非致病突变体,再接种蔓割病菌,结果显示当蔓割病菌和非致病突变体孢子浓度同为5×10~5 CFU/m L时,103-4和55-7分别预处理感病品种8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分别为86.95%和83.80%;50-5预处理16 h后生防效果趋于稳定,为75.65%。以上结果表明,通过农杆菌转化筛选非致病突变体的方法,成功获得3株蔓割病生防菌株,为深入开展甘薯蔓割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基础,也为其他尖孢镰刀菌创造非致病生防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4.
利用噬菌体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关键技术是噬菌体的扩大繁殖,利用宿主菌繁殖,应用时存在一定的风险。本研究通过继代培养筛选致病性丧失的青枯菌菌株作为青枯菌噬菌体扩繁的宿主,结果表明,通过对野生青枯菌株RSsw326连续超过20代的培养,获得了一株菌落圆形、游动性弱的变异菌株;再通过刺叶、注射和伤根等方法接种烟苗,30 d后无萎蔫症状出现,将该菌株命名为RSsw326-2;测试表明,该菌株对青枯病菌没有拮抗作用,可被从福建不同烟区分离纯化的8株噬菌体裂解。利用菌株RSsw326-2作为宿主,进行青枯菌噬菌体的扩大繁殖,培养36 h,效价可达1010 PFU/mL。将无毒菌株RSsw326-2+噬菌体的共培养液刺叶、伤根和不伤根接种烟苗,35 d后均无症状出现,而将毒性菌株RSsw326+噬菌体的共培养液刺叶接种后14 d、伤根接种后28 d发病率都为100%,不伤根接种烟苗35 d,发病率为66.7%。无毒菌株RSsw326-2+噬菌体的共培养液对盆栽烟苗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发病时间推迟8 d,并且在接种后21 d时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达74.1%,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研究采用继代培养筛选获得的无毒菌株作为噬菌体扩大繁殖的宿主,为今后研制噬菌体制剂的生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5.
作物青枯病是一种土传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由于作物病害的发生和严重度与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呈正相关,因而快速准确测定土壤中的病原菌数量是病害预测及有效防控的前提。本文对筛选获得的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噬菌体P3株系进行了生物学特性测定,并探讨其在检测烟草根际土壤中青枯病菌数量的可行性,为烟草根际土壤青枯病菌的检测提供一种新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噬菌体P3株系由一个二十面体的头部和非常短的尾部构成;裂解谱广,可裂解烟草、番茄、辣椒、马铃薯和甘薯的青枯病菌;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1;潜伏期60 min,裂解期80 min,裂解量179;对1%氯仿不敏感;55℃以下及pH 4~12的环境中保持稳定;对紫外线敏感,照射18 min失活;20℃~28℃存放一个月效价稳定。同等条件下,检测烟草根际土壤中青枯病菌数量,平板检测法的实测值仅为1.79×104CFU/g,而噬菌体检测法实测值为2.83×105CFU/g,说明噬菌体检测法的灵敏度较平板检测法高10倍。本研究通过噬菌体检测法检测了烟草根际土壤的青枯病菌数量,可为今后烟草青枯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6.
本文针对西关门水库坝体根据《碾压式土石坝设计规范》(SDJ274-2001)规定,土坝稳定分析采用瑞典圆弧法,(不计条块间作用力)进行边坡稳定计算,大坝稳定分析计算采用北京理正软件设计研究所编写的“边坡稳定设计软件(5.6PB1版)”坝坡稳定计算结果看:上游坝坡均稳定,下游坡整体稳定,局部在桩号0+040~0+100内下游坝坡不稳定,存在脱坡现象.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不同类型甘薯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为甘薯种质资源的传播途径分析、分类鉴定、有效利用及杂交亲本选择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且重复性好的ISSR引物,利用其对129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扩增,通过DPS 7.05计算不同种质间的遗传距离,并采用非加权配对算术平均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以筛选获得的20条ISSR引物对129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扩增,共获得232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30条,多态性条带比例达99.14%,平均每条ISSR引物扩增出11.60条条带.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5份野生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4637,124份甘薯栽培种平均遗传距离为0.1805.野生种与地方品种、引进品种和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688、0.4618和0.4643;而在124份栽培种中,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大(0.2024),引进品种与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最小(0.1673),地方品种与育成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197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当在遗传距离为0.3200时可将野生种与栽培种完全区分开;5份野生种在遗传距离为0.3200时又被划分为4个类别;124份栽培种在遗传距离为0.2000时可划分为6个类别,其中,新种花、福菜薯18号和黄皮9号3个品种各自单独组成一个类群(第Ⅰ、Ⅱ和Ⅴ类),金山57、豫薯8号和瑞薯1号组成第Ⅲ类;第Ⅳ类包含93个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第Ⅵ类由25个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组成.[结论]不同类型和不同来源地的甘薯种质资源间存在较大遗传差异,以野生种与栽培种间的遗传差异最大,而栽培种间又以地方品种和引进品种间差异较大,即地方品种资源在我国甘薯育种亲本选择利用方面还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ISSR分子标记是一种适用于甘薯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的理想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