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篇
基础科学   8篇
  2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33篇
畜牧兽医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广东省肉桂产业调研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20年来,广东省肉桂产业得到迅猛发展,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0%以上。随着政府加大对肉桂产业的引导扶持力度,肉桂种植区肉桂产品研发能力得到加强,肉桂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产业技术水平、产品加工水平也得到了相应提升。肉桂成为广东省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导产业。通过深入基层,对肉桂产业现状、生产技术水平、产业存在的问题等进行调研,分析广东肉桂产业现状以及当前肉桂生产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广东省肉桂产业存在的不足,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2.
不同施氮条件下咖啡果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利用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咖啡适宜施氮量,以中粒种咖啡主栽品种 24-2 为试材,研究施氮量对咖啡果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肥 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有利于咖啡果干物质积累,特别是在果实干物质积累贡献较大的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 中氮(N560)和高氮(N760)处理果实干物质积累量较未施氮(CK)处理在开花坐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分别 增加 30.60%和 35.91%、45.25%和 49.37%、49.13%和 56.64%,随施氮量增加各处理积累量呈增加趋势。氮肥用量过高 不利于提高咖啡氮肥利用率,各处理以 N560 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最高,较 N760 处理分 别高 9.76%、18.18%和 7.34%。因此,N560 处理是兼顾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较优处理,本研究结果为海南中等肥力咖 啡种植区的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3.
温室樱桃番茄水分效应及水分生产函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温室樱桃番茄为试验材料,通过对全生育期5个土壤水分水平的控制,研究了不同灌水水平对日光温室樱桃番茄产量?品质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樱桃番茄的产量?品质与土壤水分含量密切相关,土壤相对水分含量为50%~60%、60%~70%、80%~90%和90%~100%的产量与70%~80%的相比,分别减少了39.70%、22.53%、3.43%和20.30%。土壤水分适宜(70%~80%)不仅可以提高樱桃番茄的产量,而且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且在70%~80%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34.
为明确不同基因型小粒种咖啡的氮素吸收特性,进一步为遗传改良咖啡氮营养性状提供参考,本研究对同一氮素供应水平下20个小粒种咖啡氮素吸收效率的生理、形态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小粒种咖啡种质间叶绿素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NRA)、根氮、茎氮、叶氮含量差异不显著,且叶绿素含量及NRA与叶氮、总氮累积量和氮吸收效率间相关性不显著;根长、根体积、根表面积均与根氮累积量、总氮累积量、氮吸收效率呈显著正相关;氮素在植株各器官的分配比例依次为:根氮>叶氮>茎氮;聚类分析表明,‘M13’氮吸收效率最高,为84.43%,最低为‘CATUAI’,仅为32.12%,其余种质为58.36%~43.08%。  相似文献   
35.
[目的]通过对咖啡进行种间嫁接,提高罗布斯塔咖啡抗逆性,以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方法]利用查理种咖啡做砧木,罗比斯塔咖啡做接穗,采用顶接和靠接2种嫁接方法,开展不同时期种间嫁接试验.[结果]不同时期影响种间嫁接成活率因素不同,优化后顶接嫁接成活率均显著提高至75%以上.[结论]该方法可缩短育苗时间,提高嫁接成活率,为咖...  相似文献   
36.
可可是世界最重要的多年生经济作物之一,为了揭示不同园龄可可园土壤演变规律,为其可持续生产提供依据。以休耕地为对照(CK),研究低龄(4 a)、中龄(12 a)和老龄(32 a)3种不同园龄土壤培育可可苗期生长及其与根际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区系等关系。结果表明,32 a园龄土壤培育可可苗生物量显著高于4 a、12 a和CK,分别增加了89.15%、29.24%和28.03%;32 a和12 a园龄处理根际SOC含量显著高于4 a园龄,老龄园有利于SOC的积累;随着园龄增加,脲酶活性增加,且与SOC含量极显著正相关,12 a和32 a园龄土壤脲酶活性分别比CK显著增加了44.36%和43.11%;12 a园龄处理根际土壤中可培养细菌数量减少,真菌数量则显著增加,12 a土壤可培养真菌数量分别是4 a、32 a和CK的3.04、1.46和3.23倍,园龄可能导致土壤微生物区系变化。综上所述,随着土壤园龄增加,可可苗生物量、根际SOC含量和脲酶活性均增加,根际土壤微生物区系发生变化,根际土壤真菌数量与SOC含量、脲酶活性极显著正相关,可可根际SOC含量是光合作用、植株生长、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
为探明中粒种咖啡(Coffea canephora)适宜施氮量,以其高产无性系24-2为试材,在咖啡果干物质积累高峰期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研究施氮量对咖啡生长及光合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未施氮,CK)相比,施氮能够显著提高咖啡株高、冠幅等形态指标,显著增加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果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构成因子,且显著提高植株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随施氮量增加各指标总体呈增加趋势。对咖啡产量与各测定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时发现,咖啡产量与一级分枝对数、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通过提高咖啡光合能力和增加植株一级分枝对数来提高产量。综上,重视咖啡果干物质积累高峰期的氮素供应,是确保植株较高光合能力和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仅以产量考量,N760为最佳施氮处理。本研究结果为海南中等肥力咖啡植区的氮肥施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咖啡种间嫁接苗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查理种咖啡为砧木,小粒种咖啡卡蒂莫、中粒种咖啡26号为接穗,对不同嫁接组合嫁接成活率、嫁接苗和自根苗生长量、生物量、根系形态特征及生理特性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卡蒂莫/查理种嫁接成活率低于58.00%,中粒种26号/查理种嫁接成活率高于78.00%,砧穗间亲缘关系对种间嫁接成活率的影响较大;卡蒂莫/查理种嫁接苗地上部生长量(株高、茎粗)、生物量(接穗鲜重、接穗干重、根鲜重、根干重)极显著低于卡蒂莫自根苗,嫁接苗比自根苗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根系的生理活性低,根的生长量(根体积、根表面积、侧根长)显著或极显著小于自根苗;中粒种26号/查理种嫁接苗地上部生长量极显著高于自根苗,生物量除接穗鲜重外,其余指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自根苗,根的生长量与自根苗差异不显著。砧穗间亲和力和植株生长势有直接的相关性,卡蒂莫、查理种种间遗传差异大,嫁接苗长势差,不能发挥砧木根系优势,不能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中粒种26号、查理种种间亲缘关系近,嫁接后,株高变高,茎干变粗,分枝数增加,侧根粗,根系活力提高,植株长势好,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9.
本试验以罗布斯塔咖啡中的8个品系为芽接材料,研究砧木4种不同剪砧方式对接芽萌发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次剪砧后,剪砧处理的接芽萌发率显著高于折砧处理;二次剪砧处理的砧木,其接芽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一次性剪砧处理的砧木。与常规一次性剪砧的砧木相比,保留1~2对一级分枝和叶片的二次剪砧方式的砧木,能显著提高咖啡的芽接成活率,降低芽接回枯率,促进接芽快速萌发和生长,提高生物量。  相似文献   
40.
利用RAPD标记分析咖啡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引物筛选获得18条RAPD多态性引物,利用该引物对72份咖啡种质资源进行RAPD扩增,共扩增出149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26条,多态性位点为84.6%。运用UPGMA方法构建了聚类图,在相似系数0.632的水平下可将72份资源聚为3个大类,其中A类群包含了所有的中粒种资源(Coffea canephora Pierre)及一份由云南德宏所选育的中小粒种杂交种(阿拉伯斯塔),共34份咖啡种质资源;B类群包括了6份查理种(Coffea excelsa Chevalier)和大粒种(Coffea liberica Bull ex Hiern);C类群由小粒种(Coffea arabica.Linne)咖啡组成。结果说明咖啡种质的遗传关系种间容易划分,在种的分类水平上存在遗传关系多样性,部分资源的分类学地位与地理来源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