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4篇
  1篇
综合类   16篇
农作物   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0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41.
陕北枣区是我国重要的红枣种植区,枣疯病、枣裂果病和桃小食心虫的危害已成为制约当地红枣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对陕北枣区“两病一虫”的发生程度及分布特点进行全面调查,旨在为当地制定红枣重大病虫害的预警和综合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持。根据陕北枣区红枣的分布特点,调查了延川、清涧、吴堡和佳县4县15个乡镇60个行政村枣园的枣疯病、枣裂果病及桃小食心虫的发生危害情况。结果表明,枣疯病在陕北枣区普遍发生,呈现偏南部发病率高、偏北部发病率低的特点,15个乡镇枣疯病平均发病率在0.17%~33.63%,感病最严重的枣园发病率高达61.00%。枣脆熟期的裂果率在10.33%~77.40%,也呈现枣区偏南部裂果重、偏北部裂果轻的特点。枣裂果率与枣园所处纬度呈负相关,与8月-9月降雨量呈正相关。此外,枣裂果率的高低与枣树品种有关,‘骏枣’和‘团枣’的平均裂果率显著高于‘木枣’;‘骏枣’裂果以纵裂和不规则裂为主,‘团枣’以不规则裂为主、环裂次之,‘木枣’则以不规则裂和纵裂为主。陕北枣区桃小食心虫蛀果率较低,介于0.50%~10.40%,‘团枣’和‘骏枣’的蛀果率显著高于‘木枣’。在陕北枣区枣树病虫害防控中...  相似文献   
42.
吉育232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以(公交海1-257 x吉育68)F1为母本,吉大120为父本,经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大豆新品种.2018-2019年参加吉林省北方春大豆早熟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623.2 kg.hm-2,较对照品种合交02-69增产9.9%.2019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74.7...  相似文献   
43.
农产品溯源技术在新疆的应用现状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产品溯源技术在新疆的顺利推广,对新疆现代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分析农产品溯源技术在新疆的应用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研究认为:农产品溯源技术在新疆的应用仍处于初级阶段,以二维码技术为主,以射频识别技术(RFID)为辅;目前仍存在着信息安全性较差、溯源体系建设成本过高、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应用前景广阔.建议应通过降低RFID标签的成本,加大射频识别技术的普及力度,提高溯源系统的兼容性,与高校合作等措施,来提高农产品溯源技术在新疆的应用水平,促进新疆农业长久发展.  相似文献   
44.
鱼类促生长剂美能促TM促生长物质对刺激动物生长、提高饲料报酬有独特的功效,几十年来,一直是动物营养学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国际鱼类营养学界目前研究的促生长剂有抗生素、人工合成的抑菌物(如喹乙醇)、激素和类激素(如β-再分配剂)、酶制剂、活菌剂以及一些中间...  相似文献   
45.
46.
甘草酸——鱼类免疫增强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甘草酸──鱼类免疫增强剂梁思析,王爱波鱼类,尤其是养殖鱼类生活在狭小的水域中,由于剩余饵料及腐败的排泄物使生活环境相当恶劣,接触传染性疾病机会大大增加。水产养殖业为了防止传染病的传播,最简单的办法是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素等药物,抗菌素尽管可显著提高鱼体免...  相似文献   
47.
甘蔗蔗梢分叉点的精确识别与高度定位是实现甘蔗收获机切梢器实时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也是提高甘蔗收获机械化水平和降低甘蔗含杂率的重要途径。针对甘蔗地环境复杂、光照变化大、蔗梢分叉点相互遮挡等问题,首先通过田间调查,并现场测试、分析甘蔗生长点、甘蔗分叉点及相互关系的特征规律,采集图像的甘蔗分叉点的统计分析,并结合现场对甘蔗分叉点高度的测量统计分析,发现其均具有明显的正态统计特征。接着,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 v5s的蔗梢分叉点识别方法。该方法采用单目和双目相机在广西大学扶绥农科基地采集甘蔗图像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标注,构建了甘蔗蔗梢分叉点数据集。然后,在YOLO v5s中引入BiFPN特征融合结构和CA注意力机制,以增强不同层次特征的交互和表达能力,并使用GSConv卷积和Slim-Neck范式设计,在原始模型主干网络中引入Ghost模块替换原始普通卷积,来降低模型的计算量和参数量,提高模型的运行效率。最后,通过在现场采集的数据集上进行训练和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优越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甘蔗蔗梢分叉点数据集上平均精确率达到92.3%、召回率89.3%和检测时间19.3 m...  相似文献   
48.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和胞外酶对于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碳固存能力至关重要,且易受农艺生产措施的影响。为探讨秸秆还田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及胞外酶活性变化,开展了35年水稻-小麦轮作试验。本试验设置了无肥区(CK)、化肥区(NPK)和秸秆还田+化肥区(NPKS),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SOC)及其活性组分(可溶性有机碳(D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与碳循环相关胞外酶(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木糖苷酶(BX)、β-D-纤维二糖水解酶(CBH))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大于0.25 mm团聚体中SOC、DOC和MBC含量显著高于小于0.25 mm粒级,且均以NPKS处理的效果最优,促进了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组分更新。各粒级团聚体中MBC/SOC和DOC/SOC比值相对稳定,这表明MBC和DOC与SOC的动态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可作为评价土壤有机碳的敏感指标。2~0.25 mm粒级是团聚体胞外酶主要载体,均以NPKS处理活性最高;但大于2 mm团聚体酶活性在不同农艺措施之间差异不显著。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组分与胞外酶表现为互相促进的关系,其中SOC、DOC和MBC分配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为CBH,次要影响因子是BG;而EOC仅受到CBH的正向影响。CBH和BG可促进土壤有机碳周转,且在2~0.25 mm大团聚体中互促作用更剧烈。综上,长期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不仅有利于提升大团聚体碳的更新和周转速率,还提高了SOC含量,是稻田土壤可持续固碳的重要农艺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