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6篇
  免费   55篇
  国内免费   41篇
林业   168篇
农学   203篇
基础科学   57篇
  55篇
综合类   549篇
农作物   70篇
水产渔业   45篇
畜牧兽医   295篇
园艺   73篇
植物保护   47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12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02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81.
[目的]全面调查铜川市王益区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的种类、分布、蕴藏量,为王益区制定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中药产业发展政策以及长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采集和保存药用植物标本,为国家提供王益区第一手资料,为中药材资源数据库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地方植物志等相关资料,结合野外实地走访调查,以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对野生药用植物资源的调查采用代表区域-样地-样方套-样方的方法,选取草丛、灌丛、针叶林、阔叶林4种代表区域进行调查.[结果]覆盖10多个乡镇38个样地190个套方1140个样方的调查;调查药用植物种类179种,采集药用植物标本136种共达587份,种质资源29种,药材资源35种.[结论]王益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通过第四次中药资源调查,全面掌握王益区野生、栽培中药资源种类、分布和蕴藏量,为保护好中药资源、促进中药产业健康发展、推动王益区药材经济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2.
强还原土壤灭菌(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和土壤熏蒸(soil fumigation,SF)是缓解人参连作障碍的常用方法。为研究2种方法对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化学分析方法对强还原土壤灭菌加氯化苦熏蒸(RSD+SF)、强还原土壤灭菌加复合菌(RSD+F)、氯化苦熏蒸加复合菌(SF+F)3种方式改良的土壤细菌群落和土壤酶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RSD+F组细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均最高,SF+F组均最低,3组拥有相同细菌菌属431个。RSD+SF组中,丰富度最高的细菌为Gemmatimonas,其丰富度为9.17%;RSD+F组中丰富度最高的细菌为norank_f_noranko_Gaiellales,其丰富度为8.72%;RSD+F组中丰富度最高的细菌为Bacillus,其丰富度为9.16%;Bacillus为3种方式改良土壤前10种优势菌群中共有的优势菌群。土壤酶活性与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显著性关系,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不同方式改良后的连作人参土壤酶活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由此可知,3种土壤改良方式均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有益细菌属的丰富度并提高土壤酶活性,其中RSD+SF组和RSD+F组的有益细菌属数量及土壤酶活性均高于SF+F组。  相似文献   
83.
为探索当前多主体参与以及多供应链合作的全过程网络化食品追溯的实施路径,从多功能开放型食品供需网的角度开展食品质量追溯研究,提出了区块链赋能食品供需网的创新追溯模式。在探讨区块链与食品供需网的网络结构协同和系统功能协同机制基础上,构建了区块链赋能食品供需网的追溯模式总体框架,并以加工食品为例阐述了模式的具体运作。研究表明,区块链技术的赋能为食品供需网追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实现手段的支撑,并且该模式更加符合当前食品复杂网络追溯的现状,极大程度上解决了目前食品追溯存在的集中化控制,信息不完整、可信度低等问题,深化多主体、多供应链合作意识,为食品追溯发展提供模式借鉴。  相似文献   
84.
项目采取合同户自愿申请、公司审核、缴纳风险抵押金、公司统一设计猪舍、派技术员驻场技术指导和实行五统一等措施,取得良好效果。5年饲养25.14万头,出栏猪24.20万头,每户每年出栏肥猪2068头,出栏猪平均体重102.69 kg;成活率96.25%,合格率96.06%;出栏猪代养费69.71元/头,药费8.52元/头,利润52.37元/头;与场内肥育相比,成本降低40.31元/头,死亡率降低0.72个百分点,药费降低2.04元/头。  相似文献   
85.
为探讨全株甘蔗+全株大麦青贮技术,将由于旱灾不能成熟作为榨糖原料的全株甘蔗和全株大麦铡细混合青贮后饲喂肉牛,青贮成熟45 d后取样分析养分。结果表明:①全株甘蔗+全株大麦铡细混合青贮制成率67.58%(393.3/582),制成可饲用率99.69%;②全株玉米青贮的DM 95.27%、CP 4.42%、EE 1.74%、Ash 4.73%、Ca 0.060%、P 0.050%、NDF 55.77%和ADF 32.96%,而全株甘蔗+全株大麦青贮后的各营养成分分别为94.16%、9.37%、2.82%、6.98%、0.289%、0.166%、34.62%和24.14%;③2012年榨季不能达标榨糖的全株甘蔗收购价250元/t,按照平均产量60 t/hm^2,产值达15 000元/hm^2。全株甘蔗+全株大麦青贮技术获得成功,为今后甘蔗及其副产物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6.
猪伪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伪狂犬病(PR)是由伪狂犬病毒引起家畜和多种野生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对猪的危害最大,可导致妊娠母猪流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初生仔猪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急性致死等。2013年德清县某猪场发生部分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神经症状及死亡等情况,经临床诊断、病理解剖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猪伪狂犬病,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猪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将有关诊治情况报告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87.
2013年12月新疆伊犁州霍城县发生不明山羊疫情,根据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怀疑为小反刍兽疫感染。对3只病死山羊病料、8只患病山羊分泌物棉拭子样品和6只患病山羊血清样品分别进行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利用竞争ELISA试剂盒对6份血清样本进行抗体检测,结果全部为阳性。利用抗原捕获ELISA试剂盒,在11只病羊样品中都检测到小反刍兽疫抗原。利用能特异性检测小反刍兽疫病毒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在11只病羊样品中检测到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PRV N基因片段RT-PCR反应,从11只病羊样品中检测到PPRV核酸。针对2号样本病原核酸N基因和F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该毒株与西藏流行株序列片段相似性分别为96.5%和97.5%。遗传进化分析,该病原属于谱系4,与巴基斯坦等国流行毒株遗传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88.
蛋品质直接影响蛋的营养成分、食用价值,进而影响蛋的市场售价,同时对鸡蛋的保存时间、种蛋孵化率、破损率等有一定的影响。我国民间一直盛传土鸡蛋比商品鸡蛋好且偏爱食之,本调查根据这一现状购买了三种有代表性的鸡蛋,从蛋重、蛋黄比率、蛋形指数、蛋壳强度、蛋壳厚度、蛋白高度、哈氏单位等指标来对高产蛋鸡的蛋品质和土种蛋鸡的蛋品质进行对比研究,为鸡蛋消费者和鸡蛋生产者提供直接依据,为以后鸡蛋的加工利用以及进一步的开展禽类品质改良和提高蛋品质等方面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9.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把实用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水产生产中,是突破水产生产的关键。但是从目前水产科技推广体系来看,科技与生产有不少脱节之处。水产生产要依靠科技进步,就必须把科技兴渔基础工作做好,把“天线地线”接通,使其具有发展的机能与活力,笔者在科技兴渔问题略抒己见。  相似文献   
90.
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建群种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凋落叶为研究对象,对照地表环境,研究了溪流和间歇性溪流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有机碳、氮、磷含量变化及其累积损失特征。结果表明:(1)3种生境中凋落叶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在分解过程中均表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但在溪流中降低程度最大,损失率达92.18%;水溶性氮含量在溪流和间歇性溪流释放时间提前,其变化程度相对较小;相比于地表和间歇性溪流,溪流中的凋落叶水溶性磷含量在分解过程中持续降低,损失率达86.75%。(2)相对于地表,溪流和间歇性溪流显著促进了凋落叶中的水溶性有机碳、氮、磷的释放速率,表明源头溪流持续流动的水体促进凋落叶水溶性组分的释放。(3)尽管3种生境中凋落叶水溶性有机碳、氮、磷元素的损失率共同受到温度、降水、环境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但源头溪流持续流动的水流和间歇性溪流频繁的干湿交替促进凋落叶水溶性组分的释放。研究结果为揭示亚热带山地森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水溶性碳氮磷在不同生境中的释放动态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