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33篇
  3篇
综合类   92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是由CIMMYT引进的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具有高抗条锈和高抗穗发芽等优良特性.本文选用小麦A、B、D染色体组的91对SSR引物将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与绵阳26在分子水平上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91对引物中有88对引物能扩增出清晰条带;88对引物中除3对引物外,86对引物(96.59%)均能揭示出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与绵阳26之间的差异.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与育成小麦品种遗传差异很大,是丰富现代小麦遗传多样性的优异基因源;利用人工合成小麦Cereta/Aegilops tauschii783与绵阳26构建SSR标记群体,可有效标记双亲优良基因.  相似文献   
22.
吡虫啉拌种对不同小麦品种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吡虫啉拌种荆对四川主栽小麦品种的安全性,选择了10个代表性品种,拌种后测试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芽长、最长根长等参数.结果表明,各参数均存在显著的拌种、品种以及互作效应.拌种后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平均降幅分别为1.7%、2.9%和8.2%,不同品种反应差异明显.川麦42、川麦38等品种发芽率、发芽势未受影响,发芽指数降幅也较小(3%左右),而川农16、蜀麦969拌种后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均有大幅降低.拌种对胚根和胚芽生长也有明显抑制作用,胚芽长平均降低50.1%,最长根长平均降低73.0%,其中川农16、绵麦37、川麦61等品种2个参数降幅较大,川麦38的降幅相对较小.以上结果说明,不同类型品种对吡虫啉拌种剂的敏感程度不同,川农16、蜀麦969较敏感,川麦38、川麦42不敏感,其他品种介于两类品种之间.  相似文献   
23.
三个新型人工合成缺体-四体小麦材料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Langdon D-染色体组代换系与节节麦杂交,形成未减数配子进行染色体自然加倍,得到了3个新的缺体-四体材料Syn-SAU N2BT2D、Syn-SAU N4BT4D和Syn-SAU N7AT7D.这些缺体-四体材料与中国春对应的缺体-四体不同,是一种新型的遗传工具材料.主要表现在:①对某一四体中的4条D染色体,2条来自节节麦,2条来自中国春;②用人工合成小麦途径获得,除了涉及相应四体的1对D染色体来自中国春外,其它遗传背景全部来自四倍体小麦和节节麦.本研究对这3个新的缺体-四体材料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观察表明: 3个新的缺体-四体材料在细胞学上稳定,可作为新的工具材料,在小麦遗传学研究中有特殊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低温对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3个小麦品种为实验材料,在室温(18℃)和低温(4℃)胁迫下测定发芽特性和幼苗(萌发15 d)形态指标,以各性状低温与室温下测定值的比值(相对值)作为小麦耐低温评价指标,评价小麦萌发和幼苗的耐低温特性。结果表明:低温降低小麦发芽速度和阻碍幼苗生长,苗比根对低温敏感,低温的干鲜比大于室温的干鲜重比值;种子萌发和幼苗期的各性状相对值可以作为鉴定小麦耐低温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5.
实心小麦86-741茎秆的解剖分析及壁厚特性的SSR标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实心小麦86-741、新疆稻麦及其杂种F1为材料, 利用石蜡切片和SSR标记方法对86-741的实心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实心小麦86-741茎内仅有极小髓腔, 髓腔中有髓, 机械组织中有维管束的分布; 杂种F1偏向实心亲本86-741, 有髓腔, 但髓腔的直径小于新疆稻麦, 机械组织所占的比例小于亲本86-741; 86-741维管束数最多, F1代其次, 新疆稻麦最少。遗传分析与SSR标记结果表明, 86-741髓的有无是由双隐性基因控制的; 而其壁厚性状由位于3BL染色体上的单显性基因控制, 与SSR标记Xgwm-547的遗传距离为5.3 cM。暂将该壁厚基因定名为Cwt-1。Xgwm-547可用于辅助转育壁厚特性, 提高小麦品种的抗倒伏能力。  相似文献   
26.
【目的】四倍体小麦与节节麦杂交培育的人工合成小麦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小麦品种改良。通过研究人工合成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Rht8基因型,有助于提高分子标记育种效率,也有助于Rht8 基因型的多态性研究,并为人工合成小麦在中国小麦品种改良和分子标记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依据和方法;【方法】以引自CIMMYT的人工合成小麦分别与中国四川成都平原主栽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回交的BC2F2:6后代群体中选育的113份优良高代系和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育成品种为材料,采用特异引物的PCR 扩增和改进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其Rht8基因型进行了研究;【结果】在以syn768、Syn769、Syn780和Syn786人工合成小麦为亲本的117份后代衍生群体检测材料中,Rht8基因型频率为77.78%。从每一个人工合成小麦形成的小的后代衍生群体看,Rht8基因型频率各不相同。以syn768为亲本的后代衍生群体,Rht8基因型频率最高,为96.70%;在以syn769为亲本而育成的优良高代系和川麦38、川麦42与川麦43育成品种中,Rht8基因型频率最低,为71.64%;以Syn780为亲本的后代衍生群体中,Rht8基因型频率为73.68%,分离比率约为3:1;以Syn786为亲本育成的材料只有川麦47,该品种不含有Rht8该基因;【结论】不论父本或母本的Rht8的基因型状况如何,它们所产生的杂交后代材料Rht8基因的遗传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27.
四川青衣江、岷江流域鹅观草遗传多样性的溶蛋白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技术对采自青衣江流域和岷江流域的97份鹅观草材料的种子醇溶蛋白进行了分析。在对四川青衣江、岷江流域鹅观草居群的醇溶蛋白分析中,鹅观草材料醇溶蛋白带谱存在显著差异,共出现27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25条,占总条带数的92.59%;鹅观草的遗传相似性与其地理分布较为一致,表现在:1)青衣江、岷江流域鹅观草总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45 1,其中青衣江流域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40 0,岷江流域鹅观草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310 0,表明青衣江流域鹅观草比岷江流域存在更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多样性指数更高;但流域间遗传分化系数仅为0.04,表明两江流域间遗传分化较小;各居群间遗传变异系数达0.326,表明总遗传多样性的32.6%来自居群间。2)在同一流域不同居群也存在遗传分化,其中青衣江流域各居群(除峨眉山居群分散聚在各居群外)能聚在一起;而岷江流域各居群在成都平原区段互相渗透,但能以上、中、下游区段聚开;青衣江流域各居群中以蒙山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达0.339 8,洪雅居群最低,仅0.094 7;岷江流域上游居群多样性指数最高,为0.301 7,而下游以乐山居群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131 7。3)同一居群内鹅观草存在遗传变异,两江流域以蒙山居群变异最大,多样性指数最高。对居群遗传多样性的研究还表明,鹅观草垂直分布的遗传多样性高于水平分布;在成都平原居群由于生境片断化,导致岷江流域鹅观草生境片断化后小居群遗传分化增加,而整个成都平原“大居群”遗传多样性降低。  相似文献   
28.
粗山羊草抗条锈 (CYR32) 性状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2份粗山羊草材料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CYR32为免疫-高抗,1份为高感.为探讨抗病性遗传规律,组配成抗×感、抗×抗杂交组合.通过对抗×感以及杂交组合的F1、F2群体对CYR32条锈菌抗性表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抗源亲本对条锈病抗性呈完全显性遗传, 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为3∶1,条锈病的抗性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抗×抗杂交组合F2均呈抗病性,推测12个抗病粗山羊草材料的抗病基因可能为同一对显性基因.  相似文献   
29.
川麦107慢条锈性遗传分析和分子标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配制杂交组合川麦107×川育12和川麦107×台长29,研究了小麦品种川麦107的慢条锈性遗传特性和分子标记,以期为该品种慢条锈性在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提供依据。两个组合F1代植株均表现感病,F2代感病、慢条锈植株呈15∶1分离,表明川麦107慢条锈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用已知与Yr5、Yr15、Yr24和Yr26连锁的SSR标记Xgwm501-2B、Xgwm413-1B、Xgwm11-1B和Xgwm18-1B等检测后,没有扩增出相同的条带,表明川麦107可能不含上述4个基因。初步发现了与该品种2个隐性慢条锈基因紧密连锁的SSR标记,即Xgwm46-7B和Xgwm648-3D,其中,Xgwm46-7B位于7B染色体,Xgwm648-3D位于3D染色体,分别与慢条锈性基因相距15.9和20.6cM。  相似文献   
30.
为了解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thetic hexapliod wheats,SHW)导入对普通小麦品质的影响及其潜在利用价值,2004~2005年,对重组近交系群体(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CD780×普通小麦品种CY12)的主要品质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籽粒硬度、籽粒蛋白质含量、降落值、湿面筋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等7个品质参数的群体平均值都介于两个亲本之间,只有降落值和面团稳定时间2个参数的群体平均值高于Syn-CD780.在131个株系中,有15个株系的综合品质指标较为突出.非遮雨处理的籽粒硬度和吸水率显著低于遮雨处理,而籽粒蛋白质含量、降落值、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等4个品质指标则相反,表明遮雨与否对小麦品质参数的影响较大.Syn-CD780在小麦品质改良上有一定的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