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33篇
  3篇
综合类   92篇
农作物   13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41.
为了鉴定不同小麦品种的耐低温特性,筛选耐低温种质资源,本文以59个栽培二粒小麦/节节麦和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在室温(18℃)和低温(4℃)处理下测定萌发15天的幼苗形态指标,采用性状相对值(各性状低温与室温下测定值的比值)和隶属函数法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人工合成小麦品种的抗低温特性。结果表明,栽培二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的耐低温特性总体较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强;筛选出一批耐低温特性强的栽培二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小麦材料,可用于小麦耐低温育种。  相似文献   
142.
人工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四倍体二粒小麦和节节麦杂交而获得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含有丰富的普通小麦品种改良有益基因,作为拓宽普通栽培小麦性状和新品种改良的新的种质资源已广泛应用于普通小麦的遗传改良实践中.利用分布于小麦A、B、D基因组21条染色体、28个不同染色体臂上的37对微卫星引物,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与四川成都平原普通栽培小麦主栽品种杂交、回交经多代选择而形成的117份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衍生后代高代群体系(其中川麦38、川麦42、川麦43和川麦47为审定品种)进行了DNA分子水平上的分析,共检测到256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SSR标记位点检测到6.92个等位变异基因.每个SSR位点等位基因变异数在1~14个,变异幅度较大,表明SSR分子标记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中表现出高水平的遗传变异.A,B,D基因组中,D基因组表现出的多态性信息含量最低,为0.427 6,B基因组次之,为0.534 6,A基因组最高,达到 0.614 5(A>B>D).辛普森指数比较的结果也反映出相同的变化趋势,A基因组最高,为1.187 4,B基因组次之,为1.081,D基因组最小,为0.804 6(A>B>D).综合多态性信息含量和辛普森指数的估值,表明这一批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高代群体接受的遗传基因既来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又来自普通栽培小麦,显示杂合度类型丰富,具有较高的遗传差异.根据获得的等位基因变异片断的分布情况进行UPGMA聚类,发现A,B,D基因组基因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低, A,B,D三基因组37个SSR标记位点所得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72 1,A基因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379 7,B基因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462 7,D基因组上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581 5,反映出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后代衍生群体材料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本研究结果证明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所具有的普通小麦野生近缘种中的基因库改良现代小麦,丰富其遗传基础,减少其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脆弱性,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3.
西藏三联小穗小麦是中国西藏地区一种独特的小麦地方品种,拥有特殊的三联小穗性状,超多的小穗数和小花数。分子定位控制三联小穗基因的基因座,发掘与之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为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工具。本研究利用西藏三联小穗小麦的衍生系TTSW-5与普通穗型小麦,间3和川麦55,分别构建F2群体,成熟后进行穗部性状的表型分析和SSR基因型鉴定。性状表型遗传分析表明,西藏三联小穗小麦的三联小穗性状由两个独立遗传的隐性基因控制;通过SSR标记鉴定来自TTSW-5/间3组合的F2群体,在2A染色体上检测到1个与三联小穗性状相关的QTL,定位于SSR标记Xgwm275和Xgwm122之间,两标记间的遗传距离为6.6cM,该QTL的LOD值为6.19,可解释的表型变异值为33.1%,初步命名为qTS2A-1。我们推测qTS2A-1可能是控制三联小穗性状相关的主效QTL,SSR标记Xgwm275和Xgwm122可能可用于三联小穗性状的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44.
利用SDS-PAGE方法对源于CIMMYT的六倍体普通小麦材料SYN351进行了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分析,结果表明SYN351Glu-A1和Glu-B1位点编码的HMW-GS同时全部缺失,唯有Glu-D1位点编码的HMW-GS(5 10)存在(N,N,5 10),是六倍体普通小麦中一种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缺失的新类型。  相似文献   
145.
小麦蚜虫,属同翅目蚜科,繁殖能力强,可吸食小麦液汁,携带黄矮病毒,影响麦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造成小麦产量和品质下降,是四川省麦类作物主要害虫之一。据资料记载,危害四川省小麦的蚜虫主要有6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麦长管蚜是四川盆地的优势种,70年代以后逐渐被禾谷缢管蚜取代。麦苗受麦蚜危害后,叶片呈现黄色斑点,严重时全叶发黄,小麦抽穗后,麦蚜会群集麦穗危害,受害麦粒干瘪、味苦。  相似文献   
146.
镉胁迫对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盆栽试验以筛选出的6份子粒镉(Cd)高积累和5份子粒Cd低积累小麦为试材,研究不同基因型小麦在028 (对照CK)、5、10和 20 mg/kg 4个Cd浓度胁迫下小麦子粒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对土壤Cd浓度的变化响应差异很大。产量对Cd胁迫很敏感,随着Cd浓度的提高极显著降低; 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随Cd浓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响应显著的浓度分别为5、5和10 mg/kg; 而有效分蘖随着Cd浓度的提高先在5 mg/kg显著增加,然后极显著降低,响应强烈的浓度为10 mg/kg。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Cd浓度与小麦产量及构成因子呈负相关,影响程度为: 产量>千粒重>穗粒数>有效分蘖>小穗数。由此可知,产量随着Cd浓度的提高极显著降低的直接原因是瘪粒和空粒的增加; 同时还看出,Cd胁迫下子粒Cd高积累小麦的产量、小穗数和穗粒数显著低于Cd低积累品种,千粒重两者相差不大,有效分蘖是前者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47.
人工合成小麦中HMW-GS 6+8和1.5+10的品质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人工合成小麦中6+8、1.5+10 HMW-GS对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方法】选用一份含6+8和1.5+10 HMW-GS的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Syn-CD780,与栽培品种川育12-1(CY12-1)(亚基组合为1、7+8、2+12)杂交,构建F8重组近交系群体(RIL),分别在3个环境下种植(G05、G06、J06),测定16个品质参数。【结果】(1) 2个亲本之间除FY之外,其他品质性状均存在显著差异。籽粒和蛋白质参数(TW、GH、GPC、FY、WGC、SED等)的群体均值在G06、J06环境下介于亲本之间;粉质仪参数表现不一,群体均值或处于亲本之间(FWA、SOF)或亲本范围之外(DST、BRT、QN、NS、LOV等)。(2)所有品质性状在不同亚基组合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尤其是GH、SED和大部分粉质仪参数。同一HMW-GS编码位点上不同等位变异之间的差异,因品质参数而异,并受其它位点的影响。多数品质性状6+8优于7+8,1.5+10与2+12差异不明显。(3)不同亚基组合对小麦品质影响较大,LOV和BS以(1、6+8、1.5+10)最高;NS以(1、7+8、1.5+10)最高。NS与FN呈正相关,与其它品质参数的相关性因试验地点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LOV与SOF呈显著负相关、与多数品质参数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来自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中的HMW-GS 6+8优于普通小麦中的7+8,1.5+10则依品质参数和亚基组合方式而异。含HMW-GS 6+8和1.5+10的人工合成小麦在普通小麦品质改良上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