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90篇
水产渔业   199篇
畜牧兽医   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斑点叉尾鮰(Ictalumspunctatus)亦称沟鲶,属于鲶形目(Silurifomm)叉尾鱼科(Ictaluddae),原产于美国,是一种淡水温水型鱼类。  相似文献   
92.
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隶属于鲟形目(Acipenserifo rmes)、鲟科(Acipenser idae)、鲟属(Acip enser),为软骨硬鳞鱼,分布于西伯利亚河流和湖泊。因其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93.
为了研究双氟沙星(difloxacin,DIF)与异育银鲫(Carassais auratus gibebio)血浆蛋白的结合性质,采用平衡透析法测定了DIF与异育银鲫血浆蛋白的体外结合率,并研究了温度、血浆浓度及药物浓度对其的影响。结果显示:DIF血浆蛋白结合率在4℃、15℃、20℃、25℃、30℃、37℃条件下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显著高于二倍稀释血浆的结合率,也显著高于四倍稀释血浆的结合率(P<0.05)。当DIF浓度在0.5~5μg/mL范围之间时,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在32.4%~19.6%之间,并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降低,最大结合能力(β)和解离常数(Kdp)分别为3.5×10-7 mol/g和4.04×10-6 mol/L;当DIF质量浓度为5~40μg/mL范围内时,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游离药物与总药物浓度呈线性关系,关系式为y=0.77x-0.18。结果表明,DIF与异育银鲫血浆蛋白结合率在本实验条件下不受温度影响,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在0.5~5μg/mL范围内结合率为非线性,而在5~40μg/mL范围内为线性。本研究旨在为DIF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研究及其临床用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4.
一种海水养殖中细菌性疾病快速选药试剂盒的研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拟研发一种可用于基层的快速选药试剂金.通过增菌液的筛选、固体培养基的筛选、药物的筛选和快速选药效果的比对,初步组建了一种海水养殖细菌性疾病快速选药试剂盒,经部分区域的中试和试验后发现,该试剂盒结果理想,操作简便,适用于基层作为防治海水细菌性疾病的选药工作.  相似文献   
95.
南美白对虾病害流行的新动向及其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又名凡纳对虾,是世界公认养殖产量最高的三大优良养殖经济对虾之一,自1988年由我国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后,目前已形成了以海水养殖为主、海淡水养殖并存的格局.  相似文献   
96.
正我国是水产养殖业大国,水产动物寄生虫病是影响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其中,危害性较大的水产动物寄生虫有车轮虫、指环虫等,目前还未有很好的药物能从源头上进行根治。对此,笔者实验室针对这一现状,研制出了一种以净化水质来防治寄生虫的水产类渔药,实验效果显著。现介绍如下,供基层鱼病防治技术人员和养殖户参考。一、基本情况随着养殖水质不断恶化,近年来车轮虫病发  相似文献   
97.
<正>二、大口黑鲈病害发生的原因大口黑鲈病害的发生是因病原体(或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大口黑鲈新陈代谢失调,组织器官发生病理变化,鱼的正常生命活动被扰乱。导致大口黑鲈病害的发生虽然有众多的原因,但基本可从两个方面分析,其一是传统的、宏观的观点,病害的发生是病原(包括致病因素)、环境以及大口黑鲈本身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病原是最重要的因素;其二是微观的观点,大口黑鲈微生态系统严重失去平衡,导致病害发生,其中病原或致病因子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
采用碳二亚胺法,制备了环丙沙星-小牛血清蛋白偶联物,评价了pH、环丙沙星和碳二亚胺浓度对偶联结合比率的影响。同时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质谱方法对偶联产物的基团、分子量等特征进行分析鉴定。正交试验结果表明,pH对环丙沙星-小牛血清蛋白的偶联结合比率具有显著性差异,碳二亚胺和环丙沙星浓度差异性不显著。在pH5.0,碳二亚胺和环丙沙星浓度分别为60mg/mL和5mg/mL的条件下,环丙沙星-小牛血清蛋白偶联结合比率为30:1。该方法条件下的偶联反应成功。结论:该方法可用于环丙沙星-小牛血清蛋白的偶联,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99.
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灭活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不同的温度、福尔马林浓度、灭活的时间以及灭活菌液的浓度均可影响中华鳖嗜水气单胞菌的灭活。本研究得到了菌液浓度为60×108cfu/ml时的9种灭活方法。通过琼脂双扩散试验对灭活菌液抗原性比较,认为28℃、0.2%的福尔马林灭活2d为鳖嗜水气单胞菌较理想的灭活方法。  相似文献   
100.
近年来我国中华鳖养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养殖产量由1993年的4427吨上升到1997年的6万余吨,1998年估计可达到10万吨左右。但是随着养殖面积的扩大,养殖强度的增加,水域环境的恶化,中华鳖的病害也越来越严重,有的已给生产带来了较大的损失。因此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