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2篇
  3篇
综合类   5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林业生态工程是指依据生态工程学和森林生态学的基本原理,设计、建造的以木本植物为主体、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生产工艺系统。林业生态工程对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护生态平衡,减少自然灾害,保障和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林业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进行了论述,并阐述了林业生态工程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植被类型及生长季阶段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黄土丘陵区陆地生态系统养分限制及循环规律。以黄土丘陵区典型荒草地(Grassland)、苜蓿(Medicago Sativa)地、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木地、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um)林地、云杉(Picea asperata)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其0—6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在植被类型间及生长季阶段内的差异。结果表明:(1)全生长季下乔木林地土壤SOC、TN、TP含量不同程度地显著高于灌草地0.7%~39.7%(P<0.05),且各植被类型土壤SOC、TN含量均随植被生长而逐渐降低,土壤TP含量在生长季末期有一定的储集;(2)全生长季下5种植被类型土壤化学计量比(C:N、C:P、N:P)均值分别为24.70,77.56,4.26,其C:N、C:P均较全国平均值(12.3,61.0)偏大,而N:P较全国平均值(5.2)小;且该区灌木地土壤化学计量比与荒草地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乔木林地间土壤化学计量比及草地间土壤C:P、N:P间均无显著性差异;(3)土壤C:N在时间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同时各植被类型土壤化学计量比在生长季阶段间均表现为生长季旺期>生长季初期>生长季末期,但植被在生长季旺期下N:P (6.37)及生长季末期下C:P (40.84)与全生长季和全国均值的比较趋势相反。植被类型及生长季阶段对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比特征均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黄土丘陵区植被生长受土壤N、P养分限制程度为N > P,因此应根据植被类型及生长阶段实际情况,合理施加氮磷肥,进而有助于土壤养分存留,加快生态修复进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植被(文冠果(Xanthocera ssorbifolium)林地、冰草(Agropyron cristatum)荒草地、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灌丛)覆盖下土壤CO2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比较不同植被类型覆盖土壤CO2排放的差异,为该地区减少土壤CO2排放选择合适的退耕还林还草植被提供依据。【方法】基于DNDC模型模拟,结合实际土壤CO2排放通量及土壤影响因子,检验该模型对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CO2排放模拟的适宜性,并对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黄土丘陵区3种典型植被覆盖土壤CO2排放季节变化趋势均呈单峰曲线,与土壤表层(5 cm)温度、含水量变化趋势相似,并且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CO2排放通量与土壤表层(5 cm)温度、含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土壤温度、含水量是影响CO2排放的关键因素;文冠果林地土壤年均CO2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耕作措施下旱作春小麦农田CO2排放以及气候条件、土壤性质和作物管理措施对CO2排放影响的敏感性差异,本文基于DNDC模型,结合定西试验区旱作春小麦农田定点连续监测的CO2排放通量等数据,检验该模型模拟不同耕作措施下CO2排放的适宜性,并对其敏感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DNDC模型对不同处理下CO2排放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5.
土壤可溶性氮组分是氮循环中最活跃的一环,是联系"植物—土壤氮组分—土壤养分"的关键纽带。为探讨植被类型对黄土丘陵区土壤氮素累计及其有效性的影响,以黄土丘陵区4种典型植被(荒草地、沙棘林地、文冠果林地、云杉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0—10,10—20,20—40 cm土层可溶性有机氮(SON)、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含量,密度及其所占TN比例在不同植被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与荒草地相比,0—40 cm土层中SON含量整体表现为云杉林地最高(19.0%),文冠果林地和沙棘林地分别减少7.0%,13.2%,NO3-—N含量为沙棘林地最高(20.9%),文冠果林地和云杉林地分别减少5.0%,48.0%,3种植被与荒草地相比NH4+—N含量减少19.0%~29.1%;同样,云杉林地SON密度增加31.17%,沙棘林地与文冠果林地分别减少12.8%,4.3%,沙棘林地NO3-—N密度增加21.4%,文冠果林地、云杉林地分别减少3.5%,42.6%,其余植被NH4+—N密度减少16.4%~32.8%;可溶性氮组分占TN比例中,仅沙棘林地NO3-—N占TN比例最高,相比于荒草地增加1.2倍。相关分析表明,可溶性氮组分受TN与MBN的影响大于SOC和MBC。综上,不同植被类型对可溶性氮组分含量、密度及占全氮比例有较大影响,并增加氮素的有效性,以云杉、沙棘的提升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