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38篇
基础科学   18篇
  10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11篇
畜牧兽医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31.
郑麦101是以高产、稳产、多抗、广适材料郑麦9023为亲本,经过多年定向选择和鉴定培育而成的高产、稳产、抗病小麦新品种。区试2 a 平均产量6958·5 kg/hm2,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3·8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984 kg/hm2,比对照品种偃展4110增产5·17%。2 a 区试品质分析结果表明,湿面筋含量分别为35·1%、34·0%,吸水率分别为56·6%、55·2%,稳定时间分别为8·0 min、6·1 min。品质指标接近优质强筋标准,综合抗病性较好,抗条锈病,对赤霉病有一定耐性。适宜于黄淮冬麦区南片的河南省大部、安徽省北部、江苏省北部、陕西省关中地区高中水肥地块中晚茬种植。  相似文献   
132.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生理特征上,干物重呈现出拔节期递增、开花期递减、成熟期又表现递增的“N”型变化曲线,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也呈同一趋势。旗叶净光合强度及叶绿素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则呈  相似文献   
133.
水肥运筹和化学调控对强筋小麦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施肥和浇水以及化学调控等栽培措施对改善强筋小麦品质的作用。结果表明,孕穗期追肥有利于植株体内氮素的代谢与转化,与拔节期追肥相比可明显改善品质;灌浆期喷施氮素,可促进氮素代谢与转化,使一些品质的主要指标有所提高;浇灌浆水影响子粒内氮素的转化与积累;生长调节剂麦健对增加面团稳定时间有一定正效应,但一些常用的杀菌剂则对品质有一定副作用。  相似文献   
134.
白软麦新品种豫麦50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麦 50 (即丰优 5号 )系从中、美、澳等国内外 2 0多个优异资源组成的抗白粉病轮选群体中选择的优良可育株 ,并经多年系谱和混合选择选育而成 ,集优质、抗病、丰产于一体 ,是目前我国少有的白软麦品种之一。 1 995年获第二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1 丰优 5号的选育过程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特异性 ,通过回交 ,将Tal(Ms2 )基因导入丰产、优质、抗病材料 ,主要农艺亲本百农 3 2 1 7、郑州 761、豫麦 2号、豫麦 1 6,主要抗源亲本Axmia 8cc(Pm1 )、Maris Dore(Mid)、LKa 8cc(Pm2 )、Asosa 8cc(Pm3a…  相似文献   
135.
优质弱筋小麦新品种太空5号的选育及其特征特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空5号(SP2027)是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丰优育种室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弱筋抗病丰产小麦新品种,两年省区试产量平均较对照增产3.81%,并有1年增产显著;省生产试验也较对照增产达5%以上.且该品系属制作优质饼干、糕点类型,达到国家优质弱筋小麦标准,2002年9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并于2002年12月获国家"十五"品种后补助二等奖,是我国采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选育成功并审定通过的第1个优质丰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36.
根据目前车载导航终端的发展状况,结合新疆采棉机作业时的具体需要,设计了一套适合农业机械的基于ARM处理器的车载导航监控终端。设计时采用了S3C44B0X处理器作为硬件平台,在该处理器上移植μC/OS-Ⅱ操作系统,利用该操作系统上的资源编写程序实现GPS和GPRS功能在车载导航终端上的应用。移动终端通过GPRS无线网络传输模块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送到监控中心,从而实现了对采棉机车辆进行监控和管理,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7.
小麦搭载卫星进行诱变育种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返回式卫星搭载两个品种SP2的若干性状变异,同时选出了几个优于对照的新品系,表明高空条件下可以诱变作物有利性状。  相似文献   
138.
以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郑麦369为材料,利用简并引物和PCR扩增技术对其ω-醇溶蛋白基因进行克隆,获得15条ω-醇溶蛋白核苷酸序列(分别命名为ZM369-1~ZM369-15)。NCBI BLAST分析表明,克隆序列与已知序列的相似度均为82%~99%,推断其为ω-醇溶蛋白基因家族基因。通过FGENESH在线软件预测显示,ZM369-1和ZM369-15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分别可编码318,407个氨基酸残基;其余13条序列均因内部提前出现1个或多个终止密码子,推测其为假基因。进一步分析显示,15个基因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均具有ω-醇溶蛋白典型分子结构特征,其中ZM369-15属于未曾报道过的ARP类型,同时在重复区存在1个半胱氨酸残基的插入。此外,在NCBI数据库中没有找到与ZM369-1和ZM369-15相似度高的ω-醇溶蛋白氨基酸序列,推测其为新ω-醇溶蛋白基因。CD免疫肽识别分析表明,免疫肽段Gli-ωt在15条氨基酸序列中均有分布,免疫肽段Gli-ω1只分布于假基因推导得到的氨基酸序列中。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本研究克隆得到的15个基因分别来源于A,D基因组;相同基因组来源的ω-醇溶蛋白基因大都可形成相对集中的分支,表明其具有一定的基因组特异性;相同类型ω-醇溶蛋白基因都能形成相对集中的分支,推测其类型与进化有关。  相似文献   
139.
核桃分级破壳取仁及壳仁分离关键技术与装置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世界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第一大国,高营养和经济附加值的核桃精深加工产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因而核桃具有广阔的综合开发利用前景。核桃分级、破壳取仁和壳仁分离是初加工流程中最为关键的3个环节,而且是核桃精深加工必备的前道工序。然而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及功能简单的核桃初加工装置无法满足食品工业对核桃高品质及批量化要求,严重制约核桃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大核桃初加工关键技术及装置的研发力度势在必行。对于核桃分级,以尺寸特征为基础,锥辊式、栅条式、筛网式、视觉成像式是分级装置的4种原理。基于分级原理,分类总结分级装置现状及其应用特点;不同类型装置的多因素性能试验可得到各自优化参数组合。对于重点环节破壳取仁,核桃相应物理特性是破壳装置设计的重要依据,如球度、壳厚、含水率等直接影响核桃壳、仁的机械性能,分类总结表征不同物理特性的参数值范围。基于物理特性,挤压式、碰撞式、气爆式是核桃破壳的3种主要原理,分类总结核心破壳机构特征及其应用,并重点介绍了3种创新型破壳装置与工作原理。多因素性能试验可优化各类型装置主要影响因素的参数组合。对于壳仁分离,风选式是目前相关装置的主要应用原理,核桃混合壳仁形态特征及物理参数是设置风速和风向的主要依据;在风选式壳仁分离机理的基础上,分类总结多种壳仁分离装置及各自多因素性能试验下的优化参数组合。该研究通过对核桃初加工3个关键环节各自对应的核桃物理特性、工作机理、装置及其性能优化试验进行系统性总结和综述,期望加深对核桃初加工过程的理解,为提升核桃加工水平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0.
在对靶喷雾状态下,喷雾方式由连续转变为间歇,喷头频繁开闭会影响冠层位置的雾滴分布,分析对靶喷雾状态下不同喷雾参数对作物冠层雾滴分布的影响,为验证并完善对靶喷雾机器人整体性能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使用自动对靶喷雾机器人,采用对靶与连续两种喷雾方式,选择0.5m/s、0.75m/s、1.0m/s的行驶速度与0.3m、0.4m、0.5m、0.6m的作物间隙大小,对两种喷雾方式下不同冠层位置的雾滴覆盖率进行对比,分析不同行驶速度与不同作物间隙对对靶喷雾状态下不同位置冠层雾滴覆盖率及均匀性的影响。采用连续与对靶两种喷雾方式对相同番茄作物行进行喷雾,通过测量药液使用量来获取对靶方式相对于连续方式下的省药率。试验结果表明,行驶速度变化对对靶喷雾方式影响较大,当行驶速度在0.5m/s时,平均雾滴覆盖率可达58.4%,当速度增大到1.0m/s时下降到33%;当行驶速度为1m/s、间隙大小为0.3m时,激光雷达无法识别此作物间隙从而造成两侧冠层雾滴覆盖率较大,随着间隙的增大雾滴覆盖率变化趋势相对平稳;对靶喷雾下的前冠层雾滴覆盖率较小于连续喷雾状态下的雾滴覆盖率,在中后冠层位置能够保持基本一致。在空隙比为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