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2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1篇
  14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30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19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对于发挥黑龙江省区域优势,解决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及实施黑龙江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详述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分析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具有的传统优势和发展空间,探讨制约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并提出促进"小土豆"做成"大产业"的基本思路及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42.
温度上升对中国茶树栽培北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茶树栽培北界变化为研究对象,根据对中国未来温度变化的模拟结果,研究了未来中国茶树栽培北界的变化。目前中国茶树栽培北界大致位于秦岭-淮河,又可分为东西两段:西段为秦岭山地,由于地形作用栽培界线稳定;东段为平原丘陵,随气候冷暖变化栽培界线变化较大。根据温度变化预测,未来西段茶树适宜栽培界线仍然较稳定,而东段的北移明显,2050年将可能从目前界线向北推移153~251km,2090年可能向北推移290~477km。  相似文献   
243.
合肥城市热岛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雅丽  邓斌  杨书运  严平  张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2):5088-5089
利用合肥历史气候资料分析城市热岛的年、季、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6年中2003年城市热岛(ΔTu-r)日平均值最大,达到1.08℃;ΔTu-r季平均值冬季最大,为0.55℃,夏季最小,仅为0.30℃;年际变化1970~1990年间ΔTu-r较小,1991~2005年ΔTu-r平均为0.54℃,热岛效应明显增强;年代变化以90年代为最大,70年代最小。近36年年平均ΔTu-r明显上升,市区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20℃,郊区气温平均每10年升高0.15℃;合肥年平均气温明显存在以12年为周期的变化。  相似文献   
244.
以江苏近十年50个早熟晚粳品种稻米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0、150、187、225、262、298和337 kg hm-2 7种施氮水平,研究其对食味品质及品种间差异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味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增施氮肥使稻米蒸煮食味品质变劣。综合评价各品种蒸煮食味品质指标,分析各品种稻米食味品质特点,筛选出18个食味品质较好的品种,食味值在53.9~64.0之间。施氮量对稻米品质指标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且因品种类型而异,根据对氮肥响应的敏感程度,将优质品种分为迟钝型、中间型和敏感型3类。其中,通粳981、南粳46、镇稻158、常优2号等品种对氮肥响应迟钝且品质较优,这些品种即使在高产所需的高氮肥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的食味值;镇稻661、M1148对氮肥敏感且品质较优,在保优栽培中要注意施氮肥水平对这类品种食味值的影响;其余品种为中间型。在蒸煮品质指标中,食味值与胶稠度、最高黏度及崩解值呈正相关,而与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热浆黏度、最终黏度、消减值及糊化温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45.
不同施肥技术对单季稻田CH4和N2O排放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麦茬稻田为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巢湖地区常规施肥、高产施肥、高产施肥+脲酶抑制剂、控失肥4种肥料处理下稻田CH4和N2O的排放进行测定,研究控失肥和脲酶抑制剂两种技术措施对单季稻CH4和N2O排放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间CH4排放的季节变化模式没有明显不同,但排放量大小有明显差异;高产施肥+脲酶抑制剂与控失肥处理的CH4季节累积排放量分别为28.81 g·m-2和32.68 g·m-2,较常规施肥处理分别减少了25.8%和15.8%,而N2O的季节累积排放量没有明显差异。对CH4 和N2O  相似文献   
246.
节水栽培对小麦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节水栽培对小麦产量构成和品质影响的试验表明,节水栽培对有效穗数的影响是灌浆成熟期最小,分蘖期最大;水分胁迫对穗粒数影响是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而增大,影响穗粒数最为敏感的时期是拔节孕穗期;对千粒重的影响最为敏感的时期是灌浆成熟期;水分胁迫不利于产量的形成,而有利于冬小麦的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轻度、中度和重度胁迫条件下,蛋白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10.6%、12.9%和13.6%;同时水分胁迫使得湿面筋含量升高,粗淀粉的变化趋势相反。根据综合评判,小麦节水栽培以轻度水分胁迫(60%~65%)最优,重度水分胁迫(40%~45%)最差。  相似文献   
247.
利用多年平均气候资料对安徽省的自然生产力进行了核算 ,并利用经济系数测算了经济产量。安徽省的自然生产力由北向南逐渐增加 ,经济产量最低约 63 13kg/hm2 ,最高可达 17194kg/hm2 。南北差异显著 ,东西之间的差异则不显著。淮河以南水分较充足 ,对农业生产限制作用较小 ;淮河以北水分不足 ,水分成为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 ,提高该地区的水分利用率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248.
2012~2013年,在安徽农业大学巢湖农业实验站,利用小区实验研究了不同田间控水措施对冬小麦土壤CH4和N2O排放的影响。实验设置了空白对照(CK)、常规耕作(CG)、浅沟控水(CQ)、深沟控水(CS)4种处理。结果表明:(1)冬小麦生育期内,农田排干控水可显著改变土壤的CH4和N2O排放特征,不同控水处理之间CH4排放差异显著(P0.05),N2O排放差异极显著(P0.01);(2)CQ、CS处理的CH4吸收能力分别比CK高1.6%、20.9%,排干控水提高了土壤CH4的吸收能力;(3)CQ和CS的N2O排放量分别比CK增加了61.0%和70.6%,排干控水提高土壤N2O的排放量;(4)地表温度和5 cm土温是影响CH4和N2O通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各处理CH4吸收通量和N2O排放通量与地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提高温度有助于提高CH4吸量,但也增加了N2O排放;(5)与CK相比,CG、CQ、CS都实现了增产,但CG、CS排放温室气体的GWP显著高于CK,而CQ则与CK基本相当,CQ在确保增产的情况下实现了温室气体减排,是适用于该地区的冬小麦农田温室气体减排措施。  相似文献   
249.
利用涡度相关法与垂直梯度法对安徽寿县农田湍流通量进行了连续观测,分析了不同天气状况与不同下垫面对农田湍流通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农田湍流通量受不同天气条件的影响显著。LE、H、G变化特征在晴、阴、雨条件下均呈单峰型曲线,日峰值、变化幅度:LE>H>G;通量值受短时气象条件影响有所波动,其稳定程度:晴天>阴天>雨天;雪天湍流通量单峰曲线规律不明显,LE波动剧烈,G为负值。地表反照率:雪地>裸地>作物下垫面;雪面反照率最大,导致H、LE最小,G相对较大,为负值;作物下垫面地表反照率随作物生长周期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反照率与湍流通量各值的变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250.
耕作方式对圩区冬小麦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4种耕作方式(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和对照)对巢湖流域圩区农田生态系统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田CO2、CH4和N2O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不同耕作处理下的CO2、CH4和N2O排放通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1)不同耕作方式下的CO2、CH4、N2O的排放/吸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各处理CO2的平均吸收通量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CH4、N2O的平均排放/吸收通量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2)乳熟到蜡熟期是白天CO2通量由负值向正值的转换期,和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的作物产量分别提高了3.3、1.5和3.9倍,且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3)各种耕作处理下的CH4排放通量均在-0.3~0(mg·m-2·h-1)之间波动,与对照比较,保护性耕作累计吸收量要高16个百分点,相关分析显示,除秸秆还田外,各处理的CH4的吸收率与5 cm土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4)N2O是麦田生态系统主要排放源,保护性耕作与对照相比N2O排放率降低了12%,而秸秆还田、常规耕作与对照相比N2O排放率分别增加了35%和61%;(5)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常规耕作的N2O单位产量排放量分别降低了4.31 μg·g-1、3.36 μg·g-1和2.70 μg·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