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21篇
  22篇
综合类   34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不同群落中四川大头茶幼苗的生长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4种不同群落生境中,采用人工播种的方法,对四川大头茶幼苗的生长动态过程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群落中四川大头茶幼苗的地上、地下部分的生长在1月-5月较为缓慢,各项生长指标在群落间差异不明显,幼苗的快速生长期在6-9月,幼苗的生长在光照优越的林窗中显著比郁闭的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内要旺盛;②在4种群落中,早发生在功苗均较晚发生的幼苗有生长率和成活上的优势;③相关分析表明,对四川大头茶幼苗生长影响最大的生态因子为光照和土壤水分。四川大头茶幼苗在不同群落中的发生、生长及成活特性决定着种群的更新形式和种群在群落中的命运。  相似文献   
52.
施肥对梁山慈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种施肥(条施生物有机菌肥、条施复混肥、撒施生物有机菌肥和撒施复混肥)处理后的梁山慈竹林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种施肥处理的土壤剖面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均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增加了17.4%~39.1%和67.9%~137.1%.施肥种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F=6.15>F0.05(1.6),施肥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F=5.72<F0.05(1.6),二者的交互作用影响差异显著(p<0.05),且F交互作用>F施肥种类.施肥种类对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施肥方式对土壤生物量碳含量影响差异显著(p<0.05),F=23.62>F0.01(1.6),F=10.51>F0.05(1.6),二者的交互作用差异极显著(p<0.01),F=38.91>F0.01(1.6),且F交互作用>F施肥种类.研究结果说明,适当的施肥种类配合合理的施肥方式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的提高.  相似文献   
53.
不同种植模式背景下栽植生姜对紫色土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栽植生姜对岷江下游紫色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背景下典型紫色土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采用PCR-DGGE与DNA序列分析方法,研究了紫色丘陵区玉米+红薯间作、大豆单作、生姜连作、水稻-紫云英轮作等4种典型种植模式背景下栽植生姜前后土壤细菌多样性变化特征。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同一种植模式下栽种生姜前后DGGE条带数目、位置和亮度差异明显。栽种生姜均降低了各模式下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明显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生姜连作模式背景下土壤细菌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下降幅度最大,玉米+红薯间作模式下降幅度最小,但栽植生姜后4种种植模式之间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相似度明显增加。DGGE特征条带的序列分析表明,栽植生姜后,土壤细菌中的部分绿弯菌门类群消失,部分硝化螺旋菌门类群仅在水稻-紫云英轮作模式中发现、玉米+红薯间作模式中出现了短波单胞菌门的细菌。这些结果为了解栽植生姜对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生姜种植模式的优化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4.
为了解植物生长不同物候时期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动态及其与凋落物分解的关系,以四川盆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人工林树种马尾松和柳杉,次生林树种香樟和麻栎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凋落物分解袋试验研究,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的群落特征。4种凋落物分解袋共获得土壤动物8047只,其中,柳杉(2341只)>香樟(2105只)>马尾松(2046只)>麻栎(1555只)。其中,秋末落叶期、萌动期和展叶期,马尾松凋落物袋中主要以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优势类群,而后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香樟凋落物袋中除秋末落叶期和叶衰期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外,其他各时期均以捕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柳杉凋落物分解各时期均以菌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麻栎凋落物分解在前3个时期以菌食性为主,而后以植食性土壤动物为主要优势类群。相关分析表明,在秋末落叶期和萌动期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主要和氮、磷含量及其格局密切相关,叶衰期主要和难分解组分木质素显著相关。除在秋末落叶期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的贡献率与土壤动物的个体密度显著相关外,其余主要物候关键时期均与土壤动物的类群密度及其食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研究2个樟科树种养分积累及利用效率对镉(Cd)污染的响应特征,探讨2个树种在重金属Cd胁迫条件下维持养分平衡能力的差异及对镉污染土壤的适应能力。【方法】以长江流域的典型樟科树种香樟和油樟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Cd污染处理(0.12,2.5和5mg/kg,对应处理编号分别为对照、T1和T2)对2个树种各器官中N、P、K含量和积累量、分配模式、化学计量比以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Cd污染条件下香樟N、P、K含量与积累量等指标大多没有显著变化,而油樟的这些指标常常在胁迫条件下显著下降。Cd污染并未影响N、P、K在香樟各器官中的分配比例,但T2条件下油樟N、P、K向叶片的分配比例均显著增加。各种Cd处理条件下2个树种的N/P均小于14,Cd污染引起2个树种茎中的N/P和粗根中P/K变化显著。与对照相比,T1和T2处理下香樟的N、P、K利用效率未发生显著变化,而油樟的N、P、K利用效率提高。【结论】在Cd污染条件下,与香樟相比,油樟在维持N、P、K吸收与分配及维系养分平衡等方面对重金属Cd胁迫更为敏感,受到的负面影响较大;在Cd污染区域,更适合栽培香樟用以修复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56.
巨桉人工林草本层主要种群的生态位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野外6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应用Levins、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Levins生态位重叠指数分析了巨桉人工林草本层13个主要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特征。结果表明,里白和芒的生态位宽度最大,主要是由于其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生态位宽度较大(或较小)的种群,它们所构成的种对间生态位重叠既有较大的,也有较小的,生态位宽度与生态位重叠程度无相关性。总体上看,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物种间生态位重叠相对较低。从生态响应速率来看,里白发展性最强,可能形成少数种独占巨桉人工林草本层的格局。  相似文献   
57.
巨桉人工林草本层优势种的种间关系及生态种组的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野外60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χ2检验、Jaccard指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研究了巨桉人工林草本层16个优势种的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草本层优势种种间联结性不强,种间关系较为松散,种的分布相对独立,呈负联结趋势,群落还处于演替之中,物种的组成还会发生变化。研究种间关系时,种间关联结合种间相关得出的结果较好。根据分析结果将16个优势种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生态种组内的种其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要求相似,而组间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生态种组的划分能为巨桉人工林林下草本层的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8.
冻融末期亚高山/高山森林土壤有机层细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季节性融冻末期亚高山/高山森林生态系统土壤有机层细菌多样性特征,应用DGGE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高山地区4个典型森林群落(冷杉原始林、冷杉次生林、20年生粗枝云杉人工林、15年生粗枝云杉人工林)土壤冻结末期土壤有机层(OL)和矿质土壤层(MS)的细菌多样性。采用化学裂解法提取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样品总DNA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纯化后的总DNA经降落式PCR扩增得到高特异性16SrDNAV3区片段。样品PCR扩增产物经DGGE分离得到大量条带,不同样品间分离所得条带的强度和位置均有差异,表明研究样地在冻融末期具有一定的细菌群落多样性。并且,OL细菌群落结构的相似性、Shannon-Wiener物种丰富度指数和Simpson物种优势度指数随其土壤层次和森林类型的变化而变化,表明冻融末期强烈的环境变化极大地影响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另外,将研究地4个样点土壤有机层细菌10个特有条带进行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了耐低温、温度敏感和非敏感优势细菌群落。这些结果表明:冻融末期温度驱动的环境变化深刻影响了亚高山/高山森林OL细菌群落多样性。  相似文献   
59.
基于人工林近自然改造,调控低山丘陵区马尾松低效林林分结构,探明马尾松人工林不同面积林窗下,凋落叶可溶性有机碳(DOC)释放规律。以长江上游低山丘陵区人为采伐形成的马尾松人工林7种林窗(100、225、400、625、900、1 225、1 600 m~2)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面积林窗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红椿(Toona ciliata)、樟(Cinnamomum camphora)、桢楠(Phoebe zhennan)等凋落叶可溶性有机碳(DOC)的损失率。结果表明:(1)林窗面积对凋落叶DOC损失率有显著影响。中小面积林窗(225~625 m~2)内凋落物的DOC损失率高于其它面积林窗。(2)经过1 a的分解,4种凋落叶的DOC损失率为61.55%~90.06%,其中:DOC损失率红椿最高,马尾松最低。(3)凋落叶的DOC损失主要集中在分解前期(0~90 d),此后凋落叶的DOC损失速率不断降低,且不同凋落物之间DOC损失速率的差异不断减小。因此,在马尾松低效林改造过程中,可利用中小面积林窗这一显著作用,引入乡土阔叶树种红椿、樟、桢楠,加速马尾松人工林的物质循环,维持林地肥力。  相似文献   
60.
不同方法在巨桉人工林养分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分析了3种养分诊断方法对四川巨桉人工林叶片养分的诊断结果,为林木养分诊断筛选诊断方法和提供诊断标准。【方法】在四川巨桉人工林分布区设立60个标准地,分别采用临界值法(CVA)、DRIS法和相对生长速率法(RGR),对巨桉人工林叶片养分进行诊断。【结果】采用临界值法(CVA)进行诊断,K、Ca、S、Cu、Zn、Fe、Mn等养分元素诊断结果无效,P诊断结果易出现负值,N、B诊断结果受采用的生长量指标影响较大,仅Mg诊断结果较为稳定;DRIS法对Zn、Fe、Mn 3种养分元素的诊断明显属于误诊,其他养分元素诊断结果相对较为可靠;相对生长速率法(RGR)对11种养分元素均可得出有效的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并据此制定了四川省巨桉人工林叶片养分诊断标准。【结论】临界值法受年龄、降雨、温湿度、养分交互效应影响,诊断结果有效性较低;DRIS法选取样本数量较大,对高水平和低水平养分平衡关系无法进行有效诊断;相对生长速率法需要样本数量较少,充分考虑林分生长潜力,诊断结果更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