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2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51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2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达氏鳇胚后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样本系黑龙江野外采集的达氏鳇(Huso dauricus)亲体经人工受精后孵出的子一代,对刚出膜的仔鱼[0日龄,体长(12.08±0.68) mm]到早期稚鱼[60日龄,(129.21±7.69) mm]的胚后发育形态进行了观察.从形态发育上看来,达氏鳇仔鱼的胚后发育可分为2个时期:早期仔鱼阶段,即从刚出膜(0日龄)到初次开口摄食(9日龄);晚期仔鱼阶段,即从初次开口摄食到各器官发育基本完成,体透明特征消失,鳍褶和颌齿彻底消失(50日龄),之后进入早期稚鱼期.早期仔鱼的形态发育和分化明显较晚期仔鱼和稚鱼快,运动、呼吸、感觉和消化等器官在此期间发育与分化快速同步协调,且速度快,使得仔鱼获得避敌与摄食能力,提高了成活率.晚期仔鱼发育主要表现为各骨板的分化和完善,鱼鳍游泳器官功能的进一步强化,鳔的发生和发育,表明此阶段游泳和躲避敌害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92.
通过测定卵的直径、卵粒质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系列指标以及精子的激活率、快速运动时间和寿命系列指标对人工驯养子一代中华鲟配子进行质量评价,并通过该批受精卵孵出的子二代系列生长指标进行其发育状况分析。结果显示,子一代所产卵子形态饱满,卵径平均3.71 mm,小于自然繁殖群体。与历年在本基地养殖的自然繁殖群体统计资料相比,其受精率(60.1%)和孵化率(36.8%)处在中等偏下的水平。2012年和2013年的精子活力监测结果发现,子一代精子有效运动时间(漩涡运动+快速运动)均较野生群体高。表明子一代卵子质量较野生群体有所降低,而精子活力则较野生群体高。与历年该基地集约化养殖系统培育出的子一代中华鲟相比,子二代的生长表现出显著的阶段差异性,其中仔鱼阶段生长较慢,稚鱼和幼鱼阶段生长优势则较明显。研究表明,促进人工驯养条件下的子一代后备亲鱼性腺发育完善,以获得较高质量的配子和子二代,对防止中华鲟种质退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3.
探究长江鲟(Acipenser dabryanus)自然繁殖对底质环境的偏好性,可为其仿自然人工产卵环境的营造及野外种群重建提供参考。以人工养殖的长江鲟子一代亲本为对象,在直径3.0 m、水深0.8 m的圆形池中铺设长江河道中常见的卵石、砂及人工养殖光滑底质,模拟不同的底质环境,利用发光标记和Ethovision XT行为跟踪技术,研究长江鲟亲鱼对不同底质环境的栖息偏好性和行为活跃性。结果显示,在两两对比的3种实验底质环境中,长江鲟亲本在光滑底质停留时间比57.56%显著长于砂底质42.15%(P<0.05),在光滑底质停留时间比88.63%也显著长于卵石底质10.77%(P<0.05),砂底质中停留时间比75.50%显著长于卵石底质23.89%(P<0.05),表明长江鲟显著喜好停留在光滑底质,其次为砂底质,在卵石底质栖息时间最短,且偏好性无雌雄差异(P>0.05)和昼夜差异(P>0.05)。行为活跃性分析表明,不同底质环境中长江鲟的行为活跃度明显不同,在有卵石底质存在的情况下,其急速游动平均时间要显著高于砂质和光滑底质。结合人工模拟产卵环境中观测到长江鲟多次重复产卵发生在卵石底质上的现象,表明卵石底质虽然不是长江鲟最佳栖息偏好底质,但对诱发其自然繁殖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今后开展长江鲟亲本野外放归后的栖息地选择和偏好评估。  相似文献   
94.
根据中华鲟苗种的特殊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设计出一套中华鲟苗种大规模批量培育的养殖系统。系统包括养殖容器、供水及水处理、水温调节、增氧、饵料供应等配套设施。通过多池型、多处理措施的综合协调处理方案,实现中华鲟苗种培育对养殖容器物理和水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生产效果,使中华鲟批量苗种培育成活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95.
核桃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木本油料树,在我省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但因长期以来实行实生繁殖,所以其后代分离明显、变异复杂、产量较低、结果较晚。各地生产实践证明,要使核桃提早结果、高产、稳产、优质,必须改变过去的实生繁殖为嫁接繁殖,走核桃嫁接化的道路。但是核桃含有较多的单宁,嫁接时遇空气易与铁反应,生成单宁酸铁,影响成活率的提高,因而嫁接技术难度较大,成活率较低。因此,核桃嫁接成为目前核桃生产上急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96.
邸军  张书环  黄君  杜浩  周勇  危起伟 《水产学报》2018,42(1):120-130
为了确定中华鲟养殖基地一尾死亡子二代中华鲟的病原,利用传统病原菌分离方法,从濒死的中华鲟肝脏、脾脏和腹水中均分离到一株优势菌EM,采用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构建系统发育树并结合Biolog微生物自动分析系统进行鉴定,确定菌株EM为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进一步对健康子二代达氏鲟进行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其致病性;同时通过观察患病子二代中华鲟组织切片分析其病理特征;并对菌株EM进行药敏特性研究以期指导临床用药。结果显示,被感染子二代中华鲟肝脏、脾脏及肾脏组织中铁血黄素沉积、实质性细胞空泡变性,溶血严重。菌株EM人工感染健康子二代达氏鲟,发现其对达氏鲟具有致病性,且从人工感染患病的达氏鲟肝脏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中华鲟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对米诺环素、克林霉素、克拉霉素和麦迪霉素4种药物敏感,对四环素、头孢噻肟和头孢西叮3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其余28种药物不敏感,呈多重耐药性。本研究首次发现脑膜败血伊丽莎白菌可感染中华鲟,并对达氏鲟也具有致病性,并初步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病理特征和药物敏感性,以期为该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资源的不断消耗,如今社会环境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其中水资源的消耗极为突出,而且影响到了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落实。日常生活以及社会的发展均离不开水资源的辅助,因此及时对水资源进行科学化的检测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如今水资源保护工作正在积极开展,但是效果还不够理想。本文现就环境保护中水质监测的基本内容进行概述,其次就监测的积极意义进行全面的探究,最终对水质监测过程中应注意到的事项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98.
本研究以Iwao直线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结合3种常用聚集度指标,对香蕉园斜纹夜蛾低龄(1~2龄)、中龄(3~4龄)和高龄(5~6龄)3个龄期幼虫进行空间分布分析。结果表明:香蕉园斜纹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型与幼虫龄期密切相关,且随着虫龄的增长,其聚集强度逐渐减弱;1~4龄幼虫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个体间相互吸引,其聚集强度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5~6龄幼虫空间分布型由聚集分布逐渐趋向于均匀分布,且个体间存在相互排斥。在此基础上,以中龄幼虫为依据,建立了香蕉园斜纹夜蛾幼虫的最适理论抽样公式n=(t2/D2)(1.978/m+3.5119)和最佳序贯抽样公式$T(n) = n{m_0} \pm 1.96\sqrt {n(1.978{m_0} + 3.5119m_0^2}$。  相似文献   
99.
子二代中华鲟分枝杆菌感染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分枝杆菌病是由分枝杆菌属的非结核分枝杆菌造成的长期性感染疾病。本研究发现,养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子二代可感染该病,典型病理特征是腹水、腹膜肉芽肿、肾脏水肿、肝脏呈灰白色等。采集腹水,通过细菌分离培养获得一株缓慢生长型的抗酸杆菌,进一步通过16S r DNA和IS2404重复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发现该菌与Mycobacterium liflandii相似性最高。将10尾健康子二代中华鲟3次体检的血液参数与4尾分枝杆菌感染子二代中华鲟12次检查的血液参数进行比较,发现在26项生理生化指标中,有9项指标差异显著(P0.05),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钠、氯、钙、总蛋白、球蛋白、外周血白细胞总数(TWBC)和谷丙转氨酶(ALT),其中TWBC、中性粒细胞和ALT这3项指标显著升高,其他指标显著下降,说明分枝杆菌感染对鱼体肝脏和肾脏的损伤较大。采用盐酸卡纳霉素、红霉素和利福平三种抗生素联合用药进行治疗,给药时间75 d,治疗后腹水明显减少,RBC、血红蛋白、PCV、MCV和球蛋白这5项血液理化指标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说明药物治疗初期具有一定的效果,但随着病程的加剧,该尾鱼最终未能治愈。以上结果表明,分枝杆菌在中华鲟广泛流行,对中华鲟的危害较大,目前尚未见有效的疫苗和药物,因此对该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治疗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00.
采用三种基于河床地形的河流深潭浅滩识别方法(深泓线线性回归法、横截面对称指数法和局部高程差异法)对长江上游干流30 km长河段的深潭和浅滩进行了定量分析识别,并采用5~7倍河宽间距法对这三种方法的适用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识别出的深潭和浅滩总体上较为吻合,少数几个识别结果不一致的位置,可以结合对河床形态的综合分析加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