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2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21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6篇 |
农学 | 20篇 |
基础科学 | 64篇 |
21篇 | |
综合类 | 155篇 |
农作物 | 12篇 |
水产渔业 | 3篇 |
畜牧兽医 | 145篇 |
园艺 | 19篇 |
植物保护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9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23篇 |
2020年 | 28篇 |
2019年 | 30篇 |
2018年 | 26篇 |
2017年 | 10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19篇 |
2012年 | 28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25篇 |
2009年 | 20篇 |
2008年 | 24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91.
基于ISI-MIP推荐的5个气候模式在4个RCP情景下的模拟结果,筛选21世纪末全球升温最接近1.5℃和2.0℃的气候数据,运用作物模型DSSAT,模拟升温1.5℃和2.0℃背景下中国玉米产量相对于基准时段1985-2006年的变化,揭示了1.5℃与2.0℃升温背景下中国玉米产量变化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升温2.0℃背景下玉米减产风险明显高于升温1.5℃,未来升温2.0℃背景下中国玉米减产面积比升温1.5℃背景下多6.2%,升温1.5℃和2.0℃背景下中国玉米平均减产幅度分别为3.7%和11.5%;从空间分布来看,升温1.5℃与2.0℃背景下未来中国玉米产量变化在区域分布上大致相似,但未来玉米增产和减产的面积和幅度不尽相同,在北方与西南玉米种植区都有一定的增产区域,其它区域大多以减产为主,其中西北部玉米种植区减幅最大;1.5℃升温背景下北方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对玉米生长有利,2.0℃升温背景下北方地区玉米减产也不明显,说明从近期到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以内,北方地区玉米仍具有一定增产潜力。 相似文献
392.
为了解雏鹰黑猪与确山黑猪两品种间血液生理指标差异,并探索其与生产性能的相关性,为寻找显著关联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的关键血液指标,研发新型育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选择雏鹰黑猪15头(101.60±6.96) kg和确山黑猪9头(105.50±6.54) kg进行了血液生理指标、胴体性状和肌肉品质测定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与确山黑猪相比,雏鹰黑猪瘦肉率显著高于确山黑猪(P0.05),脂肪率、背膘厚、肉色、大理石纹和肌内脂肪显著低于确山黑猪(P0.05);血液指标方面,雏鹰黑猪的RDW和MCHC极显著高于确山黑猪(P0.01),HGB、PDW显著低于确山黑猪(P0.05),性别对血液生理指标无显著影响(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雏鹰黑猪和确山黑猪HGB指标与瘦肉率及肉色呈显著正相关(P0.05),HCT指标与脂肪率、大理石纹评分、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PLT指标与眼肌面积呈显著正相关(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HGB与瘦肉率、肉色,HCT与脂肪率、大理石纹评分、肌内脂肪含量,PLT与眼肌面积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93.
为提高猪精液常温保存的效果,研究不同温度和稀释液pH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当精子活力分别为50%和30%时,配方Ⅰ与Ⅱ稀释液保存的精液,在温度为15~20 ℃条件下的精子存活时间均显著高于21~25 ℃(P<0.05);在pH为6.5~6.9条件下的精子存活时间均显著高于6.0~6.4(P<0.05);(2)精子顶体染色结果表明,适宜温度与pH条件下,精液保存48 h后,顶体完整率达到96%以上。研究结果表明,猪精液常温保存适宜温度为15~20 ℃,适宜PH为6.5~6.9。 相似文献
394.
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的一支专门力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线的教师,对改进和加强院校思政工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分析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395.
396.
稗草是水稻田的恶性杂草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为明确CO2浓度升高条件下稗草和水稻的光合生理响应及其竞争关系变化,以吉粳88为研究对象,利用开放式CO2浓度富集系统(FACE系统)开展模拟试验。试验设置2个CO2浓度,分别为自然大气CO2浓度(400µmol·mol−1)和高CO2浓度(550µmol·mol−1),高CO2浓度环境应用FACE系统进行调控;每种CO2浓度处理中设2种种植方式,分别为清种水稻和水稻与稗草混种,稗草与水稻种植密度比为1:5,在水稻各生育期测定相应的光合生理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使水稻每穴穗数显著增加,结实率也有所提高,最终使水稻产量显著提高;稗草与水稻混种使水稻结实率显著降低,水稻千粒重显著增加,最终使水稻产量显著降低;CO2浓度升高和稗草互作使水稻千粒重显著提高,但对产量影响并不显著。CO2浓度升高使水稻干物质量显著提高,稗草使水稻干物质量显著降低;而CO2浓度升高和稗草互作对水稻干物质影响不显著。CO2浓度升高使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及SPAD值显著升高,使水稻剑叶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显著降低,稗草显著降低了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及SPAD值;CO2浓度和稗草互作使水稻剑叶净光合速率先降低后升高。水稻抽穗后CO2浓度升高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大于稗草对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97.
炭化温度对沙蒿生物炭形貌特征和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蒿是半灌木典型沙生植物,作为制炭物料具有其特殊性,而炭化温度决定生物炭形貌特征和化学性质。通过无氧炭化法制备了不同温度(300~900℃)的沙蒿生物炭,研究了炭化温度对沙蒿生物炭形貌特征、表面官能团种类、产率变化和有机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炭孔径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而增大,700℃以后生物炭结构有一定程度的破坏;生物质炭化后C–O–C、–COOH、–CH3、–CH2、–OH和C=O逐渐消失;生物炭产率随着炭化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尤其是从300℃升高至400℃产率降低最为明显,这与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的分解有直接关系;生物炭中有机组分的C元素含量增加,由701.7 g/kg增加到899.3 g/kg,增加了197.6 g/kg;而H、O和N元素含量则逐渐降低,分别降低了21.4、171.8和6.6 g/kg;生物炭中有机组分的原子比H/C、O/C和(N+O)/C都逐渐减小。总之,生物质升温炭化过程中,炭化温度与生物炭孔径及有机组分的C元素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生物炭产率、生物炭中有机组分的H、O和N元素含量呈负相关关系,低温和中温炭化时生物炭保留原有的骨架结构,而高温时对其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沙蒿生物质含有丰富的官能团,升温裂解过程中多数官能团消失,无机组分Si–O–Si得以保留,此外,生物质升温裂解是一个芳香性逐渐增强,亲水性和极性逐渐减弱的过程。 相似文献
398.
CO_2浓度与温度增高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物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大气中CO2浓度增高必然影响作物的生理代谢,并因此可能影响作物品质;CO2浓度增高也会引起大气温度同步增高。本试验旨在明确不同CO2浓度和温度水平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程度。结果显示,随CO2浓度和温度增高,稻米的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各指标均有下降趋势;蒸煮品质指标先上升,在CO2浓度为500mg·kg-1时达到最大值,然后下降;营养品质指标变化比较复杂,糖含量上升,脂肪含量下降,蛋白质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CO2浓度为500mg·kg-1时达到最大值。总体上,CO2浓度和温度增高对稻米品质的负面影响更大,特别表现在加工品质和外观品质方面。但在450~650mg·kg-1的处理区间,影响结果并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表明CO2浓度和温度增高改变了水稻C、N代谢过程和籽粒的物理成分与化学组分;依据CO2与温度对稻米品质影响机理,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可以提高和改进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399.
400.
【目的】从分子水平揭示珠江水系都柳江小口白甲鱼种群遗传结构和多样性的特点,探讨其致危原因及机制,为开展小口白甲鱼种群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贵州境内都柳江三都、兴华和榕江3个采样点共采集30尾小口白甲鱼,筛选8个引物组合对都柳江小口白甲鱼种群全基因组DNA进行AFLP分析,采用PopGene32进行位点总数和多态位点数统计,并计算Shannon’ s信息指数(I)、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多态信息含量(PIC)、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及个体遗传距离(DA)等遗传参数。【结果】采用8个引物组合从都柳江小口白甲鱼种群中共扩增出699条扩增片段,片段长度为69~500 bp,平均每个引物组合扩增获得87.38个位点。在699个扩增位点中,有663个位点为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数占总位点数的94.85%。699个扩增位点在30尾都柳江小口白甲鱼个体中的出现频率可划分为10个区间,其中,频率区间30%~89%的扩增位点数差异不明显,而频率区间0~9%和90%~99%的扩增位点数出现峰值。都柳江小口白甲鱼种群的I、H、PIC、Na、Ne平均值分别为0.3490、0.2206、0.6404、1.9464和1.3574,个体间的DA为0.2305~0.4440,平均为0.3304;基于DA构建的都柳江小口白甲鱼种群UPGMA系统进化树显示,30尾都柳江小口白甲鱼聚成两大分支,即个体18单独聚为一个分支,而其余29尾都柳江小口白甲鱼个体聚为另一分支。【结论】都柳江小口白甲鱼种群遗传多样性丰富,但存在有效种群规模变小及有效等位基因丢失的现象,推测其为生态濒危物种,应采取相关措施对都柳江小口白甲鱼种群进行科学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