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黄淮南片新育成小麦品种(系)主要性状的综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17-2018和2018-2019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区试冬水组的39份冬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多样性指数、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对参试小麦的10个主要性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0个主要性状的多样性指数(H′)为1.56~2.01,平均为1.88,其中面粉吸水率H′最大,面团稳定时间H′最小。面团稳定时间的变异系数最大(71.93%)。主成分分析将10个性状归为4个主成分,可解释73.76%的性状信息。在欧式距离6.5处可将39份小麦品种(系)分为5大类群,每个类群各有侧重,优质小麦呈现聚类特征;小麦的性状综合评价值(D)越高,其综合性状越优秀,总体呈现出强筋小麦>中强筋小麦>中筋小麦的特点。黄淮区试小麦品种(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综合性状较好的新麦45、山农116和轮选2000等品种(系)可作为小麦育种的首选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32.
稻田双孢菇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南充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220万亩左右,产量110万t以上,其中两季田面积达120万亩以上.为高效利用冬闲稻田,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市、县农技部门通过联合攻关,探索出了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稻—菇连作高产高效种植模式.近年来,粮食过千斤、收入上万元的"千万田"种植模式,每年推广面积均在5万亩以上,3万余户种植户年均增收6 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33.
10%金秋是新一代的水稻广谱除草剂 ,可防除多种1年生及多年生杂草 ,为扩大其使用范围 ,在顺庆区进行了金秋防除麦地阔叶杂草田间试验示范 ,探索其对麦地牛繁缕等阔叶杂草的防除效果、经济有效剂量及对小麦、玉米的安全性 ,其结果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作物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34.
南充是四川第一大小麦主产区,常年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15.3万hm^2和7.59亿kg,均居全省第一。南充也是中国黄淮海麦区春季发病的主要菌源地,1999年以来,小麦条锈病已连续9年在该市偏重发生,发生面积4.8万~11.6万hm^2,损失产量0.04亿-0.18亿kg,成为影响该市小麦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农业部也于2003年将该市纳入“全国小麦条锈病菌源地综合防治监控站”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35.
仪陇县小麦条锈病流行规律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9-2008年仪陇县小麦条锈病大田普查和系统调查分析发现,仪陇县小麦条锈病呈现病害初见早、流行峰次多、阶段涮行明显等特点,而丰富的高致病菌源、小麦品种整体抗病性的迅速退化和适宜的气候条件是造成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因此适时科学防爿是有效控制病害流行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6.
为加快‘周麦’品种赤霉病抗性改良,利用当地主栽‘周麦’品种(系)‘周麦22号’、‘周麦32号’、‘周11550’为母本,‘宁麦9号’、‘生选6号’、‘扬麦21号’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抗赤霉病材料为父本配制一系列杂交组合,经过选择获得621份F3~F6后代材料。在田间选用来源于江苏和河南两地不同的赤霉病菌株,通过单花滴注法接种小穗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同时利用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1紧密连锁的诊断性标记His-InDel对后代材料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江苏的赤霉病菌株接种后代材料田间鉴定为高抗和中抗的占总数的23.9%,而河南的赤霉病菌株感染后代材料田间鉴定为高抗和中抗占比为35.1%,说明后代材料的赤霉病抗性比感病亲本有明显的改良,而且材料对江苏的赤霉菌菌株的抗性比河南的赤霉菌菌株的抗性低。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携带Fhb1和不携带Fhb1的材料之间赤霉病抗性差异极显著。这表明利用Fhb1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可用于改良‘周麦’品种的赤霉病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