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053篇 |
免费 | 123篇 |
国内免费 | 27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66篇 |
农学 | 362篇 |
基础科学 | 323篇 |
279篇 | |
综合类 | 2317篇 |
农作物 | 211篇 |
水产渔业 | 240篇 |
畜牧兽医 | 1539篇 |
园艺 | 435篇 |
植物保护 | 18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1篇 |
2023年 | 146篇 |
2022年 | 146篇 |
2021年 | 203篇 |
2020年 | 169篇 |
2019年 | 224篇 |
2018年 | 197篇 |
2017年 | 88篇 |
2016年 | 134篇 |
2015年 | 154篇 |
2014年 | 331篇 |
2013年 | 233篇 |
2012年 | 278篇 |
2011年 | 280篇 |
2010年 | 324篇 |
2009年 | 303篇 |
2008年 | 219篇 |
2007年 | 246篇 |
2006年 | 208篇 |
2005年 | 201篇 |
2004年 | 167篇 |
2003年 | 180篇 |
2002年 | 144篇 |
2001年 | 146篇 |
2000年 | 163篇 |
1999年 | 148篇 |
1998年 | 139篇 |
1997年 | 145篇 |
1996年 | 148篇 |
1995年 | 145篇 |
1994年 | 122篇 |
1993年 | 108篇 |
1992年 | 96篇 |
1991年 | 84篇 |
1990年 | 75篇 |
1989年 | 70篇 |
1988年 | 33篇 |
1987年 | 22篇 |
1986年 | 30篇 |
1985年 | 29篇 |
1984年 | 32篇 |
1983年 | 25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22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11篇 |
1964年 | 4篇 |
1961年 | 4篇 |
1957年 | 3篇 |
195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4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稻粒黑粉病是由担子菌亚门齿黑粉菌属的稻粒黑粉菌引起的。试验设置不同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pH值等培养参数,观察这些不同的参数对稻粒黑粉菌冬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孢子在充分吸水、温度24~28℃、光照与黑暗间隔培养12 h、pH值为7左右的条件下,最适宜冬孢子萌发。试验还观察并描述了稻粒黑粉菌冬孢子的形态特征和萌发过程。此外,为了建立稻粒黑粉病人工接种体系及研究稻粒黑粉菌与水稻之间的互作,需要筛选到能够产生稻粒黑粉病的接种体——次生小孢子的培养基。试验还研究了麸皮培养基等7种液体培养基的产孢效果,结果发现麸皮培养基最适合稻粒黑粉菌产生次生小孢子。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索亚低温及不同硝铵配比对番茄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为通过合理施肥调控番茄抵御亚低温危害提供参考。【方法】以番茄为材料,采用温室水培的方法,对比研究了常温(15~25℃)和亚低温(8~15℃)下营养液中NO-3-N/NH+4-N比例分别为100/0,75/25,50/50,25/75和0/100时对温室番茄幼苗抗寒性的影响。【结果】与常温条件相比,亚低温使番茄幼苗叶片O-·2产生速率、丙二醛(MDA)含量、脯氨酸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使番茄植株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降低。不论在亚低温还是在常温下,NO-3-N/NH+4-N比例为75/25时植株的抗寒性最强,此后随NH+4-N比例的增大抗寒性减弱。【结论】亚低温条件下,NO-3-N/NH+4-N比例为75/25时最有利于提高番茄植株的抗寒性。 相似文献
993.
[目的]为小麦的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新乡市2005~2012年多点磷钾肥效试验研究,初步探讨小麦的磷钾养分丰缺指标、推荐施用量。[结果]以小麦相对产量50%、75%和95%为标准,获得磷钾养分丰缺指标,建立小麦磷钾养分丰缺指标数学模型为y=17.513ln(x)+31.519(R=0.801 8)和y=13.896ln(x)+27.246(R=0.805 0),提出合理的施肥量。[结论]当土壤有效磷含量处于极低、低、中、高和极高等级时,相应的磷肥(P2O5)的推荐用量分别为105~165、75~135、45~105、30~75和15~45 kg/hm2;当土壤速效钾含量处于极低、低、中、高和极高等级时,相应的钾肥(K2O)的推荐用量分别为120~180、90~150、60~120、30~60和15~30 kg/hm2。 相似文献
994.
中国地方绵羊品种的地域分布及肉用相关性状的多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种类丰富,畜禽品种数量约占全球已知种类的1/6,是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是在农业部的领导和组织下,经过8年的调查和编写而成,较好的总结了中国畜禽地方品种、培育品种和引入品种地域分布和性能特点。文章对《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羊志》中地方绵羊品种的重要生产性能相关性状作进一步分析,期望从中筛选出适合于肉用品种培育的素材。【方法】整理汇总《羊志》中地方绵羊品种的主要产地,以及体尺、胴体及繁殖方面共13个肉用相关性状信息。依据《羊志》将地方品种分为蒙古系、哈萨克系和藏系并对3大谱系进行多重比较,利用R语言中主成分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信息较全的地方绵羊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从地理分布图可以看出中国绵羊地方品种分布广泛,以新疆、云南、内蒙古和山东4个省(自治区)品种数量最多,分别为13、7、5和5个。从地形分布来看中国地方绵羊品种主要集中在北部、西北部以及西南部高原地区。从绵羊谱系分布来看,哈萨克系品种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藏系品种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蒙古系则是品种种类最多分布最广的一支,在中国北部、中原地区及东部均有饲养;3大谱系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蒙古系生产性能最好,藏系最差,哈萨克系居中;主成分分析表明通过结合前两个主成分1和2能将3大谱系区分开,可以推断出《羊志》中未明确谱系的地方品种,如大尾寒羊和广灵大尾羊为蒙古系,岷县黑裘皮羊为藏系;随后系统聚类分析又将地方绵羊品种划分3个类别并对肉用相关性状进行多重比较,根据每个类别的肉用相关性状特点分别命名为低产低繁组、高产低繁组和高产高繁组。其中高产高繁组包括7个地方品种,分别为小尾寒羊、多浪羊、大尾寒羊、洼地绵羊、太行裘皮羊、豫西脂尾羊和湖羊。【结论】挑选的绵羊相关表型信息可以用来辨别并推断未知谱系绵羊品种的谱系,未来可应用于新发现绵羊品种资源的分类。在42个地方绵羊品种中发现7个品种的生产性能接近于专门化肉用绵羊品种标准,是肉用绵羊培育或配套系杂交利用的理想材料。研究不仅是对中国地方绵羊遗传资源的再认识,也为研究《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的其他畜禽品种资源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目的]为研究饥饿胁迫下鱼类的生理生化变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瑞氏染色法研究饥饿胁迫下大鳞副泥鳅外周红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大鳞副泥鳅的成熟红细胞逐渐发生变化,先出现核膜溶解,然后出现细胞形变,接着出现核质扩散和细胞膜溶解,最后整个成熟红细胞膜完全溶解,核染色反应由紫黑色变为紫红色最后变为粉红色。大鳞副泥鳅的幼稚红细胞则明显增多。[结论]在饥饿胁迫下大鳞副泥鳅外周红细胞出现核异常,主要表现为核膜溶解和核质扩散,因此红细胞核异常可以作为饥饿胁迫的指标。 相似文献
996.
施硒对红芸豆产量及硒运转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红芸豆各器官硒运转规律以及施硒对红芸豆POD(过氧化物酶)活性、MDA(丙二醛)含量及GSH(还原性谷胱甘肽)含量及产量的影响,为生产富硒红芸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英国红芸豆"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主区设5个浸种供硒水平,分别为SS_0(0 mg·L~(-1))、SS_(7.5)(7.5 mg·L~(-1))、SS_(15)(15 mg·L~(-1))、SS_(22.5)(22.5 mg·L~(-1))、SS_(30)(30 mg·L~(-1)),副区设4个叶面喷施供硒水平,分别为FS_0(0 g·hm~(-2))、FS_(15)(15 g·hm~(-2))、FS_(30)(30 g·hm~(-2))、FS_(45)(45 g·hm~(-2)),清水作对照,共20个处理组合。[结果]与不施硒相比,施硒能有效提高红芸豆POD活性、GSH含量以及降低MDA含量。红芸豆各器官硒含量大小为籽粒叶片豆荚茎秆,且相比对照分别提高了2.5~13.2、4.7~23.0、0.1~31.6、0.26~15.9倍,最高产量相比对照提高了0.9倍。[结论]综合考虑建议以硒浸种15~22.5 mg·L~(-1),喷施硒30~45 g·hm~(-2)范围为宜。 相似文献
997.
998.
随着时代科技的发展,阅读领域也进入了发展转型阶段。图书馆在发展中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可以应用社会合作模式实现资源之间的共享。图书馆发展中新媒体成为主要工具、阅读推广范围的扩大、阅读推广方式丰富等表明阅读转型期阅读推广的特点。图书馆在阅读推广中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即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完善的组织保障机制、保障阅读推广有序开展。图书馆阅读推广中的社会合作对象不仅可以是用户,也可是其他图书馆、社会服务机构等,以此更好地进行阅读推广工作。通过创新服务模式,拓展推广渠道,提供学习机会,发挥引导作用以此更好构建社会合作模式,促进全民阅读的推广。 相似文献
999.
1000.
我国五大稻区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系统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水稻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是全国“六五”期间攻关项目。在1980年国家提出“病虫综合防治”设想和各参加单位原有工作基础上,经过充分酝酿和准备,通过三年来(1983—1985)的协作攻关,成效比较显著。开发出十项关键性综防技术,基本上形成了我国五大稻区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技术体系,提出了各稻区区域性综防要点,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影响,改变了“单一病虫”的防治局面,使水稻病虫防治跨入一个新的阶段——即有计划地开展综合防治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