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菌渣二次栽培草菇过程中基质内碳氮元素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料栽培杏鲍菇后的菌渣再用于栽培草菇,是目前食用菌栽培基质循环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本试验对杏鲍菇栽培前后以及草菇栽培前后的培养料进行取样分析,检测培养料中总碳、总氮、木质素和总糖含量变化。检测结果发现,杏鲍菇栽培过程,培养料含氮量从1.74%提高到1.89%,含碳量从35.83%下降到31.50%,碳氮比显著下降,木质素相对含量从26.61%降低到20.63%;杏鲍菇菌渣堆制过程中,含氮量进一步提高,达到2.21%,含碳量35.29%,碳氮比15.97%,木质素相对含量提升到33.92%;经过栽培草菇,培养料含氮量降低到1.94%,含碳量下降到29.52%,碳氮比15.24%,木质素相对含量下降到24.61%。分析表明,杏鲍菇和草菇均能高效降解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并能有效地提高培养料含氮量,栽培过程中对木质素的分解能力高于对纤维素、半纤维素的分解。 相似文献
12.
平利地处陕南,是户用沼气建设大县,户用沼气的发展也带来了猪—沼—菜一体化生产模式的快速发展。但由于陕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灾后沼气池安全隐患多,对这一生产模式带来了影响。本文就户用沼气池灾后进行故障检修和安全处理技术进行了阐述,对于稳定发展猪—沼—菜一体化生产模式乃至维护人们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农村沼气建设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陕南及同类区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荧光假单胞菌MS82中GGDEF结构域基因对c-di-GMP调控细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运动能力的影响,通过抑菌圈法、小试管法、96微孔板法以及运动性平板分别检测GGDEF缺失突变体MT5092、MT0189、MT19和MS82野生型菌株之间的相关生命活动能力的差异。结果显示,GGDEF缺失突变型菌株MT5092、MT0189、MT19的抑菌活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运动能力(游泳运动、集群运动及抽搐运动)皆低于突变前的MS82野生型菌株,且突变株与野生株的抑菌活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6 h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存在极显著差异;运动行为存在不一致的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最终得出结论:缺失GGDEF结构域基因会降低胞内c-di-GMP浓度水平,进而影响MS82菌株的生物膜及运动行为。 相似文献
14.
灭蝇胺、除虫脲拌料处理防治古田山多菌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拌料处理的方法探讨不同浓度的灭蝇胺和除虫脲在常压和高压灭菌后对秀珍菇(Pleurotus geesteranus)古田山多菌蚊(Docosia gutiuushana)的防治效果.出菇实验结果表明:试验范围内,灭蝇胺最低浓度62.5 mg/L在常压灭菌、高压灭菌后防治效果分别为75%、50%;除虫脲最低浓度15 mg/L在常压灭菌、高压灭菌后防治效果分别为74%、80%;除虫脲的防治效果好于灭蝇胺,两者残留量均符合美国、日本最低残留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黑木耳栽培菌株的ISSR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锚定ISSR技术对21个栽培黑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 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从20个引物中选出10个ISSR引物, 扩增得到185个扩增位点, 大小分布在200~3 000 bp之间, 其中多态性位点181个, 多态性位点占97.84% , 表明ISSR标记的多态性非常高。平均每个位点的观察等位基因数(Na) 为1.9784, 每个位点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 为1.2396; 菌株间平均Nei基因多样性( h ) 为0.2732, Shannon信息指数( I) 为0.4278。Nei (1972) 遗传距离矩阵分析表明21个黑木耳菌株间遗传距离在0.36到0.55之间, 基因流(Nm ) 达到2.7528, 表明我国栽培黑木耳的遗传背景十分丰富, 遗传多样性很高, 同时表明我国各地域间栽培黑木耳菌株存在着很大的菌种交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