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10篇
  5篇
综合类   57篇
农作物   9篇
畜牧兽医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优质绿豆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选地与选茬口 种植绿豆以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和钙质、排水良好、保水力强的中性土壤最为适宜。适宜种植绿豆的前茬作物为禾谷类作物。如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等。  相似文献   
72.
大豆抗旱育种中选择指标和标记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并分析了大豆抗旱育种从形态学、生理学到分子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选择指标和标记应用状况。表明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形态学标记的基础上,产生了一批有效的生理生化标记.并且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探索与大豆抗旱紧密相关的分子标记工作正在进行中.已在实际育种工作中得到一定的应用。  相似文献   
73.
不同大豆品系农艺与品质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晋大62×诱处4号杂交组合的亲本及其40个较稳定的后代品系为材料,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大豆农艺性状与籽粒中蛋白、脂肪含量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叶面积对蛋白、脂肪的积累具有截然相反的作用,出苗至始花日数和始花至成熟日数分别为控制蛋白、脂肪积累的重要因子;延长生育期可以同时增加大豆籽粒中蛋白和脂肪的积累,人为调整生育前期和生育后期的相对长短及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可以改变大豆品种蛋白、脂肪含量的比例。研究可为今后大豆品质育种中性状的选择和品种的改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4.
大豆抗旱性鉴定指标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选用10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大豆品种,采用盆栽播种,分别在正常供水与水分胁迫条件下,测定并分析了花荚期与品种抗旱性有关的多项生理生化指标,并结合大田试验对材料进行抗旱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株高、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分枝数、株重、地上干物重和根干重等生态形态指标及相对电导率、RWC、光合速率、各种保护酶的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都可作为抗旱性综合评定的指标性状.生理生化和形态多个指标相结合进行品种的评价和选择是较好的抗旱育种方法.  相似文献   
75.
山西省高粱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高粱,俗名茭子,是山西主要的杂粮作物。由于其抗旱、耐瘠、耐盐碱性强,故当地农民有"铁杆庄稼""碱地之花"之称。山西是我国高粱栽培较早的地区之一。据《中国古代常识》记载,万荣县荆村曾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高粱遗迹。在公元三世纪《广雅》中记有"乌禾,塞北最多,农家种之,以备它谷不熟为粮耳"。高粱有独特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具有抗旱、抗涝、耐盐碱、耐瘠薄、耐高温、耐冷凉等多重抗性;高粱产品用途广  相似文献   
76.
导入APX基因提高了普那菊苣植株的抗逆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把CaMV35S启动子驱动的来自棉花(Gossypium spp.)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基因导入普那菊苣(Cichorium intybus L.cv.Puna)。结果表明:经过卡那霉素(Km)筛选和对抗性植株的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APX基因成功地整合到普那菊苣基因组中。转APX基因普那菊苣植株对NaCl和甘露醇胁迫表现出一定的抗性,在NaCl浓度为500mmol·L-1、甘露醇浓度为30g·L-1的条件下,转APX基因不定芽能够正常生根和生长,转基因植物叶片外植体能够形成愈伤组织和再生植株,而野生型植株不定芽不能正常生根、已生根幼苗不能正常成长,野生型植株叶片不能形成愈伤组织。  相似文献   
77.
转G10aroA棉花株系的获得及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培育具有抗草甘膦除草剂的棉花材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棉花中转入编码EPSPS酶的抗草甘膦除草剂基因G10aroA,通过体细胞愈伤诱导组织培养技术获得能够稳定遗传的转基因棉花株系材料。【方法】首先,利用不同草甘膦抗性筛选条件比较分析不同棉花受体材料的愈伤诱导效率;其次,以R15材料作为受体,利用含有G10aroA的农杆菌侵染下胚轴切段,在进行体细胞愈伤诱导的组织培养过程中通过草甘膦抗性筛选获得棉花再生植株,对获得的棉花再生植株进行纯合繁育。在此基础上,利用PCR扩增检测证实外源G10aroA在转基因植株中能够稳定遗传;利用RT-PCR分析其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不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进行研究、并进一步利用Western-blot对转基因植株中外源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结果】在优化的草甘膦筛选条件下,以草甘膦浓度为2.5 mmol•L-1的抗性条件进行棉花愈伤诱导筛选并获得棉花再生植株;利用特异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检测的全部再生植株中,扩增得到1.8 kb预期大小目标条带的阳性株系32株,其中,收获的27个株系的外源目标基因能够在T0、T1转基因植株中稳定遗传;对G10aroA在转基因株系L12、L14的不同组织中的转录表达进行定量RT-PCR分析表明,外源G10aroA在转基因棉花植株的不同组织中表达具有差异,相对表达量高低依次为茎、苞叶、叶和花;另外,蛋白检测结果进一步表明,该外源基因能够在转基因株系L7、L12和L14中植株中正常表达为预期46 kD的EPSPS蛋白。【结论】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外源抗草甘膦基因G10aroA,在草甘膦抗性条件下进行棉花体细胞诱导的组织培养,成功获得转外源G10aroA的棉花再生株系,并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证实外源G10aroA能够在T0、T1转基因株系中稳定遗传、转录以及表达。  相似文献   
78.
以晋大52、晋大57及其杂交后代群体共101份材料为研究对象,对产量与其相关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旨在全面了解相关农艺性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效分枝、瘪荚数、分枝荚数、1粒荚数、2粒荚数、3粒荚数、4粒荚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较小;株质量与分枝荚数、2粒荚数、3粒荚数、总荚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系数均较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总荚数、株质量、2粒荚数、3粒荚数、分枝荚数和主茎荚数对于产量的贡献率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大豆育种材料的最优杂交组配和高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9.
山西晋北三种类型大豆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贵全  杜维俊 《大豆科学》1999,18(4):294-299
本文对山西省北部三种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小黑豆、大黑豆、黄豆)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三种大豆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2n=40,主要由中间和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组成。三种大豆只有一对粒位于最长染色体上的随体,而且随体染色体形态相近,三种大豆的核型公式分别为:小黑豆2n=2x=40=28m+12sm(2SAT);大黑豆2n=2x=40=6M+18m+12sm+4st(2SAT);黄豆2n=2x=40=2M  相似文献   
80.
同源四倍体玉米叶片细胞结构特征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人工诱变的同源四倍体玉米为研究对象,借助石蜡切片,叶整装的显微技术,观察并分析了玉米同源四倍体叶片细胞结构的变化,统计了单位面积内气孔的数目,大小,以及叶绿体含量的多少,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玉米叶片横切面的表皮细胞比二倍体玉米大,角质层厚,叶肉细胞大、叶绿体含量多。通过叶整装片的观察统计,同源四倍体玉米叶片单位面积内气孔数目减少约18~42.7个/mm~2,而体积变大,长约增大13.375~23.375μ,宽约增大7.875~28.875μ,染色很深,具有C_4植物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