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0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29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16篇
  13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04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比较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新型尿素在棉花上的肥效及其氮肥利用率的差异,以选择合适的尿素类型,提高氮肥利用率和效益。在2016-2017年连续2年的田间试验中,共设置了7个处理:不施氮肥(CK)、常规尿素(Urea)、聚能网尿素(P-Urea)、腐殖酸尿素(H-Urea)、含锌尿素(Zn-Urea)、控失尿素(LC-Urea)和常规尿素加锌(Urea+Zn)。各处理的氮磷钾用量相同,除了控失尿素全部基施外,其他类型尿素30%作基肥,70%后期随水滴施,磷钾肥全部基施。在棉花成熟期测定其生物量、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不同新型尿素处理后棉花产量和地上部干物质量显著增加,控失尿素增产效果最为明显;不同新型尿素显著增加棉花的氮素吸收量;与普通尿素相比,不同新型尿素氮肥利用率提高1.29~8. 29个百分点,控失尿素氮肥利用率最高。施用新型尿素增加棉花效益,其中控失尿素处理的效益最高。因此,新型尿素中的控失尿素是提高新疆滴灌棉田氮肥利用率和增加棉花效益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2.
为研究不同断奶日龄对仔猪肝脏热休克蛋白70(Hsp70)、热休克蛋白90(Hsp90)和热休克蛋白27(Hsp27)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相近的24头健康杜长大仔猪,按4种断奶日龄(14日龄、21日龄、28日龄和35日龄)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包含6个重复,仔猪42日龄时全部处死取样,用RT-PCR方法检测肝脏中上述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在4组断奶日龄仔猪肝脏中,14日龄断奶组Hsp70mRNA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28和35日龄断奶组(P0.05),显著低于21日龄断奶组(P0.05);14和21日龄断奶组Hsp90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28和35日龄断奶组(P0.05);14日龄断奶组的Hsp27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21、28和35日龄断奶组(P0.05)。结果提示,断奶日龄显著影响仔猪热休克蛋白基因的表达,且随断奶日龄的推迟,HSPs mRNA的相对表达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3.
为了研究对褐土土壤长期施用氮磷钾肥对土壤肥沃度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下面我们将以华北地区的土地作为实验基地,对其进行长期的定位实验,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对褐土土壤长期施用单一的氮肥或磷肥等,会导致地下水里的硝酸盐成分增加,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且土壤中严重缺失磷和钾,不利于农作物冬小麦的生长,并且最终的产量也不搞。因此,只有将氮磷钾三种化肥同时使用,才能够保证农作物的产量,维护环境,同时保证土壤的肥沃度。  相似文献   
84.
饲用小黑麦适宜刈割时期及刈割次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低平原区以中饲828和NTH1048饲用小黑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刈割时期及刈割次数对其生长发育,饲用品质及产草量的影响,测定分析了不同生育天数内株高、干物质积累量、鲜干比、茎叶比、茎数、粗蛋白含量及二茬草的产草量等性状指标。结果表明:饲用小黑麦的株高、干物质积累量、粗蛋白产量的变化趋势符合Logistic生长模型,鲜干比呈递增趋势,茎数、粗蛋白含量呈下降趋势,符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鲜草产量、茎叶比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符合二次曲线回归模型。综合分析得出,饲用小黑麦1次刈割应在抽穗初期至抽穗期进行,且1次刈割产草量最高为48 119kg/hm2,优于2次刈割产草量,如春季进行多次刈割时,每次刈割应在拔节期以前完成。  相似文献   
85.
应用半姊妹轮回选择和全姊妹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玉米沈综(旅)C_1群体进行改良,根据调查、考种结果对各群体产量及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案对群体的改良是有效的,半姊妹、全姊妹改良群体分别比沈综C_0群体产量提高28.7%和23.7%,达到极显著(0.01)和显著(0.05)差异水平,HC_2、FC_2两群体间产量差异没达到统计上的显著水平,半姊妹改良方案较全姊妹改良方案的实际遗传增益大,二者分别是11.72%和7.37%,其预期遗传增益分别为3.42%和4.27%。相关、通径分析表明,不同群体的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程度有差异,其贡献大小也不尽相同,两种轮回选择方法,尤其是半姊妹轮回选择导致群体的遗传变异更趋狭窄。  相似文献   
86.
柴油机供给系通过高压油泵将高压的柴油以雾状形式喷入气缸,与气缸内高温的空气接触后自燃产生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连杆组的运动,从而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成了柴油机的机械能,并且将动力对外输出。通过图1大家知道柴油在气缸内的燃烧有一个过程,为了  相似文献   
87.
本研究旨在检测京海黄鸡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Ⅰ)基因5'非翻译区TaiⅠ位点多态性及其与京海黄鸡母鸡生产性状的相关性,为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相应依据。以京海黄鸡为研究对象,采用PCR-RFLP技术对京海黄鸡IGF-Ⅰ基因TaiⅠ酶切位点进行多态性检测,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基因型与京海黄鸡生长及部分产蛋性状。结果显示:在5'UTR(EF488284)的67 bp位置发生A→G的突变,产生3种基因型,CC、CD和DD,京海黄鸡公母鸡等位基因C频率分别为0.647和0.493。经χ2检验,京海黄鸡母鸡在TaiⅠ位点上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χ2<χ2 0.05(1)),而公鸡不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χ2>χ2 0.05(1))。在京海黄鸡母鸡群体中CC型在8、16周龄以及300日龄体重中均高于CD型和DD型,且CC型12周龄体重显著大于DD型(P<0.05)。可见等位基因C为影响京海黄鸡母鸡体重的优势基因。  相似文献   
88.
竹书     
李源 《安徽林业》1998,(4):30-30
  相似文献   
89.
托依毗邻首府乌鲁木齐的地缘优势,以建成乌鲁木齐“生活基地”的发展思路,按照进一步调高农业效益,调大生产规模,调优产业产品,调富农民生活的方针,确立圈型经济农业发展模式。市郊作为第一圈,主要发展以蔬菜、牛羊育肥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平原区作为第二圈,主要发展优质水稻、食用菌为主的精品型农业;山区作为第三圈,发展以经济林、旅游农业为主的观光型农业。  相似文献   
90.
选取16个当地种植的马铃薯品种进行试验,采取单因素分析法和冗余分析法对榆林沙土区马铃薯田的土壤含水量、pH值、电导率、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和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以及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进行研究,分析其特征。结果表明:在0~60 cm土层中,榆林沙土区马铃薯根层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均呈现降低的趋势,土壤蔗糖酶活性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 0~20 cm土层过氧化氢酶活性比20~40、40~60 cm土层分别高0.03%、28.74%,0~20 cm土层脲酶活性比20~40、40~60 cm土层分别高14.10%、169.70%,20~4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比0~20、40~60 cm土层分别高21.74%、59.53%;在0~40 cm土层中,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细菌数量在3类微生物中占有绝对优势,占微生物总数的83.11%~97.28%,其次是放线菌,占微生物总数的2.49%~16.49%,真菌的数量最少,占微生物总数的0.13%~0.44%;不同品种马铃薯根层(0~60 cm)土壤含水量、pH值、电导率分别为2.94%~8.00%、8.30~8.79、101.92~210.87 μS·cm-1,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的含量为16.47~30.14 mg·kg-1、15.37~25.49 mg·kg-1、95.83~163.60 mg·kg-1、2.85~5.43 g·kg-1。相关性分析表明,马铃薯根层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与土壤碱解氮、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均与土壤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马铃薯块茎产量与土壤细菌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块茎可溶性总糖与土壤放线菌呈显著正相关(P<0.05)。冗余分析表明,碱解氮和有机质是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有机质和有效磷是土壤细菌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速效钾是土壤真菌、放线菌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