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球茎大麦在大麦远缘杂交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球茎大麦法诱导栽培大麦单倍体的技术要点和利用球茎大麦进行大麦抗病育种的前提条件以及不同类型的球茎大麦在抗病基因转移效率上的差异,找出了以PB8为最佳抗病基因供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22.
野燕麦的C带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C-分带技术鉴定六倍体燕麦的21对染色体并建立燕麦的C带核型模式,发现燕麦的21对染色体分成3组,每组7对,其中C组染色体分布有较多的异染色质区域,染色较深,很容易与A组和D组区分开。A组和D组染色体染色较浅,尽管每对染以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带,但要将14对浅染的染色体归入不同的部分同源染色体组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细胞学和分子学的探讨。  相似文献   
23.
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转移大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联会时期,偶尔也有在其他时期发生的。作者在麦类远缘杂种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在减数分裂Ⅰ的前期和小孢子时期均存在核穿壁的现象,并对各种状态下的穿壁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4.
以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基因组DNA作探针与小麦-簇毛麦杂种双二倍体及异附加系染色体进行原位杂交,旨在探索一种鉴定小麦中簇毛麦染色质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方法。首先试验了标记的簇毛麦DNA与小麦DNA之含量比对原位杂交效果的影响,发现探针混合液中不加未标记的小麦DNA时,获得的原位杂交结果较理想。在八倍体小麦-簇毛麦双二倍体(2n=56)中,14对簇毛麦染色体出现明显的棕褐色原位杂交信号,而小麦染色体不显标记,使这2个物种的染色体很易相互区分开来。进一步用生物素标记的簇毛麦DNA与小麦-簇毛麦6V染色体附加系体细胞杂交,也可检测出其中1对附加的6V染色体。由于该方法标记的簇毛麦DNA覆盖各簇毛麦染色体的整个染色体臂,由此,用其鉴定小片段小麦-簇毛麦染色体易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5.
麦类远缘杂种核穿壁现象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转移大多发生在减数分裂I的前期联会时期,偶尔也有在其他时期发生时,作者在麦类远缘杂种的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现,在减数分裂I的前期和小孢子时期均存在核穿壁的现象,并对各种状态下的穿壁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6.
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转移现象大多发生在减数分裂Ⅰ前期的凝线期→粗线期,偶尔也有在其他时期发生的。最近在研究八倍体节燕麦及其与中国春小麦杂交 F1 代材料的减数分裂染色体联会情况时,发现减数分裂前期Ⅰ及小孢子时期相邻细胞均出现染色质穿壁现象,并对核穿壁与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核穿壁既是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原因, 又是其结果, 两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相似文献   
27.
节节麦的核型和C-带带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C-分带技术对节节麦的核型和C-带带型进行的研究表明,节节麦的染色体组的C-带带型和小麦D组染色体的带型很相似,表明这两组染色体具有较强的同源性,小麦的D组染色体的供体很可能就是节节麦。  相似文献   
28.
用C-分带技术鉴定六倍体燕麦的21对染色体并建立燕麦的C带核型模式,发现燕麦的21对染色体分成3组,每组7对,其中C组染色体分布有较多的异染色质区域,染色较深,很容易与A组和D组区分开。A组和D组染色体染色较浅,尽管每对染色体都有自己的特征带,但要将14对浅染的染色体归入不同的部分同源染色体组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细胞学和分子学的资料  相似文献   
29.
李浩兵  黄志仁 《作物学报》1998,24(6):660-664
以三种栽培大麦品种为母本,三种球茎大麦为父本进行杂交,诱导栽培大麦单倍体,结果杂交成胚率平均为47.9%。幼胚离体培养成苗率平均为54.0%。这些胚培苗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分别含有7,14,21条,不同组合杂交含有的染色体数目不同,所有含有7条染色体的后代,其染色体C-带带型显示为父本栽培大麦的染色体,表明该后代为栽培大麦单倍体,用滴加0.04%秋水仙素的Knop溶液进行单倍体植株的染色体加倍,结  相似文献   
30.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球茎大麦法诱导栽培大麦单倍体的技术要点和利用球茎大麦进行大麦抗病育种的前提条件以及不同类型的球茎大麦在抗病基因转移效率上的差异 ,找出了以 PB8为最佳抗病基因供体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