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6篇
林业   1篇
农学   15篇
  1篇
综合类   95篇
农作物   32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5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豫花15号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河南花生的生产实际,对豫花15号播期、密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进行研究,以此提出了豫花15号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方案,通过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2.
棉花抗黄萎病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棉花品种类群的划分与系谱分析基本一致。抗黄萎病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在棉花抗病育种的标记辅助筛选中逐渐发挥作用,但还没有得到棉花抗黄萎病基因克隆。通过转几丁质酶基因、β-1,3葡聚糖酶基因以及转葡萄糖氧化酶基因等,得到了一些抗病品种。棉花分子辅助抗病育种成效较低的原因主要包括:黄萎病遗传规律的复杂性、标记和遗传图谱研究的滞后性、标记距离较远和QTL定位的不精确性以及基因上位性的存在和抗病QTL筛选与育种过程相分离等。应该利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加强棉花遗传和分子连锁图谱的构建,在棉花全基因组开展QTL定位,从而提高棉花抗病育种的目标性。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小麦地方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推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抗条锈病鉴定的基础上,对其中51个抗性较好的小麦地方品种中的抗条锈病基因进行推导分析,以明确供试品种的基因背景。根据供试品种对22个条锈菌菌系的反应,与已知基因载体品种作比较,结果表明,11个品种可能含有抗条锈病基因Yr1,而Yr2、Yr6、Yr7、Yr8、Yr19、Yr27、YrHⅦ、YrSel、YrA、YrGaby、YrAlba、YrSD、YrCV分别存在于24个品种中;白老芒麦对所用的22个条锈菌菌系均表现抗病,推测其可能含有新的抗病基因或基因组合,另有17个品种可能含有未知的抗病基因;白疙瘩(地463)、鱼儿麦(地557)、无芒洋麦(地559)、有芒洋麦(地560)、老早麦(甘地828)和红秃子(甘平A7)6个品种几乎对所有的供试菌系都表现感病,可能不含有已知基因载体所含的抗条锈病基因。  相似文献   
104.
为了简便地进行小麦条锈菌的早期检测,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以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的病叶和健康叶片为实验材料,采用来自条锈菌的SSR引物进行河南省小麦条锈菌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 在所用的条锈菌特异性SSR引物中,发现有4对引物能够将条锈菌和其他的病原菌区分开来。通过对来自河南省不同地区的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病叶的鉴定,其中2对引物 RJ3、RJ21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均较好,表明这2对引物可以用于小麦条锈菌的分子检测。  相似文献   
105.
以感病品种豫麦49作母本,抗病品种周麦12和藁麦8901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获得杂种F1代,F1代植株自交获得F2代种子,F1代植株与豫麦49回交获得BC1代种子。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用河南省小麦白粉病菌GY01单孢菌系,分别对F1、F2、BC1代及其亲本的幼苗进行人工接种,研究它们的抗性表现和杂交后代中抗白粉病的分离情况。结果表明,周麦12对GY01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互补控制;藁麦8901对GY01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06.
小麦黄花叶病是由禾谷多黏菌传播的小麦黄花叶病毒引起的病害,近年在黄淮麦区呈蔓延加重趋势。为了给病害的防治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分级评价方法对黄淮地区推广的小麦品种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两年鉴定结果表明,在145个供试小麦品种中,‘濮优938’、‘新麦208’、‘豫麦416’、‘新原958’、‘豫麦70-36’、‘泛麦5号’等70个品种表现为免疫,占总数的48.28%;‘豫麦47’和‘邯6172’表现为抗病,占总数的1.38%;‘洪育2号’、‘花培2号’、‘偃展4110’、‘豫麦41’、‘郑麦9023’等48个品种表现为中抗,占总数的33.10%;‘兰天06129’、‘兰天0591’、‘徐麦9158’、‘徐麦0054’、‘徐麦1108’等25个品种表现为感病,占总数的17.24%。研究结果为指导小麦黄花叶病区合理选择小麦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7.
黄淮地区是我国夏玉米重要产区, 近年来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与流行已成为黄淮地区玉米产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2021年玉米南方锈病在我国黄淮玉米产区大面积暴发流行, 危害损失之严重历年罕见?本文介绍了2021年度黄淮地区玉米南方锈病的发生危害情况, 分析了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并提出了今后的防控对策?  相似文献   
108.
河南和河北冬小麦区假禾谷镰孢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运用ISSR-PCR技术揭示中国河南和河北省冬小麦区6个地理群体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菌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筛选的17个ISSR引物对从河南和河北冬小麦区收集的166株假禾谷镰孢菌株进行扩增。根据群体扩增的结果,用POPGENE version l.32软件计算各项遗传多样性参数。根据不同地理群体的遗传相似系数,用NTSYSpc version 2.11软件进行群体聚类分析。【结果】从97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了17个多态性较好的引物,用这17个引物对河南和河北冬小麦区的166株假禾谷镰孢菌株进行扩增,共扩增出234个DNA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为218个,占总扩增片段的93.16%。平均每个引物可以扩增出13.76个条带,扩增产物大小在150-2 500 bp。POPGENE分析表明,6个地理群体的多态位点数在58-208,平均为124;多态位点百分率在24.79%-88.89%,平均为52.92%;有效等位基因数在1.1548-1.3293,平均为1.2584。遗传多样性分析表明,在地理种群水平上,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在0.0897-0.2069,平均为0.1548;Shannon’s信息指数在0.1337-0.3257,平均为0.2368,这表明不同地理群体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河南北部地区的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最高,表明该地区假禾谷镰孢菌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河南南部地区的Shannon’s信息指数和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最低,表明该地区假禾谷镰孢菌株之间的遗传多样性最低。遗传相似性分析证明,河南北部地区假禾谷镰孢种群和河南东部地区种群最近,河南南部地区假禾谷镰孢种群和河南东部地区种群最远。6个地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系数Gst为0.1571,群体内为0.8429,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的多样性。6个地理群体间的基因流Nm为2.6819,说明不同地理群体假禾谷镰孢菌株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动。6个地理群体总基因多样度Ht为0.1837,各地理群体内基因多样度Hs为0.1548,地理群体间基因多样度Dst为0.0289,这说明相同地理来源的菌株有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966时,可将6个地理群体划分为2个不同的类群。第Ⅰ类群包括河南北部、河南东部、河南中部、河北中部和河南西部地区,河南南部地区属于第II类群。【结论】河南和河北冬小麦区小麦茎基腐病假禾谷镰孢6个地理群体之间的遗传分化与其地理来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群体内多样性大于群体间,不同地理群体假禾谷镰孢菌株间存在较大的基因流动。  相似文献   
109.
【背景】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新病害。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发生的细胞过程,调控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但其在假禾谷镰孢中的作用还不明确。【目的】明确假禾谷镰孢自噬相关基因FpAtg3在该病菌生长和致病中的作用,解析假禾谷镰孢致病机理,为小麦茎基腐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主要真菌的Atg3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5.05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Split-PCR策略构建FpAtg3基因敲除盒,经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导入假禾谷镰孢野生型菌株中。利用潮霉素抗性筛选阳性转化子,并经PCR检测获得FpAtg3基因缺失突变体(ΔFpAtg3)。构建pKNTG-FpAtg3重组载体,导入ΔFpAtg3菌株,利用FpAtg3自身启动子启动FpAtg3的转录,以获得FpAtg3缺失突变体的回补菌株。利用假禾谷镰孢营养生长的培养基PDA、CM和MM测定菌丝生长速率和菌落形态;PDA培养基上测定菌丝形态和菌丝融合率;CMC培养液中测定分生孢子的产量及形态;皮氏培养基上测定孢子融合芽管调控的...  相似文献   
110.
细胞自噬是真核生物中一类包含多种进化保守的Atgs蛋白参与的蛋白质降解途径,该途径也参与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产孢、孢子萌发和致病性过程。本研究利用模式物种已知的Atg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在假禾谷镰孢菌中鉴定到29个Atgs,分属29种不同蛋白类型。细胞自噬核心调控机制相关蛋白Atg1、Atg6、Atg8和Atg9的氨基酸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Atgs在丝状真菌间非常保守,符合物种进化的特点。通过假禾谷镰孢菌跟亲和与非亲和寄主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与菌丝阶段相比26个Fp Atgs在侵染阶段的表达发生改变,其中Fp Atg1、2、3、4、5、7、8、9、13、22、23、28和Fp Vps34在侵染初期和中后期均诱导表达;Fp Atg6、14、17、20、24、29和Fp Vps15在侵染初期和中后期表达量均降低;Fp Atg10、11除在非亲和互作中后期表达量略有上调,其余阶段均显著下调表达;Fp Atg15、16在亲和互作初期诱导表达,其余阶段均下调表达;Fp Atg26、27在亲和互作初期下调表达,中后期诱导表达,而在非亲和互作初期表达量升高,到中后期下调表达。推测细胞自噬参与调控假禾谷镰孢菌的侵染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