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3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28篇
  19篇
综合类   113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8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用非稳态法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测定了人工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板材的水分扩散系数,并且探讨了干燥介质温度、初含水率和纹理方向等对杉木板材水分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燥介质温度越高,扩散系数越大;初含水率越高,扩散系数越大,在纤维饱和点附近迭最大。当木材含水率在纤维饱和点以下时,杉木板材水分扩散系数都随着初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当木材含水率在纤维饱和点以上时,扩散系数基本保持恒定;杉木板材的纵向水分扩散系数远大于横南水分扩散系数,其比值为5~7;杉木板材的径向水分扩散系数略大于弦向水分扩散系数,其比值为1.0~1.5。表3参11  相似文献   
102.
西藏茶叶具有高原茶品质特征,是助推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高价值农产品。为探明西藏茶叶同位素特征,探索气象环境对茶叶同位素的影响,本研究收集了西藏不同海拔地区茶叶以及全国主产区茶叶样品,分析茶叶中稳定同位素值(δ13C、δ15N、δ2H、δ18O),同时收集部分采样点的环境气象信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探究西藏茶叶同位素特征及环境因子关联性。结果表明,西藏茶叶δ13C值分布于-31.9‰~-27.8‰之间,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显著低于其他主产区样品(P<0.01),δ13C值主要与采样当月的日照时间和气温有关;西藏茶叶δ15N与其他主产区样品无显著差异,且与环境气象因子关联性较弱;δ2H值介于-111.5‰~-40.5‰之间,与环境气象因子关联性最强,受相对湿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δ18O值介于22.2‰ ~ 27.6‰之间,主要与气温关系密切。本研究结果为西藏茶叶产地特征挖掘提供了研究思路,为西藏茶叶品牌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3.
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贯彻与响应。通过实地调研、实证分析等方法,对“互联网+”背景下“南京高淳国际慢城旅游度假区”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网络营销不足、智慧化体系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产品开发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结合“互联网+”的时代背景提出了一系列优化措施,助力高淳乡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优化升级,也为我国其他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4.
为了优化黑龙江省作物种植结构,促进粮食生产提质增效,该研究分析了2006—2018年黑龙江省3种粮食作物在全国的综合优势,对不同粮食产区优势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生产综合优势属全国中等水平,但生态区位优势明显,今后应进一步提升质量、增加效益,弥补效率优势的不足;玉米综合优势处于全国中上等水平,尽管在一定时期内需要调减,但从长期发展角度看仍是黑龙江省发展畜牧产业和工业原料加工产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大豆综合比较优势较高,已经成为支撑我国大豆产业尤其是非转基因大豆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麦目前虽然已不具备比较优势,但在黑龙江省仍具有一定的生产基础和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05.
不同地区大麦品种苗期耐低氮性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全国不同地区的22个大麦主栽品种在苗期进行正常供氮和胁迫供氮2种供氮水平下的溶液培养试验,将得到的苗期性状的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和聚类。结果表明:不同供氮水平间,茎叶干重、植株干重、株高、根长、分蘖数和氮素利用指数等性状差异极显著,不同品种间的所有统计性状差异极显著;胁迫供氮水平下植株的相对茎叶干重、相对植株干重、相对分蘖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可作为聚类分析的标准。利用软件SPSS17.0对这些品种进行系统聚类,将其分为三大类及若干亚类。  相似文献   
106.
黑龙江省玉米施肥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和2018年对黑龙江省大部分地区农户进行施肥现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2017年和2018年黑龙江省玉米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6 415 kg/hm2和6 216 kg/hm2。两年农户平均施氮量分别为208 kg/hm2和197 kg/hm2,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30.8 kg/kg和31.6 kg/kg,两年农户施氮量偏高和过高比例总和分别为57.1%和45.4%,黑龙江地区玉米施氮过量。2017年和2018年磷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78 kg/hm2和81 kg/hm2,磷肥偏生产力分别为82.3 kg/kg和76.7 kg/kg,施磷量适宜农户比例分别为61.3%和65.8%,农户在施磷量方面表现较好。2017年和2018年钾肥平均用量为52 kg/hm2和55 kg/hm2,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23.4 kg/kg和113.1 kg/kg,两年钾肥施用过低的农户比例分别为58.1%和50.7%,黑龙江对于钾肥施用量需要提高。通过优化施肥估算,黑龙江省每年可减少氮肥施用量80万~100万t,每年可减少磷肥施用量27万~40万t。  相似文献   
107.
宽幅精播和灌溉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了宽幅精播和常规种植2种种植模式,每种种植模式设3种灌溉处理,研究了宽幅精播和灌溉对冬小麦群体动态变化、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显示,灌拔节水和抽穗水后,宽幅精播的分蘖消亡速率低于常规种植。在冬小麦生育后期,宽幅精播显著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宽幅精播的产量显著高于常规种植,增产的原因在于穗数的显著增加。研究表明,宽幅精播结合灌拔节水和抽穗水为一种值得推广的节水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08.
对青海湖农场退耕还林草地以及耕地和天然草地的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含量及储量、无机氮(Ninorg)含量、土壤pH等基础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地与耕地和天然草地土壤均偏碱性;退耕地及天然草地土壤容重及Ninorg含量均低于耕地;退耕地和天然草地0~5 cm土层C/N显著高于耕地;退耕地和耕地0~5,5~10,10~20 cm土层的SOC和TN含量低于天然草地;退耕还林草9年后各土层SOC和TN含量与耕地相比差异不显著,说明青海湖区持续耕作60多年后,要恢复土壤肥力仍需较长时间;对于0~30 cm土层的SOC及TN储量,退耕地和天然草地与耕地无显著差异,而退耕地与天然草地之间差异显著(P<0.05);耕地、退耕地以及天然草地0~20 cm土壤SOC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SOC储量的68.7%,72.9%和78.6%;0~20 cm土层TN含量分别占0~30 cm土层TN储量的68.7%,72.7%和78.2%;与天然草地相比,按耕地开垦60年计算,0~30 cm耕层内,C的损失率为0.11 t C·a-1·hm-2,N的损失率为0.015 t N·a-1·hm-2;土壤C和N含量与容重共同决定C和N储量的大小,因此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9.
转变党建工作思路,丰富党组织活动的内容,营造党组织活动的氛围。亳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创新性地开展一系列党建活动,提高了党组织活动的质量,增强了组织生活的凝聚力。使党组织活动更好地融入到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巩固了高校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相似文献   
110.
不同割手密杂交后的父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主要选用云割82-114、云南1号、云割83-184、云割82-25、云割82-160、瑞割3号等优良甘蔗细茎野生种作为父本,利用百眉蔗、粤糖93-159等作为母本,通过有性杂交,并利用SSR鉴定杂交后代的遗传关系,从140个后代材料中鉴定出109个真实杂种,27个是假阳性材料,4个自交材料。并对12个组合真实性达到6个以上的子代进行了父性遗传的评估,结果父本共检测出24个位点,各子代群体的平均父性多态性比率在33.33 %-86.67%之间,平均基因杂合度较低,而父性遗传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