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4篇
  免费   338篇
  国内免费   69篇
林业   122篇
农学   27篇
基础科学   109篇
  882篇
综合类   1301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14篇
畜牧兽医   78篇
园艺   43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3篇
  2022年   325篇
  2021年   218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69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50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以江西大岗山丝栗栲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并结合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研究土壤微生物PLFA群落结构和多样性随时间和土壤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丝栗栲林地土壤共有40种PLFA存在,其中16∶0、5,9,13Me14∶0和10Me16∶0在各时期各土层中均有分布,并占有绝对含量优势;土壤微生物有明显的表聚现象(P<0.05),0~20 cm土层中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都显著优于下层土壤,但同层土壤随时间变化不明显;主成分分析(PCA)表明,18∶0、18∶1w11t、18∶1w9t、cy17∶0、a14∶0是影响丝栗栲林地土壤微生物的主要PLFA;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LFA含量与降雨量和凋落物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982.
为研究太白红杉的天然更新状况,采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对太白红杉林的林窗特征及更新数量进行调查,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太白红杉林天然更新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太白红杉林中,实际林窗(CG)和扩展林窗(EG)大小均以100 m2左右的中小面积为主,而且林窗的形成方式主要受风雪影响导致折干;2)林窗下天然更新影响因子关联度排序为林窗面积>林窗开敞度>坡位>坡向>坡度>海拔>枯落物厚度,表明林窗面积和开敞度对林窗天然更新影响最显著;3)幼苗主要集中在中小林窗中,而且在开敞度为0.6~0.8更新最好。因此,建议通过改善林下更新环境,提高太白红杉种子发芽率、幼苗存活率以及成苗率。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可以开敞度为指标进行适度经营,人为创造一定的林窗,以加快太白红杉林的天然更新,维持其群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83.
根据武汉市1966-2015年的气候数据资料及统计年鉴资料,使用线性趋势分析法、滑动平均法、MK和MTT突变检验法对武汉市50 a气候进行分析,选取5个城市化指标,建立城市化指数模型并与气象要素做相关拟合分析。结果表明,武汉市50 a的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呈上升趋势,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不显著;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突变年份分别为1983、1980、1994、1988年。城市化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与极端最高气温和降水量无明显相关性。城市化指数与年平均气温拟合曲线的拟合程度较高,说明城市化发展对年平均气温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84.
利用削度方程编制材种出材率表是目前出材率表编制的发展趋势,分析当前计算机理论造材在编制材种出材率表时存在通用性低、灵活性差、交互性弱的问题。为了满足林农灵活造材需要,提出了通用理论造材技术并进行研究。对计算机理论造材进行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功能结构、理论造材技术流程、各区分段造材流程和相应的数据库结构,采用Arc Engine技术和C#编程技术实现了相应功能并进行应用。结果表明,通用理论造材技术效率高、成本低、使用灵活,林农可以针对不同树种、不同造材方案灵活造材并预估相应收益。计算机应理论造材技术为各基层森林经营单位快速编制材种出材率表提供技术支撑,对单株活立木造材动态监测和收益预测更加直观、准确。  相似文献   
985.
基于问卷调查法,2018年5-7月,在甘肃吐鲁沟国家森林公园里共收集有效问卷715份,分析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类别差异,在时间上的变化,及调查对象社会经济特征与吸引力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该森林公园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处于较高等级,其中生态环境吸引力大于自然景观吸引力。在自然景观中,生物景观吸引力>水文景观吸引力>地文景观吸引力。生物景观吸引力受时间变化影响最为明显。自然景观与性别呈显著相关(P<0.05),与生态旅游认知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其中共有18个基本类型与游客的性别、年龄、居住地、文化程度、生态旅游认知度具有相关性。在生态环境中,空气环境吸引力>水环境吸引力>声环境吸引力。水环境吸引力受时间变化最为明显。其中有7种旅游资源与游客的性别、年龄、居住地、年收入、年出游次数具有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对提高生态旅游资源吸引力、更好地发展生态旅游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86.
采用富含氨基的大豆蛋白对酚醛树脂进行共缩聚改性,探索蛋白对酚醛树脂低温快速固化的影响。通过检测树脂的pH、固含量、凝胶时间,以及结合红外、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等方法对改性的酚醛树脂的各项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蛋白改性酚醛树脂具有良好的理化特性和胶接性能,其中30%SPF树脂制备胶合板的胶合强度高,达到1.30 MPa;大豆蛋白与苯酚、甲醛发生了共缩聚反应,形成的大豆蛋白-苯酚-甲醛共缩聚树脂结构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且具有较低的固化温度。该研究解决了酚醛树脂存在的固化温度高、固化速率慢、高度依赖化石资源等缺点,为其在木材工业中广泛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87.
基于野外样方调查资料,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Ochiai、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生态位量化方法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群落种间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荒漠区固沙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方差比率分析发现,沙拐枣群落总体上呈现显著正联结的关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2)χ2检验正关联种对数(98)高于负关联种对数(92),正负联结种对比1.07,显著关联种对占总种对数的7.37%。3)沙拐枣与沙蓬、梭梭的正联结Ochiai指数最大分别为0.90和0.79,体现出互相促进的种间关系,但大部分种对Ochiai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较低,种间联结关系松散。4)沙拐枣、梭梭、沙蓬、猪毛菜生态位宽度较大,对绿洲荒漠过渡带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5)生态位重叠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碟果虫实和骆驼蓬(0.93)>阿拉善碱蓬和红砂(0.89)>黄花补血草与画眉草(0.68)。其均值0.16,整体上群落种间竞争较小。建议干旱区防风固沙造林树种应以种间竞争较小的林草植物种为主,构建稳定人工防护体系。  相似文献   
988.
为探究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柠条人工林地根系、土壤水分、土壤N、P养分特征,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南黄土丘陵区人工种植20 a的柠条林地0~1 000 cm土壤中根系垂直分布、土壤水分、土壤N、P含量(质量分数,下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柠条林地0~1 000 cm土壤水分消耗量大,土壤储水量较旱作农田减少919.84 mm,平均每年较旱作农田耗水增加45.99 mm,为柠条林地深层土壤干化的直接原因;2)柠条林地根系主要集中在0~80 cm土层,该层根系(表面积密度)占0~1 000 cm根系总量的62.4%;3)柠条林地土壤N、P养分分布规律与根系分布规律一致,即表层多深层少,0~200 cm土层内全N含量平均值为0.53 g·kg-1,是0~1 000 cm土壤全N含量平均值1.86倍,全P含量平均值达0.52 g·kg-1,与0~1 000 cm土层全P含量平均值近似。研究结果对于深入了解半干旱黄土区柠条人工林地根系、水分与养分关系及可持续经营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89.
抚仙湖作为我国高原大型深水型湖泊的典型代表,其景观格局的变化直接对该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探讨较大时间尺度背景下抚仙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随景观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可为我国云南高原湖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使用当量因子法分析抚仙湖流域28 a间的景观格局时空演变特征,阐明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1)抚仙湖流域在28 a时间尺度内景观类型以湖泊为主,其次是乔木林地,而建设用地类的面积最小。1990-2018年,景观转换最频繁的为沼泽湿地,转出6 105.54 hm2,转为人工湿地与工矿建设用地。2) 抚仙湖流域ESV随时间尺度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2005年是分水岭,最低为62.46亿元。流域的总ESV贡献最大的景观类型为湖泊和乔木林地,两者价值量总占比超过85%。抚仙湖流域的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影响较大,因此合理调整土地结构,重视水体、林地等景观类型,才能充分发挥高原湖泊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990.
为探讨荒漠灌丛群落特征和土壤性状对放牧干扰的响应,以西鄂尔多斯广泛分布的霸王、沙冬青和四合木灌丛为对象,对3种放牧强度下灌丛生长及土壤养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放牧区灌丛覆盖度、平均冠幅、高度和基径显著低于轮牧区和围封区;2)牲畜对霸王和沙冬青灌丛的啃食主要发生在叶结构部分,而四合木灌丛主要啃食三级枝结构;不同放牧强度下根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为围封区>轮牧区>放牧区,围封区3种灌木总生物量分别为放牧区的1.78,1.98倍和1.84倍;3)各放牧强度下,3种灌丛土壤有机碳、全N和全P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显著减少,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放牧干扰显著降低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3种灌丛均为放牧区显著低于围封区和轮牧区;轮牧区深层土壤(20~40、40~60 cm和60~80 cm)的全N含量显著高于放牧区和围封区;全P对放牧干扰的响应规律与有机碳和全N恰好相反,为放牧区显著高于围封区和轮牧区;放牧干扰后土壤容重的变化趋势为放牧区>轮牧区>围封区。综合来说,放牧会显著降低灌丛覆盖度、生产力、土壤养分和透气性,而轮牧和围封有助于植被覆盖度和各生长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