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60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1篇
综合类   126篇
农作物   3篇
水产渔业   177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中国五大湖三角帆蚌群体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SSR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采用微卫星技术,将9对微卫星引物用于我国五大淡水湖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群体,即鄱阳湖(PY)、洞庭湖(DT)、太湖(TH)、巢湖(CH)、洪泽湖(HZ )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的研究。数据经TFPGA软件估算,分别完成不同群体位点的杂合度值、群体间遗传距离和相似指数计算及聚类分析,确立了5个群体间的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三角帆蚌5个群体的平均表观杂合度0.4964~0.5621,期望杂合度0.5540~0.6270,多态信息含量0.4061~0.4665,其中鄱阳湖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而洪泽湖群体最低。(2)五个群体遗传相似度在0.8947以上,遗传距离在0.0267~0.1113。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鄱阳湖、巢湖与太湖聚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而洞庭湖群体与洪泽湖群体亲缘关系较近。(3)鄱阳湖三角帆蚌种质最好,并具有很好的育种潜力。  相似文献   
72.
尼奥鱼_尼罗罗非鱼_奥利亚罗非鱼_同其亲本的形态和判别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家乐 《水产学报》1999,23(3):261-265
本文报道尼奥鱼同其亲本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形态上的异同点和判别方法。用卡方法对8 个可数形态参数,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8 个可量性状和24个框架参数进行综合分析。从体色上看,尼奥鱼偏于父本奥利亚罗非鱼,而三种多元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尼奥鱼的体型偏于母本尼罗罗非鱼, 因此认为控制体色和体型遗传的是不同的基因组合。建立了区分尼罗、奥利亚和尼奥鱼的简单判别公式。  相似文献   
73.
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三角帆蚌是我国优良的淡水育珠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从我国三角帆蚌种质资源调查、搜集与保护出发,介绍了三角帆蚌RAPD、SSR及线粒体基因片段等不同分子标记开发状况,重点讨论了这些分子标记分析三角帆蚌遗传多样性的情况。比较了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三角帆蚌种质及3个优秀种质9个F1后代的生长性能,比较了三角帆蚌雌雄生长差异。简述了三角帆蚌珍珠质形成相关基因、免疫相关基因、贝壳及珍珠颜色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从三角帆蚌与其他蚌类种间杂交、三角帆蚌种内杂交,介绍了培育康乐蚌新品种的过程及三角帆蚌家系选育的进展情况。对今后进一步开展三角帆蚌种质资源研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三角帆蚌遗传改良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4.
草鱼是我国主要养殖鱼类之一,但其病害较多.作为机体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草鱼免疫因子日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已研究的草鱼免疫因子主要有免疫球蛋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干扰素及相关因子、肿瘤坏死相关因子、补体、趋化因子受体、凝集素、转化生长因子等;草鱼抗菌肽、转铁蛋白、正五聚体蛋白、天然抗体等免疫因子尚未见报道.草鱼中已发现的免疫球蛋白为IgM,主要在头肾、中肾和脾中表达;组成MHC I 复合体的MHC I蛋白及B2微球蛋白具有人同源蛋白相似的结构;在干扰素及相关因子中,已研究的主要有干扰素、M,蛋白、PKP蛋白等,病毒可诱导草鱼头肾、脾、外周血及胸腺细胞中的干扰素表达;已研究的草鱼肿瘤坏死相关因子主要有TRAF1、TRAF2、T2BP、TRAIL等;补体C3、C9及趋化因子受体等部分免疫因子的编码基因也已被克隆研究.现已进行的草鱼免疫因子研究主要为编码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表达谱分析及蛋白的理化性质和生理活性检测等.对各类草鱼免疫因子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75.
杜仲对草鱼鱼种生长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2%、4%杜仲叶粉,0.1%、0.15%杜仲纯粉,饲喂规格为37±3 g的草鱼鱼种(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考察杜仲对其生长、非特异免疫功能的影响.经过60 d的饲养,结果表明:(1)对照组、2%杜仲叶粉组、4%杜仲叶粉组,0.1%杜仲纯粉组、0.15%杜仲纯粉组的鱼体增重率分别为315%、308%、322%、310%、342%,饲料系数分别为1.10、1.17、1.09、1.11、0.97,其中添加0.15%杜仲纯粉显著提高了草鱼增重率(P<0.05),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2)对照组、2%杜仲叶粉组、4%杜仲叶粉组,0.1%杜仲纯粉组、0.15%杜仲纯粉组的血清SOD活性分别为63.03 μ/mL、88.13 μ/mL、112.2 μ/mL、97.59 μ/mL、112.0 μ/mL;溶菌酶活性分别为9.07 μg/mL、7.83 μg/mL、23.55 μg/mL、19.27 μg/mL、30.44 μg/mL.其中4%杜仲叶粉组、0.15%杜仲纯粉组显著提高了草鱼的SOD、溶菌酶活性(P<0.05).上述结果表明,杜仲具有促进草鱼鱼种生长和提高其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6.
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实验观察结合统计方法,研究了寄生在黄颡鱼鳃上的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发育至稚蚌的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结果 表明:钩介幼虫发育至稚蚌的生物学零度为8.4℃,钩介幼虫发育至稚蚌的有效积温为165℃/d;整个寄生阶段钩介幼虫的壳长、壳高和铰合部长度增加不显著.  相似文献   
77.
肌肉注射维生素C对三角帆蚌血淋巴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水族箱养殖条件下,研究了肌肉注射不同剂量维生素C(Vc)对三角帆蚌血淋巴中3种主要抗氧化酶活力随时间的变化.结果表明:Vc对三角帆蚌血淋巴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3种酶的活性均有显著影响(P<0.05).当Vc注射剂量分别为15 μg/g、30μg/g和45μg/g时,在注射后的12 h、 24 h和48 h时间点, SOD酶的活性先升后降, GSH-PX酶的活性随Vc注射剂量的加大而降低,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而CAT酶的活性随Vc注射剂量的加大而增强.  相似文献   
78.
三角帆蚌病害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20年来的发展,我国珍珠产量超过了1200t,稳居世界首位,成为又一种能够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的产品之一。目前,我国珍珠产量的90%以上是淡水珠,而其中95%以上是三角帆蚌生产的,但是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Lea)生物学基础研究以及相关应用技术研究远远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近10年来蚌病在大范围内此起彼落频繁发生,成为制约淡水珍珠养殖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本文通过对三角帆蚌蚌病及其防治技术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情况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发展淡水珍珠业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9.
外荡养殖三角帆蚌对水体主要水质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利用外荡养殖三角帆蚌,对养鱼水体进行了改善水质的试验。通过测定分析水体的pH、化学耗氧量、总氮、总磷等水质指标,评价水体水质的变化,探讨了三角帆蚌对养殖水体主要水质因子的可能影响。在高温季节,养鱼水体混养三角帆蚌的生物调控系统水质较好,经三角帆蚌的净化可使养殖水体COD值、总氮和总磷分别下降44.74%、70.81%和70.45%。而在低温季节,三角帆蚌对水体的净化作用较差。研究结果表明:鱼蚌混养系统可有效地改良水质,可望较好地延缓水体的富营养化,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0.
三角帆蚌怀卵期外侧瓣鳃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怀卵期三角帆蚌的外侧瓣鳃分别从水平、横、纵等三个方向作组织切片,利用光镜观察其组织形态结构。结果显示,在怀卵期外侧瓣鳃增至(2 876.77±123.58)μm,两鳃小瓣之间被鳃间隔分成许多鳃小腔,其宽度为(474.06±32.01)μm(纵切),(410.74±70.69)μm(水平切)。瓣间隔的厚度为(244.92±17.23)μm(纵切),(288.80±35.16)μm(水平切)。从横切面观察,瓣间隔又由横向隔板组成瓣间隔孔,隔板宽度为(309.2±50.56)μm,两隔板间的孔宽度为(365.22±37.74)μm。鳃小腔通过瓣间隔孔而互相连通,从而形成鳃腔育儿囊。同时还观察到:在胚胎发育初期,受精卵被粘液状物质包裹,随着孵化的进行包裹物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