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8篇
畜牧兽医   39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桂蚕5号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育成的家蚕新品种,为了检验该品种的人工饲料适应性,进行1~2龄粉体蒸煮饲料育,3~5龄桑叶育试验,通过与对照两广二号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桂蚕5号对饲料的摄食性较好,发育整齐度高,蚕体质量较大,虫蛹生命率、全茧量有所增加,茧层率略有降低;丝质方面茧丝长、净度略有下降,但仍然适合进行人工饲料工厂化饲育。  相似文献   
12.
2007年春对参加北方蚕业协作区鉴定的10对蚕品种进行了实验室鉴定,各项目调查的时间、内容和方法均按《北方蚕区桑蚕品种共同鉴定工作细则》规定进行,结合蚕期的饲养观察、茧期调查、丝质鉴定等,了解其饲育成绩及饲育特点,并对备品种进行简要说明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两广2号蚕品种正反交,用不同产地大豆粕及桑叶粉比例人工饲料配方。1~2龄人工饲料育方式。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对本配方人工饲料有较好适应性,收蚁24h疏毛率除反交烟台豆粕区外,均己达到生产实用水平,96h、192h起蚕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大豆粕产地与桑叶粉高低对疏毛率及起蚕率有显著影响,大豆粕大连产稍好于烟台产,桑叶粉比例过高或过低,均会对饲养成绩产生不良影响。配方中最隹配比为桑叶粉35%~40%,大豆粉33%~38%。  相似文献   
14.
蛹虫草液体培养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5.
蚕品种是蚕茧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优劣直接影响蚕茧生产的产量和质量.随着茧丝绸事业的发展,蚕茧生产靠单一的蚕品种已很难适应当前茧丝绸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此培育并推广高产、高效、优质的桑蚕新品种已成当务之急,也是提高蚕茧生产效益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桑蚕品种鉴定工作为加速这一进程,促使蚕品种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起到了极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采用北虫草菌种接种家蚕幼虫进行蚕虫草的人工栽培试验,调查菌种、家蚕品系、孢子数量对家蚕幼虫接种后的感染情况。结果表明:家蚕幼虫接种北虫草菌种之后,随着感染率的增加体重逐日下降,大批感染的时间一般都集中在第3~7天;菌种是决定人工栽培是否成功的主要因素,蚕品种的影响不大,日系原蚕对北虫草菌种的感染率略高于杂交蚕;采用孢子数量多的孢子液接种,家蚕的感染速度快且感染率高,孢子液的孢子数量以106/mL范围以上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不同家蚕品种对低成本人工饲料适应性调查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为解决人工饲料育配套家蚕品种问题 ,采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研制的含桑绿枝粉低成本人工饲料 ,对国内 2 5对杂交种、2 1个中系原种及 2 0个日系原种进行了疏毛率及稚蚕饲育成绩等项调查 ,结果表明 ,杂交种及日系原种总体上对低成本人工饲料有良好的摄食性 ,从中选择适宜品种 ,结合配套饲育技术措施 ,已在大规模农村中试中应用。  相似文献   
18.
对“荧光”蚕品种雌雄荧光色素来源及代谢差异的研究结果表明:茧层的荧光色素来源于中部绢丝腺,存在于丝胶中。中部绢丝腺的荧光色素直接来源于血液,绢丝腺对荧光色素无选择吸收和透过功能。血液、绢丝腺和茧层的荧光色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形成雌雄荧光色素的种类,血液、绢丝腺为4种,茧层为5种,无差异。造成雌雄荧光色不同的原因是各色素的含量不同。茧层中一种Rf值为0.77的紫荧光色素,在血液和中部绢丝腺中均未检出。5龄雌雄蚕4日龄后,随日龄的增加,雄性血液的荧光黄色随之加深,而雌性中肠的荧光黄色不再加深。  相似文献   
19.
为了选择适合山东地区的药用及保健功能桑树品种,选取山东省内有代表性的桑品种17个,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桑叶的1-脱氧野尻霉素(1-DNJ)含量。结果表明:桑属不同种间1-DNJ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白桑最高;不同桑品种间的1-DNJ含量差别显著,晋选6号和秋雨分别是鲁桑和白桑中含量最高的品种,达0.2777%和0.3281%,适合直接作为桑叶1-DNJ开发的专用桑品种或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0.
对“荧光”蚕品种雌雄幼虫不同发育时期、组织器官荧光色观察结果表明:雌雄各组织器官荧光色出现显著差异是在5龄6d后;体液、绢丝腺与蚕茧的荧光色,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中肠的荧光色与蚕体、体液、绢丝腺及茧层的荧光色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对其相应的乙醇提取液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认为:雌雄各日龄蚕在255~400nm波段紫外吸收上不存在差异,紫外吸收曲线具有很好的吻合性;从样本浓度的调节上看,在量上有一定差异,而质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