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6篇
综合类   29篇
水产渔业   10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急性和慢性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鳃器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窒息点以上的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鱼体鳃器官的影响,在常温条件下对(32.84±3.99)g的卵形鲳鲹进行了急性(0 h、3 h、6 h、12 h、24 h)和慢性(14 d)的低氧胁迫实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和H-E染色以及电子显微技术,观察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鳃器官的影响。结果显示,卵形鲳鲹在急性低氧胁迫下鳃小片上皮肿胀和抬升;慢性低氧胁迫下随着时间延长,鳃小片上皮细胞与鳃小片分离,鳃呼吸表面积增加。结果表明低氧胁迫对卵形鲳鲹鳃器官具有较大影响,而且慢性胁迫的影响大于急性胁迫。  相似文献   
102.
盐度对卵形鲳鲹胚胎发育和早期仔鱼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观察比较了10种不同盐度(5.0~50.0)条件下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受精卵的沉浮性、孵化率和畸形率,以及8种不同盐度(10.0—45.0)下仔鱼存活情况及不投饵存活系数(survival activityindex,SAI)。结果表踢,受精卵在不同盐度下表现出不同的沉浮性,在盐度为25.0以下的海水中呈沉性;在盐度30.0时为半沉浮性;在盐度为35.0的海水中呈浮性。盐度低于10.0或高于50.0,胚胎均不发育;在盐度15.0—45.0范围内,卵形鲳鲹胚胎能完成发育过程孵出仔鱼,但盐度对早期仔鱼的成活和畸形率的影响比较大。统计分析了总孵化率与盐度、畸形率与盐度的相关关系,求得胚胎孵化的预测适盐范围为14.9—39.4,最适盐度为26.0~28.2。在盐度25.0—30.0和无投饵状态下,仔鱼的SAI值为44.19~47.44。  相似文献   
103.
为探讨卵形鲳鲹不同月龄选育群体主要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跟踪测量了1月龄,4月龄,7月龄,10月龄和13月龄个体的全长(x1),体长(x2),体高(x3)和体质量(y),共测量2 635尾。运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以体质量为因变量,其他形态性状为自变量的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剖分各性状对体质量的影响,建立最优多元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在不同生长阶段,4个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在0.017~0.960之间,除4月龄个体体高与其他性状间相关性不显著外,其他月龄群体各性状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1月龄和4月龄个体全长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最大,7月龄、10月龄和13月龄个体则是体高对体质量的影响最大;各性状对体质量决定程度分析与通径分析变化趋势一致,各月龄群体全长、体长、体高估算体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良好(86.9%~90.6%)。研究表明,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因素已找出,选育时期不同,所选择的形态性状也应有所差异,为卵形鲳鲹选择育种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04.
王永翠  李加儿  区又君  苏慧  曹守花  刘汝建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5):137-139,前插1
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的方法对野生与养殖黄鳍鲷(Sparus latus)的味蕾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野生与养殖黄鳍鲷的味蕾组织结构相同,呈椭圆形,由感觉细胞、支持细胞和基细胞组成。黄鳍鲷唇、口腔粘膜、舌、咽和鳃弓上皮中都含有味蕾,味蕾在咽上皮中含量最多,鳃弓上皮中含量次之,唇、口腔粘膜和舌上皮中含量最少,且唇<口腔粘膜<舌。在相同部位的味蕾含量野生鱼比养殖鱼多,这与其生活环境和功能是相适应的。  相似文献   
105.
盐度胁迫对遮目鱼幼鱼存活、生长及性状相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盐度梯度为0、10、20、27(自然海水)、35,共5个实验组,每组3个平行。遮目鱼(Chanos chanos)幼鱼不经过过渡直接放入各梯度盐度中,养殖30 d后统计存活率,测量每尾鱼的体质量及各表型形态性状,以体质量为因变量(y),各形态性状为自变量(x)进行通径分析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度0组的幼鱼存活率最低(73.33%),增重率(573.94±231.58)%和特定生长率(6.23±1.16)%最高,与其他组差异极显著(P0.01)。除盐度0组外,其他各组幼鱼的存活率均在90%以上,且幼鱼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在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分析表明,幼鱼的各形态性状与其体重之间呈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通径分析表明,遮目鱼幼鱼的体长、全长和体高对体重的影响最大,且在不同盐度胁迫下对幼鱼体重的决定作用不同,其他性状对体重的影响较小。建立了盐度胁迫下形态性状对体重影响的最优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106.
黄鳍金枪鱼是世界金枪鱼中一个重要的种类.以前,黄鳍金枪鱼的繁养殖是靠捕获野生鱼进行人工授精或海水围栏中养殖亲鱼的自然产卵获得种苗.这些方法受制于野生亲鱼的及时渔获,亲鱼成熟度及海水围栏中多变的自然条件.另一种方法是将黄鳍金枪鱼亲鱼蓄养在大型水泥池中,控制环境条件和饲养方式.……  相似文献   
107.
在水产养殖研究和生产中,作为人工繁殖鱼、虾苗的初期生物饵料,轮虫、挠足类的大面积培育生产已获成功。枝角类营养丰富,稚、幼鱼苗都喜欢摄食,是从稚鱼开始至体长3—5cm左右的鱼苗的适口活饵,在人工繁殖和育苗生产的饵料系列中,居于极重要的地位。由于海水枝角类种类较少,海水枝角类的稳定、持续生产性培养尚不多见。 作者于1990年1月开始,在本所深圳盐田试验基地进行鲻鱼和鲷科鱼类人工繁殖和育苗  相似文献   
108.
109.
利用组织化学(AB-PAS)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的方法分别对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鞍带石斑鱼(E.lanceolatus♂)杂交子代(青龙斑)幼鱼消化道的粘液细胞和胃泌素(gastrin,Gas)分泌细胞的分布进行系统的研究。青龙斑幼鱼食道中有Ⅰ、Ⅱ、Ⅲ和Ⅳ型粘液细胞,含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贲门胃粘液细胞有Ⅰ、Ⅱ、Ⅲ种类型,胃体部有Ⅰ、Ⅲ、Ⅳ型粘液细胞,在胃腺的周围含有较多的Ⅰ和Ⅳ型粘液细胞,而幽门胃中只有Ⅰ型粘液细胞,只含有中性粘多糖。幽门盲囊和肠道都含有中性粘多糖和酸性粘多糖,幽门盲囊以Ⅱ型粘液细胞最多,少量的Ⅲ型粘液细胞,前肠、中肠和后肠均有4种类型的粘液细胞。肠道粘液细胞数量为中肠>后肠>前肠。利用免疫学的方法研究青龙斑幼鱼消化道Gas细胞的分布,表明幼鱼的整个肠道和幽门盲囊均有Gas细胞的存在,食道和胃中未发现Gas免疫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110.
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规律,为指导四指马鲅育苗过程中适时更换饵料及制定投饵策略、完善育苗工艺和提高育苗成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组织石蜡切片和阿利新兰—高碘酸雪夫试剂(AB-PAS)染色,观察研究1~30日龄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生过程.[结果]四指马鲅的食道最早在5日龄时出现Ⅱ型黏液细胞;9日龄仔鱼食道黏液细胞数量有所增加,胃部已有贲门部、幽门部、胃体部和盲囊部的明显区域分化,黏膜皱褶丰富,各区域大部分的黏膜表面均有Ⅰ型黏液细胞分布;15日龄仔鱼胃腺区域出现Ⅱ型黏液细胞,肠道前、中、后段均出现Ⅱ型黏液细胞,且以圆形为主;17日龄仔鱼幽门盲囊区域出现Ⅱ型黏液细胞;23和30日龄仔鱼消化道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数量持续增加.四指马鲅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密度、大小及分泌能力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同日龄仔鱼消化道中以食道的黏液分泌能力最强.[结论]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生和分布特征与仔鱼摄食能力日益增强及消化道结构逐渐完善的趋势相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