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农学   9篇
  1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17篇
园艺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不同遮光胁迫对大豆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遮光处理,研究不同遮光强度及遮光持续时间对大豆的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后遮光20%时间持续到始粒以后,播种后遮光30%和50%时间持续到开花以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显著或极显著减少;遮光胁迫强度相同时,这些性状有随着接受遮光胁迫时间的延长受影响程度加大的趋势;同一遮光胁迫期间,这些性状有随着遮光胁迫强度的加强受影响程度加大的趋势。遮光胁迫对底荚高、单株有效分枝数、结实率有一定影响。同一遮光胁迫强度,遮光胁迫持续时间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同一遮光胁迫期间,遮光胁迫强度与小区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2.
帝皇麻菜"桂麻菜1号"茎秆紫红色,果实球形塑果,未采摘株高2~3m,分枝9个左右,5月份播种株高60~80cm开始采摘,可采摘到9月上旬,全年产量1 200kg/667m2左右。干物质含硒0.069mg/100g,钙906mg/100g,达到富硒高钙标准,还含18种人体所需氨基酸,其它营养成分均衡而全面,是一种保健型蔬菜。抗旱抗涝、抗病虫害能力强,种植容易,全生产过程无需施用任何农药,绿色生态无污染,是值得大力推广应用的富硒高钙保健功能型绿色蔬菜。  相似文献   
43.
菜用黄麻对硒的累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桂麻菜1号""桂麻菜2号"、韭菜(CK1)和小葱(CK2)为试材,采用原子荧光法分析"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的根、茎、叶、果以及不同生育期嫩梢的全硒含量,明确菜用黄麻的不同组织器官、不同生育期对硒的累积作用。结果表明:"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不同器官对全硒的吸附能力依次为根叶茎果,其中根部含硒量分别为5.98、6.85μg·(100g)-1DW,叶分别为2.38、3.16μg·(100g)-1DW,茎分别为1.74、2.04μg·(100g)-1DW,果实中全硒含量低于全硒检出值1.0μg·(100g)-1DW。"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不同器官全硒含量总和分别为10.10、12.05μg·(100g)-1DW,对照韭菜和小葱植株全硒含量总和分别为9.97、8.09μg·(100g)-1DW。由此说明"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对全硒的吸附能力强于对照韭菜和小葱。同时,"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的主茎打顶期全硒含量分别为3.47、4.32μg·(100g)-1DW,开花期分别为3.07、3.59μg·(100g)-1DW;苗期和结果期全硒含量均低于全硒检出值1.0μg·(100g)-1DW,主茎打顶期嫩梢的全硒含量高于开花期。菜用黄麻主食嫩梢,处于采摘期的嫩梢均显示较高的含硒量,因此"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可作为富硒蔬菜推广。  相似文献   
44.
广西自2010年3月从福建引进新型菜用黄麻福农1号并试种后,现已在南宁、武鸣、合浦、巴马等地种植。因其口感滑脆,味道鲜美,而深受人们喜爱。通过对福农1号在广西种植的特征特性研究,总结出其在广西的高产栽培技术和食用方法。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采摘期的不同追肥处理、不同采摘次数、不同采摘时期对菜用黄麻的嫩茎叶产量以及种子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复合肥+尿素"或单独施用"复合肥"追肥处理,采摘期设置不同的采摘次数和不同的采摘时期。【结果】采摘期追施"复合肥+尿素"处理中,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产量均以"复合肥225 kg/hm~2和尿素75 kg/hm~2"处理下最高,其中嫩茎叶产量分别为11 444.65、9873.85 kg/hm~2,种子产量分别为683.56、504.06 kg/hm~2,各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单独施用复合肥处理中,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产量以"复合肥225 kg/hm~2"处理下最高,其中嫩茎叶产量分别为11 642.69、9062.46 kg/hm~2,种子产量分别为811.40、526.91 kg/hm~2,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同时,不同的采摘次数对种子的繁育试验显示,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均为主茎打顶后采摘1次后收获的种子产量最高,分别为759.29、410.27 kg/hm~2,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在主茎打顶后采摘5次后收获的种子产量仍然较高,分别达到624.21、403.98 kg/hm~2。【结论】综合考虑嫩梢产量和种子产量、降低农业成本,建议追肥采用单施复合肥75 kg/hm~2;为获得菜用黄麻最高种子繁殖系数、嫩茎叶产值及最高经济效益,建议追肥采用"复合肥225 kg/hm~2+尿素75 kg/hm~2"、采摘5次后再留种的方案。  相似文献   
46.
大豆耐低磷鉴定指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8个磷营养利用效率有差异的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设计0,0.5,1.0,1.5,2.0 mmol·L-15种磷元素浓度进行全生育期水培试验,研究了磷对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营养水平对大豆株高、底荚高、分枝数和主茎节数的影响不显著,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及盛花期叶面积的影响极显著,对百粒重的影响显著.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盛花期叶面积、百粒重与磷水平显著相关,初步认为,这些受磷影响显著且与磷显著相关的性状可作为耐低磷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47.
[目的]为建立红麻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与杂交种子生产技术体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宁单瓣木芙蓉和红麻野生种H040的越冬枝条为砧木,以红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63A和保持系763B越冬枝条上的新生芽为接穗,采用单芽切接法嫁接后扦插繁殖,成活后移栽大田与本砧嫁接株和种子繁殖株进行对比试验.[结果]不育系嫁接处理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保持系嫁接处理,用红麻野生种H040作砧木表现出较高的嫁接成活率,而用木芙蓉作砧木的成活率较低;嫁接处理可使植株矮化,其中以木芙蓉作砧木的矮化效果最显著;嫁接对红麻的现蕾开花始期影响不大;用H040和木芙蓉作砧木的处理,其接穗的梢部枯萎长度显著小于本砧嫁接,表现出较强的越冬抗寒性;结果数的多少与越冬期的梢部枯萎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结实越多,越冬抗寒性越差.[结论]越冬枝条嫁接对红麻不育系与保持系成活率及越冬抗寒性存在一定差异;嫁接处理可使植株矮化;选择适当的砧木对提高接穗的抗寒性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8.
广西春大豆地方品种农艺性状鉴定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80份广西春大豆地方品种的株高、主茎节数、单株分枝数等8个农艺性状进行了测定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群体的主要农艺性状具有较为丰富的变异潜力,其中株高、单株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变异较大,主茎节数、生育期变异较小。通过聚类分析,当阈值为6.9时,供试材料被分为6个性状不同的组群,各组群的农艺性状差异明显,有利于育种亲本的选配。  相似文献   
49.
【目的】明确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中硒、钙元素及鲜味和药效氨基酸的含量,为选育和推广富硒、高钙菜用黄麻品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食品和蔬菜主要营养成分测定方法,分别测定、分析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鲜嫩茎叶的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结果】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的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VB1、VB2、VB3、VC和VE)、钙和硒等营养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叶菜类蔬菜相应指标的标准含量,其中,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的100 g鲜样中硒含量分别为11.00和15.00μg,达富硒蔬菜的上限要求,为普通蔬菜的7.97~45.45倍;钙含量分别为145.0和182.0 mg,膳食纤维含量分别为3.16和3.17 g,蛋白质含量分别为5.08和5.18 g。此外,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均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分别为4.43和4.35 g/100 g FW,其中鲜味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43.34%和42.30%,药效氨基酸含量分别占总氨基酸含量的56.66%和57.70%,接近鲜样淮山药中鲜味氨基酸(47.66%)和药效氨基酸(52.34%)所占氨基酸总量的比例。【结论】桂麻菜1号和桂麻菜2号是富硒、高钙且具有保健功能的蔬菜,生产上可大力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0.
从广西区外引进35个毛豆品种进行不同季节的种植鉴定.从中选择19个品种于2000年秋季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选取5~6个品种于2003年春夏两季进行进一步的田间种植鉴定.结果表明:引进的毛豆品种在广西适于春、秋两季种植.秋季种植表现优良的有90℃-19、90—69和香水豆等3个品种.可供生产及杂交改良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