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1篇 |
免费 | 56篇 |
国内免费 | 10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5篇 |
农学 | 110篇 |
基础科学 | 58篇 |
107篇 | |
综合类 | 663篇 |
农作物 | 102篇 |
水产渔业 | 106篇 |
畜牧兽医 | 376篇 |
园艺 | 95篇 |
植物保护 | 6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1篇 |
2023年 | 93篇 |
2022年 | 119篇 |
2021年 | 116篇 |
2020年 | 87篇 |
2019年 | 126篇 |
2018年 | 88篇 |
2017年 | 51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66篇 |
2014年 | 121篇 |
2013年 | 82篇 |
2012年 | 94篇 |
2011年 | 84篇 |
2010年 | 76篇 |
2009年 | 80篇 |
2008年 | 43篇 |
2007年 | 62篇 |
2006年 | 47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18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5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2篇 |
1992年 | 7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8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4篇 |
1964年 | 2篇 |
1963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7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PCV2逃逸宿主天然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PCV2抑制β干扰素(IFN-β)的分子机制,采用相对荧光定量的方法检测了PCV2感染PK-15细胞及PAM细胞后的白细胞介素、抗原提呈分子、模式识别受体、干扰素及其转录因子、DNA信号通路关键接头分子的转录表达,结果表明,PCV2感染引起β干扰素下调为主的天然免疫抑制。采用IFN-β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检测系统检测PCV2感染PK-15细胞后IFN-β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CV2感染不能激活IFN-β的转录,并且能够抑制Poly(d A∶d T)诱导的IFN-β转录,呈现PCV2接种剂量依赖性;为了探究PCV2编码的主要蛋白在天然免疫中的作用,构建了PCV2ORF1/ORF2/ORF3 pc DNA3.1真核表达载体,采用IFN-β-Luc、NF-кB-Luc、AP-1-Luc和IRF3-Luc启动子的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PCV2 ORF1、ORF2、ORF3对干扰素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PCV2感染抑制IFN-β的产生,但其编码的蛋白ORF1和ORF2在调控方面特性相反,ORF1能够通过NF-кB激活干扰素,ORF2则可以通过IRF3、NF-кB抑制干扰素,ORF3对干扰素通路的影响不明显。研究表明,PCV2 ORF2可通过抑制干扰素产生影响机体先天性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992.
为了充分挖掘进口乳肉兼用牛弗莱维赫的繁殖潜力,探寻在北京地区饲养的乳肉兼用牛超数排卵的可行性方案,实现快速建立核心群的目标,在春季(3月份)和秋季(9月份)对同一牛群进行2次超排处理,2次超排程序相同,超排用药量主要依据其体重与营养状况。结果表明:春季的头均可用胚数和妊娠率分别为(5.33±1.51)枚、81.82%,秋季的头均可用胚数和妊娠率分别为(6.00±1.83)枚、69.57%,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经产牛在春季、秋季的头均可用胚数分别为(6.50±2.21)、(5.33±0.58)枚,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育成牛在春季、秋季头均可用胚胎数分别为(5.75±1.26)、(4.50±2.38)枚,二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该试验方案可用于北京地区不同胎次弗莱维赫牛的超数排卵,超排季节可选春季或秋季。 相似文献
993.
由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培育的春小麦高代选系C271对小麦条锈病保持抗性近40年。为明确C271的抗条锈病遗传组分,利用感病品种晋麦79与C271杂交构建含有229个F2:3家系的遗传群体,并于2019年在陕西杨凌和四川江油进行成株期病害调查。运用集群分离分析(BSA)结合高密度660K芯片策略在3B染色体短臂上快速挖掘出大量的与抗病关联的SNP,利用等位基因特异的定量PCR标记(AQP)进行验证并作图,成功检测到一个效应值较大的QTL,可解释表型变异为22.7%~30.8%,暂命名为YrC271,位于标记AX-109001377和AX-111087256之间,约1.9cM,对应的物理距离1.9Mb。利用已公布的小麦基因组信息对该区间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国春基因组相比,不同材料间存在小片段的插入以及倒位现象,但总体共线性良好。同时利用1484份小麦660K分型数据对该区间进行单倍型分析,总体可分为5种区间单倍型,其中C271所在的单倍型组的抗性优于其他组。虽然C271不含有Yr30和Yr58连锁标记的阳性片段,但从相对遗传位置、条锈病抗性表现以及育种系谱看,...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脂质蓄积及CD36表达的影响。方法用50mg/L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不同浓度的阿托伐他汀(0、0.312、1.25和5μmol/L)共同孵育THP-1巨噬细胞24h,以空白组作对照,用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细胞[3H]胆固醇流入情况,油红O染色观察细胞内脂质蓄积情况,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细胞内总胆固醇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与免疫印迹分析法分别检测THP-1巨噬细胞CD36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阿托伐他汀使THP-1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入减少,对照组胆固醇流入为35.90%±2.36%,0、0.312、1.25和5μmol/L阿托伐他汀组胆固醇流入分别为47.10%±3.18%、41.20%±2.88%、35.10%±2.35%和28.30%±1.98%;阿托伐他汀能抑制THP-1巨噬细胞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油红O染色可见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阿托伐他汀组细胞内脂滴较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组明显减少,且脂滴颗粒体积变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对照组细胞总胆固醇含量为78.24±11.35mg/g,0、0.312、1.25和5μmol/L阿托伐他汀组细胞总胆固醇含量分别为123.13±15.92mg/g、115.36±13.18mg/g、107.52±12.05mg/g和98.03±10.24mg/g。阿托伐他汀使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CD36mRNA和蛋白的表达下调。结论阿托伐他汀引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THP-1巨噬细胞CD36表达下调,并使脂质蓄积减少。 相似文献
996.
997.
998.
999.
果蔬成熟和衰老中的重要酶—脂氧合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脂氧合酶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中的一种酶,已有研究表明,它可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防御过程的调控。近年来,随着对果蔬采后生理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发现脂氧合酶与果蔬采后的变化有关,它调节某些物质的合成,参与乙烯的代谢途径,并与果蔬的抗性,风味,颜色,硬度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