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37篇
林业   45篇
农学   50篇
基础科学   40篇
  45篇
综合类   372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42篇
畜牧兽医   164篇
园艺   55篇
植物保护   2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76篇
  2018年   8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81.
为探索《组织胚胎学》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探讨和实践了《组织胚胎学》理论和实验教学环节中采用的渐进-启发式的教学方式.调查表明,该教学方法对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782.
重庆市近十年耕地变化过程及其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重庆市自1997年直辖以来,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耕地面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根据1997-2004年耕地变更调查及其它统计数据,研究了重庆市耕地资源特征,分析了重庆市直辖以来耕地面积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并定量分析了重庆市耕地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重庆市人多耕地少,耕地质量差,投入少,生产率不高.后备资源不足。(2)重庆市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先缓慢减少,后快速减少。人均耕地面积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3)重庆市三大经济区人均GDP增加百元占用耕地面积随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而减少,表明人均GDP对耕地的驱动作用和集约用地水平存在区域差异。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人均GDP对耕地的驱动作用小,集约用地水平高。  相似文献   
783.
农用土地综合评价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一门新兴的系统科学---物元分析法,以武汉市狮子山地区为样区对农用土地综合评价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狮子山地区的土地质量中等偏上,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该研究对于解决以往土地评价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权重的不确定、人为因素影响过多等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784.
羊草是我国重要的牧草和生态草资源,具有耐盐碱、耐旱、耐低温等特性,是天然的抗逆基因资源库.CBF/DREB属于AP2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抗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克隆得到羊草LcCBF6(Leymus chinensis C-repeat binding factor 6)基因,该基因含有AP2结构域,编码24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LcCBF6与蒙古冰草和黑麦的CBF6蛋白的同源性分别为92%和91%.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分析表明,LcCBF6基因在羊草根、叶、种子中均有表达,且受盐胁迫诱导表达.过表达LcCBF6能显著提高转基因拟南芥的抗盐性.在盐胁迫条件下,转基因株系的绿色子叶数、根长、植株生物量以及存活率等均明显高于野生型.上述结果表明羊草LcCBF6基因在提高植物盐胁迫抗性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将为牧草及重要农作物抗逆分子育种提供优异的基因资源.  相似文献   
785.
稻草还田量对晚稻土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动态影响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为了探明翻耕条件下稻草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生物学特征的影响,确定合理的秸秆还田量,用于早稻秸秆还田培肥土壤,减少环境污染和保障农业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了还田量比例为0、33%、67%、100%早稻秸秆覆盖翻耕对晚稻土壤微生物数量及活度的动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4类主要微生物的数量和微生物活度在晚稻不同生育期都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并且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晚稻分蘖盛期无稻草覆盖翻耕土壤的好气性细菌数量最多,33%秸秆量还田土壤的次之,67%和100%秸秆还田土壤的较少,在晚稻收割期,无秸秆还田的土壤中细菌的数量最少。33%秸秆量还田的土壤厌气性细菌的数量最多,而67%和100%还田秸秆量土壤较少,无秸秆还田的最少。在晚稻分蘖盛期无稻草覆盖翻耕土壤的真菌数量最多,在晚稻收割期,有秸秆还田的土壤中真菌数量较无秸秆还田土壤的要多。稻草还田土壤放线菌的数量在晚稻分蘖盛期最多,在晚稻齐穗期,稻草还田土壤放线菌的数量比无稻草还田土壤要多。土壤微生物活度在晚稻分蘖盛期最高,稻草还田土壤的微生物活度要高于无稻草还田的土壤。土壤微生物活度在晚稻齐穗期有所降低,而在晚稻收割时又有所增加,但稻草还田土壤的微生物活度要比无稻草还田土壤的高,且67%稻草还田土壤比33%和100%稻草还田土壤的要低。通过土壤微生物分析评价发现,在翻耕栽培晚稻时,33%的早稻秸秆还田量较好。  相似文献   
786.
金艳红  李倩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0):162-162,171
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是关键,是最直接、最长效的脱贫手段,是精准脱贫的必由之路。乡村振兴,产业扶贫是重点,只有把产业富民作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乡村振兴才能更有基础、更有活力。本文基于对江西省萍乡市莲花县湖上乡的调研,认为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必须要接地气,因地制宜选好产业;要创品牌,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要建长效,创新产业扶贫模式;要用能人,带动发展共同致富。  相似文献   
787.
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花(鱼骨)和唇(鱼骨)及其正反杂交子代(花(鱼骨)♀×唇(鱼骨)♂F1和唇(鱼骨)♀×花(鱼骨)♂ F1)共4个群体进行微卫星分析,计算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多态性信息含量(PIG)、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胁)、遗传分化系数(Fst)、Nei氏遗传距离(Ds).结果表明:在4个群体中,反交F1的平均Ne最大(3.453 7),花(鱼骨)的平均Ne最小(3.0497);花(鱼骨)和唇(鱼骨)及其正反杂交子代4个群体的平均PIC分别为0.5994、0.602 6、0.628 0、0.6374;反交F1的平均Ho最高(0.411 1),花(鱼骨)的平均Ho最低(0.208 3).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正交F1和母本花(鱼骨)先聚为一支,再和父本唇(鱼骨)聚为一支,最后同反交F1聚在一起.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结果显示:正交F1与母本花(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与反交F1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反交F1同父本花(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大,同母本唇(鱼骨)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杂交子代群体的等位基因基本来自父母本双方,可以推断杂交子代的遗传物质来自父母双方,属两性融合生殖,且杂交子代的遗传变异水平明显高于父母本,是真正意义上的杂交种.  相似文献   
788.
正母猪PSY(每头基础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是反映猪场综合设施、技术、管理水平的关键性指标。在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对使用不同漏缝地板的两个母猪繁殖场PSY进行配对试验和统计分析,能够很好地客观评价不同漏缝地板使用效果。1试验时间、地点试验时间是2014年3月至2015年4月底。试验地点是同属于雏鹰农牧集  相似文献   
789.
为明确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对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e(Ehara)的捕食潜力,采用捕食者功能反应方程及参数研究加州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各螨态捕食作用。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对雌成螨、若螨、卵的选择性捕食系数分别为0.365、1.276和1.390。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加州新小绥螨对截形叶螨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对猎物卵和幼若螨的控制能力最强。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能力随温度升高呈先增后减趋势,28℃时最强,对截形叶螨雌成螨、若螨和卵的攻击系数(a)最大,分别为0.639、0.730和0.842;处理时间最短,分别为0.126、0.075和0.039d;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7.943头、13.405头和25.575粒。加州新小绥螨的捕食作用存在较强的种内干扰反应,随着捕食者密度的增大,平均捕食量逐渐减少,捕食作用率也相应降低,捕食作用率与其自身密度的关系为E=0.423P-0.747。  相似文献   
790.
李倩  凌去非  王磊  王大鹏  佟广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404-15405,15419
[目的]探讨4个鲤鱼群体的形态学差异。[方法]综合传统形态学(可数性状、可量性状)数据和框架测定数据,通过多元变量统计分析,对黄河鲤鱼、野生四鼻须鲤鱼、养殖四鼻须鲤鱼和吴淞江苏州段鲤鱼的形态差异和种系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4个群体在可数性状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判别分析表明,4个群体的单一群体判别率分别为87.5%、78.1%、73.5%和96.8%,用优选的几项比例变量进行判别,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3.7%;聚类分析表明,黄河鲤鱼群体和野生四鼻须鲤鱼群体聚为一支,养殖四鼻须鲤鱼群体和吴淞江苏州段鲤鱼群体聚为另一支;主成分分析表明,4个群体间形态差异主要系头部、尾部及鱼体垂直轴方面差异所致。[结论]为四鼻须鲤鱼这一珍贵鲤鱼品系的提纯复壮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