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15篇
农学   36篇
基础科学   19篇
  13篇
综合类   169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番茄叶霉病俗称黑毛叶斑病,是番茄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的主要病害(我省多发生于保护地番茄)。此病主要为害番茄叶片,严重时也可侵染叶柄、茎、花和果实。初发病多在叶背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淡黄色斑,正面褪绿。叶背病部有浅白色霉层,随病情发展呈棕褐色霉层。病斑多时连成片,叶片  相似文献   
112.
氰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氰(C2N2)是一种具有替代溴甲烷潜力的新熏蒸剂,明确C2N2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转化行为对C2N2的安全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静态法研究了C2N2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转化过程,土壤对C2N2的吸附速率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关,受环境温度、土壤含水量和土壤生物的影响较少,与熏蒸浓度无关.采用气相色谱(GC)和流动注射分析仪(FIA)测定了土壤对C2N2的吸附率和C2N2在土壤中的可能转化产物.结果表明,土壤对C2N2的吸附能力很强,熏蒸2h吸附率在75%以上,熏蒸24 h吸附率在98%以上,并可快速转化为HCN、NH4+和NO3-.其中,大约20%的C2N2转化为NH4+和NO3-,13%的C2N2转化为HCN.熏蒸48 h未检测到NO2-.HCN在土壤中不稳定,可进一步转化为其他含氮化合物.  相似文献   
113.
全程机械化生产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不同翻耕栽植方式对双季稻病虫草发生和产量的影响,对旋耕-机插、旋耕+牛耕-机插、牛耕-机插、旋耕-手插等4种翻耕栽植方式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未施药区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鸭舌草(Monochoria vaginalis)和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晚稻主要病虫草为纹枯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Nilaparvata lugens)、鸭舌草和稗草。在肥水管理相同的条件下,早、晚稻纹枯病病情指数孕穗期分别为8.25~13.31和17.60~23.10,乳熟期分别达13.75~20.90和20.02~23.76,其中旋耕-手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牛耕-机插方式重于旋耕-机插方式。早稻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卷叶率为15.03%~16.67%;晚稻四代和五代稻纵卷叶螟发生较重,卷叶率分别为29.67%~33.48%和60.09%~65.45%,4种翻耕栽植方式早、晚稻稻纵卷叶螟发生量差异不显著。晚稻稻飞虱前期虫口密度偏低,齐穗期为425~550头/百丛,至乳熟期达1 200~1 600头/百丛,其中以旋耕-手插处理虫口密度最高,旋耕-机插虫口密度最低。早稻稻田杂草有鸭舌草、稗草、矮慈姑、千金子、水竹叶等,均以鸭舌草和稗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草的68.00%和29.70%;晚稻稻田杂草有鸭舌草、稗草、节节菜、千金子、香附子、空心莲子草等,均以鸭舌草和稗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草的69.60%和17.40%。早、晚稻以牛耕-机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大,其次分别为旋耕+牛耕-机插和旋耕-机插处理,旋耕-手插处理杂草发生量最小。测产对比方差分析表明,4个种翻耕栽植方式产量差异不显著。在病虫草发生初期,选用适当的农药可有效控制不同翻耕栽植方式病虫草发生,早、晚稻平均增产10.00%和7.88%。该研究为双季稻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病虫草防治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4.
根据江西省双季稻田病虫草害发生为害的特点,自2017年以来,通过室内科学研究和田间试验示范,集成了农业技术、生物技术、物理技术及化学技术等为一体的双季稻田有害生物精准防控技术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参阅有关技术文献,形成了一套适宜在江西省双季稻病虫草害防控上推广应用的精准防控技术.  相似文献   
115.
氰(C2N2)是一种具有替代溴甲烷潜力的新熏蒸剂,明确C2N2在3种类型土壤(沙质土、壤土和粘质土)中的吸附行为与消解动态对C2N2的安全应用与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静态平衡法研究了C2N2在3种类型土壤中的吸附与挥发行为,采用溶剂顶空法测定了C2N2在3种类型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土壤对C2N2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熏蒸4h,85%以上的C2N2被土壤吸附,熏蒸12h,98%以上的C2N2被土壤吸附,其吸附强度为粘质土>壤土>沙质土.熏蒸期间C2N2在沙质土、壤土和粘质土配气瓶内消退较快,熏蒸48 h的消退率分别为94.12%、96.70%和98.27%.同时,C2N2在土壤中可快速转化产生HCN,熏蒸后1h达到最大值,其浓度为粘质土>壤土>沙质土,而后快速下降.通风后C2N2及其转化产物HCN在土壤中易于挥发和消解,C2N2和HCN在3种类型土壤中的挥发速率相近,在沙质土、壤土和粘质土中C2N2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15.82、14.56 h和12.43 h,HCN分别为17.52、20.82 h和24.27 h.  相似文献   
116.
为筛选适宜江西省种植的抗稻曲病晚粳品种和稻曲病防治药剂及其使用技术,采用自然诱发法鉴定了江西省引进的27个晚粳品种对稻曲病的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种药剂对稻曲病菌的室内毒力,采用田间试验比较了10种药剂对稻曲病的防治效果,以及不同施药时间与次数对3种药剂防治效果的影响。田间鉴定结果表明,在27个粳稻品种中,按病穗率作抗性评价指标,高抗品种3个(长江32、常优5号和迟熟粳5),抗性品种14个(长江19号等),中抗品种7个(甬优12号等),中感品种3个(甬优15等);按病情指数作抗性评价指标,高抗品种25个(长江19号等),抗性品种2个(甬优15和甬优17)。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0种杀菌剂抑制稻曲病菌丝生长的相对毒力指数大小顺序为腈苯唑(168.49)>噻呋酰胺(111.08)>嘧菌酯(107.84)>氟环唑(91.68)>苯醚甲环唑.丙环唑(83.47)>戊唑醇(42.34)>咪鲜胺(21.51)>己唑醇(12.92)>三唑酮(1.32)>井冈霉素(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期按田间推荐剂量施药,在水稻破口期按田间推荐剂量施药,以24%噻呋酰胺SC、24%腈苯唑SC、12.5%氟环唑SC和25%嘧菌酯SC防效最高,在水稻黄熟后期穗防效达69.89%~74.33%,病情指数防效达69.16%~76.12%;其次为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和43%戊唑醇SC,穗防效为55.29%~59.31%,病情指数防效为59.84%~64.53%;30%己唑醇SC、15%三唑酮SC、5%井冈霉素ASP和25%咪鲜胺EC防效相对较差,穗防效均在50%以下,病情指数防效均在59%以下。3种药剂分别在水稻破口前7 d、破口期和破口后7 d施药,对稻曲病防效随着施药时间的推迟而下降,其中在水稻破口前7 d施药效果最好,在水稻破口后7 d施药效果最差。3种药剂施药1次(在水稻破口前7 d)、2次(在水稻破口前7 d和破口期)和3次(在水稻破口前7 d、破口期和破口后7 d),对稻曲病防效随着施药次数的增加而提高,其中施药2次和3次处理间的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无显著差异,24%腈苯唑SC和24%噻呋酰胺SC施药2次和3次处理的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显著优于施药1次处理,而12.5%氟环唑SC施药2次和3次处理的穗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与施药1次处理无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为江西省晚粳抗稻曲病品种的选育应用和稻曲病药剂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7.
富当思进     
笔者下乡调研时发现有这样一对农民夫妇,他们经过近20年的摸爬滚打,好不容易积累了200余万元的家产。然而,夫妇俩富裕后不思进取,沉迷于打牌赌博,原来的事业荒废了,积累起来的资金全亏了,丈夫还进了牢房。  相似文献   
118.
采用点滴法在室内测定了阿维菌素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生物活性,并研究其田间防治效果及对天敌的安全性.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阿维菌素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LD_(50)值分别为0.0199μg/g和0.0252μg/g,其活性分别是丙溴磷的37.48倍和17.59倍、毒死蜱的36.24倍和21.42倍.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乳油(ai)9~18 g/hm~2处理对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4.08%~82.22%和79.04%~87.19%,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丙溴磷乳油(ai)360g/hm~2处理和480g/L毒死蜱乳油(ai)360 g/hm~2处理.阿维菌素对稻田天敌蜘蛛和黑肩绿盲蝽的消长有一定影响,9~13.5 g/hm~2处理药后14天对蜘蛛和黑肩绿盲蝽虫口减退率分别为18.75%~30.21%和22.57%~33.94%,显著低于对照药剂丙溴磷360g/hm~2处理和毒死蜱360 g/hm~2处理;18 g/hm~2处理药后14天对蜘蛛和黑肩绿盲蝽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7.92%和39.29%,与两对照药剂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9.
大蒜素对3种蔬菜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浸种法和叶面喷雾法,研究不同浓度大蒜素对白菜、萝卜和莴笋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素浸种对白菜、萝卜和莴笋种子发芽有一定的影响,不同作物和品种间存在差异。大蒜素200 mg/L浸种12 h对萝卜和莴笋种子发芽无不良影响,但可延缓白菜种子发芽,降低种子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对最终发芽率无影响。400和800 mg/L浸种12 h可延缓白菜、萝卜种子发芽和降低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发芽指数,其活力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下降,白菜和萝卜的最终发芽率显著降低,而对莴笋最终发芽率无影响。200 mg/L浸种对白菜苗鲜重、根鲜重、下胚轴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400和800 mg/L处理的促进作用不显著,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幼苗主根和下胚轴长度均随处理浓度的提高而缩短。200和400 mg/L处理能促进萝卜种子出苗,对幼苗鲜重、根鲜重和下胚轴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幼苗主根和下胚轴生长均有抑制作用,800 mg/L处理对萝卜种子出苗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蒜素200~800 mg/L浸种能促进莴笋种子出苗,对幼苗鲜重、根鲜重及下胚轴粗均有显著促进作用,而对幼苗主根长、下胚轴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大蒜素200~800 mg/L叶面喷施对3种蔬菜幼苗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幼苗鲜重和根鲜重提高、株高和下胚轴宽增加,而对主根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0.
李美美    赵建建    张玲    李保国    陈利英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29(5):42-46
为确立早实核桃成龄树的适宜修剪方法,以10年生早实核桃‘绿岭’为试验材料,研究重回缩、拉枝、既重回缩又拉枝(常规修剪)和放任生长4种不同修剪方式的核桃树冠中层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重回缩、拉枝、既重回缩又拉枝(常规修剪)和放任生长4种修剪方式的树冠内膛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6.74、7.66、9.27 μmol·m-2·s-1和4.82 μmol·m-2·s-1,常规修剪(既重回缩又拉枝)处理的最大;4种修剪方式在7:00时的Fv/Fm值分别为0.86、0.863、0.87和0.848,除重回缩处理在15:00达到低谷外,其他3种修剪方式均在13:00达到低谷,且最低值分别为0.843、0.842、0.837和0.846,下降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修剪(既重回缩又拉枝)>拉枝>重回缩>放任生长;4种修剪方式一日中初始荧光Fo的平均值分别为186.87、184.52、201.83和183.64,常规修剪(既重回缩又拉枝)处理的最大;4种修剪方式在7:00时的ETR值分别为3.08、3.33、3.28和3.52,到11:00时分别达到了7.79、8.10、8.17和7.66,4种修剪方式的上升幅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修剪(既重回缩又拉枝)>拉枝>重回缩>放任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