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篇 |
农学 | 15篇 |
基础科学 | 8篇 |
9篇 | |
综合类 | 10篇 |
农作物 | 11篇 |
畜牧兽医 | 13篇 |
园艺 | 1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4篇 |
2011年 | 5篇 |
2010年 | 2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简述了生物技术在改良小麦品种,解决粮食产量与质量问题中的重要性,我国应用生物技术培育小麦新品种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指出育种新技术是作物单产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措施之一,并根据生物技术发展的趋势,预计21世纪可培育出4大类小麦新品种以满足生产及人们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八倍体小偃麦是普通小麦遗传改良的重要种质材料,为进一步发掘和利用其优良基因,对从匈牙利科学院农业研究所引进的八倍体小偃麦BE-1的染色体组成和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进行了分析鉴定。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56,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I)粢色体构型2n=28Ⅱ的细胞占65.8%;分别用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elongatum,D.R Dewey,2n=14,EE)、百萨薄冰草(Thinopyrum bessarabicum,A.Love,2n=14,JJ)、假鹅观草(Pseudoroegneria strigosa,A.Love,2n=14,StSt)的总基因组DNA作撂针进行原位杂交,结果发现仅在假鹅观草总基因组DNA作探针时。能够检测到BE-1 14蒂染色体明显的杂交信号,进而认为它们来源于St基因组相近的鹅观草属的物种;对八倍体小偃麦BE-1麦咎蛋白进行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其HMW—GS组成为1,6+8,5+10。红外谷物品质分析仪测试结果表明,它的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度沉淀值均超过当前优质小麦品种,可做为普通小麦品质改良的重要基因源。 相似文献
13.
低温下玉米不同耐冷类型自交系的生理生化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玉米自交系黄化幼苗在2℃低温处理过程中总蛋白减少,可溶性蛋白增加,过氧化氢积累,过氧化氢酶活力提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增多.耐冷性强的自交系比耐冷性弱的自交系总蛋白含量高,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含量低,过氧化氨酶活力高,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数量多.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低酚棉和普通棉萌发种子子叶和胚根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及其同工酶和酯酶(ER)同工酶,结果表明,低酚棉子叶中SOD活性比普通棉低,胚根SOD活性差异不显著,但子叶和胚根的SOD同工酶比普通棉多1~2条酶带.两个棉花类型间醋酶同工酶酶谱差异不显著.不同器官间,子叶SOD活性比胚根的低,其酯酶同工酶比胚根的多2条酶带.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玉米横流干燥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横流式干燥机烘干段内粮流换向器的计算机模拟方法,给出了适合粮库不同玉米品种混合干燥的新的薄层干燥方程,开发了相就的计算机模拟程序CDCSP,计算了不同热风温度,风量,玉米初始水分和干燥时间玉米干燥后的平均水分,其结果与在RTH-700型横流苛玉米干燥机上的实测结果相符。 相似文献
16.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不仅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繁荣了农村经济,逐渐改变"三农"落后的面貌,还成为缩小城乡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为了解从抗条锈病小麦-黑麦渗入系148与优质小麦-偃麦部分双二倍体BE-1有限回交获得的一批抗病优质小麦种质材料的条锈病抗性遗传特点,应用连续C-分带、基因组原位杂交(sequent C-banding-GISH)和分子标记技术对这些抗性材料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抗性后代属1BL/1RS易位系。对O-46-1(BC2F3)进行条锈病分小种鉴定表明,其对小种CYR33和CRY32表现为抗感分离,对CYR33的抗性由位于1RS上一单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抗当前我国所有的流行小种,鉴于目前1BL/1RS上抗性基因Yr9抗性已丧失,推测该基因很可能是不同于Yr9的新基因或者是其等位基因,暂将其命名为YrGW。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抗性系在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Zeleny沉淀值等品质性状方面都得到显著改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