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篇
农学   3篇
  1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44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4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为阐明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对我国不同农作物的适应性,利用年龄-阶段两性种群生命表技术研究取食玉米粒以及玉米、花生、棉花、大豆、高粱和谷子叶片等7种不同食物对草地贪夜蛾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食物显著影响草地贪夜蛾种群。整个成虫前期从长到短依次为取食棉花叶>取食大豆叶>取食高粱叶>取食花生叶>取食谷子叶>取食玉米叶>取食玉米粒,取食玉米粒要比取食棉花叶的时间缩短27.95 d。雌雄成虫寿命均以取食玉米粒和高粱叶的最长,以取食玉米叶的较短,且取食棉花叶的雄成虫寿命仅有3.00 d。产卵量以取食玉米粒的最多,为619.27粒,是取食其他食物的6.00倍~61.25倍。取食玉米叶的草地贪夜蛾初孵幼虫个体完成幼虫、蛹和成虫阶段的概率均较高,分别为95.38%、78.46%和78.46%,而取食棉花叶的最低,分别为37.29%、20.34%和20.34%。草地贪夜蛾取食玉米粒的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均最高,分别为105.59、0.12 d-1、1.13 d-1,平均世代周期最短,为36.91 d,而取...  相似文献   
72.
该研究利用传统培养法从0–90 d打包青贮发酵的甘蔗(Saccharum sinense)尾中分离得到20株乳酸菌。通过形态学观察、API 50 CH生化试剂盒鉴定及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法对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鉴定,并测定其产酸能力。结果显示,菌株Y42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casei),菌株Y32、Y59是副干酪乳杆菌(L. paracasei),其余的17株是植物乳酸杆菌(L. plantarum);分离的20株菌株在培养18 h后,菌株发酵液的pH可降低至3.70以下,Y67菌株的pH最低,为3.57。从甘蔗尾中分离的20株乳酸菌产酸能力均较强,具备良好的青贮潜力,可作为制备青贮饲料发酵剂的菌种。  相似文献   
73.
试验旨在研究添加植物乳杆菌对桑枝叶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将桑枝叶与玉米秸秆以1.1(鲜重)混合青贮,并分别添加0%、2%、4%、6%和8%植物乳杆菌制剂(占青贮原料鲜重比例),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使用聚乙烯袋真空包装,室温贮藏60 d后开启取样分析。结果表明:(1)添加剂组干物质含量均低于对照组,干物质回收率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高于对照组;(2)随着植物乳杆菌制剂添加量的增加pH值不断下降,LAP 6%组和LAP 8%组的pH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分别为4.15和4.01;各试验组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LAP 6%组的乳酸含量最高;乙酸和丁酸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3)LAP 2%组发酵品质良好(42分,1级),其他各组发酵品质优等(45~48分,1级)。综上所述,桑枝叶与玉米秸秆以1.1(鲜重)混贮,LAP 6%组发酵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74.
将桑枝叶与玉米秸秆以不同比例青贮,通过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分析,筛选出适宜的混合比例。试验设置的桑枝叶与玉米秸秆的混合比例为4∶0、3∶1、1∶1、1∶3和0∶4,共5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使用聚乙烯袋真空包装,室温贮藏60 d后开启取样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玉米秸秆比例的增大,各混贮组中样品干物质、粗蛋白质和丁酸含量以及p H值逐渐降低,粗纤维、可溶性糖类、乳酸和乙酸含量以及干物质回收率逐渐升高;混贮处理组样品中的可溶性糖类和乳酸含量显著高于桑枝叶单贮组(P0.05),混贮处理组样品的p H值显著低于桑枝叶单贮组(P0.05),其中,桑枝叶和玉米秸秆比例为1∶3时,青贮品质最佳。玉米秸秆单贮组发酵品质优良(48分,1级),桑枝叶单贮组发酵品质不佳(42分,2级),各混贮处理组发酵品质较桑枝叶单贮组均得到改善(44~47分,1~2级)。综上所述,桑枝叶与玉米秸秆混贮有利于提高桑枝叶的发酵品质,建议将桑枝叶和玉米秸秆以1∶3的比例混合青贮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75.
本试验旨在比较分析摩拉水牛及德宏水牛瘤胃液中产甲烷菌的多样性。选取健康雌性摩拉水牛及德宏水牛各3头,采用口腔导管法收集瘤胃液,酚-氯仿-异戊醇抽提法提取瘤胃液总DNA,用产甲烷菌特异性引物Met86F/Met1340R扩增产甲烷菌16S rDNA,构建16S rDNA基因克隆文库。摩拉水牛及德宏水牛各获得96个16S rDNA基因序列,均归类于Methanobacteriales目,其中德宏水牛有82个序列(18个OTUs)与已知菌的16S rDNA序列相似性≥ 97%,占总序列的85.4%,有14个序列(9个OTUs)与已知菌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89%~97%;摩拉水牛有94个序列(13个OTUs)与已知菌16S rDNA序列相似性≥ 97%,占总序列的97.9%,仅有2个序列(1个OTUs)与已知菌16S rDNA序列相似性为94%。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所有序列分别聚集于两大分支上,其中德宏水牛有13个OTUs代表序列和摩拉水牛7个OTUs代表序列聚集在进化树顶端的同一分支上,且在系统发育距离上与Methanobacteriales目中任何已知相似序列都相隔较远。德宏水牛瘤胃中的SGMT簇序列和RO簇序列所占总序列比列分别为83.3%、9.4%,摩拉水牛瘤胃中的SGMT簇序列和RO簇序列所占总序列的比列分别为51.0%、9.4%。由此可见,摩拉水牛及德宏水牛瘤胃产甲烷菌序列以Methanobacteriales目为主,其中德宏水牛拥有更多未知的产甲烷菌序列;德宏水牛瘤胃中的SGMT簇产甲烷菌序列比例要高于摩拉水牛。  相似文献   
76.
试验选用3头年龄和体质量相近的、健康无病的且安装永久小肠瘘管的延边黄牛,采用3×3拉丁方设计,随机分成3组即对照组(A组)、大相对分子质量单宁组(B组)和小相对分子质量单宁组(C组)。A组饲喂基础日粮,B组饲喂基础日粮+2%大相对分子质量缩合单宁,C组饲喂基础日粮+2%小相对分子质量缩合单宁。在试验期内测定其消化道p H、消化道氮利用及十二指肠食糜氨基酸流量。结果表明:饲喂缩合单宁组的p H都显著升高(P0.05);消化道氮利用分析中,B组的粪氮和尿氮的含量都极显著低于A组(P0.01),B组的沉积氮与A和C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十二指肠食糜氨基酸流量分析中,添加缩合单宁显著增加其蛋氨酸(Met)、丙氨酸(Ala)、谷氨酸(Glu)、脯氨酸(Pro)和赖氨酸(Lys)的流量(P0.05),但是除Glu,不同相对分子质量间差异都不显著(P0.05),B组Glu流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  相似文献   
77.
为探明果园中越冬位置对梨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存活的影响,在山东省选取6个果园(彩石、泰安、肥城1、肥城2、广饶、莱芜)进行系统调查,室内观察梨小食心虫幼虫存活情况,比较不同越冬位置梨小食心虫的越冬存活率。结果发现:同一果园中,东、南、西、北四个方位间梨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西面显著高于其他方位,广饶果园阴、阳面间存在差异,其余果园没有差异;树干低部梨小食心虫越冬幼虫存活率最高,枝干、主枝、侧枝间无差异;不同果园间梨小食心虫越冬存活率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78.
蚜虫是危害金银花生产的重要害虫,筛选有效防控金银花蚜虫的生物农药对金银花绿色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化学药剂吡虫啉为阳性对照,室内测定了印楝素、灭幼脲、除虫脲、鱼藤酮、矿物油、苦参碱、蛇床子素7种生物农药对金银花蚜虫的毒力。结果表明,矿物油(94. 34%)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显著高于吡虫啉处理(78. 79%),鱼藤酮、印楝素对蚜虫的校正死亡率(76. 92%~85. 46%)与吡虫啉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其他生物农药(≤51. 29%)。进一步对以上4种药剂田间防控金银花蚜虫的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鱼藤酮在第1、3、7 d时的虫口减退率及校正防效均与吡虫啉处理无显著差异,优于矿物油及印楝素。因此,鱼藤酮可作为首选生物农药应用于山东地区金银花蚜虫的绿色防控。  相似文献   
79.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条件大都以高湿热气候为主,环境高温是对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水牛生产力的主要约束因素。本文综述了水牛适宜生长环境条件、热应激对水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的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便更好地评价热应激对水牛生产及健康的影响,促进水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0.
二点委夜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是夏玉米苗上的新害虫,本研究综述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习性、饲养技术、预测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现状,讨论二点委夜蛾迁飞的可能性,并为今后对二点委夜蛾的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