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4篇
综合类   25篇
水产渔业   2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2 毫秒
31.
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个体大小与钓获深度有一定的关联。本研究利用2013年东太平洋渔业观察员的数据,将渔获物分为76~85 cm、86~95 cm、96~105 cm、106~115 cm和116~125 cm 5个叉长组,运用悬链线公式得到钓获深度,统计各叉长组渔获个体钩位差异和各钩位渔获个体大小差异,分析个体大小与钓获深度的关系,得到结果如下:渔获物钓获深度范围为61.3~236.1 m。各叉长组主要渔获钩位随叉长增大而增大。各钩位主要渔获个体随序号增大而增大。76~85 cm叉长组的渔获物主要分布在61.3~121.8 m水层,平均钓获深度为(110.6±11.7)m;86~95 cm叉长组的在102.3~174.4 m,平均钓获深度为(144.1±4.5)m;96~105 cm叉长组的在189.4~202.8 m,平均钓获深度为(184.9±1.6)m;106~115 cm叉长组的在214.3~223.6 m,平均钓获深度为(193.8±3.8)m;116~125 cm叉长组的在230.5~236.1 m,平均钓获深度为(219.3±7.2)m。研究结果表明:东太平洋长鳍金枪鱼随叉长增大,栖息深度也加深,二者有相关关系。生产时调整钓具深度可有效保护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2.
为了解中西太平洋人工集鱼装置下鲣鱼的稳定同位素特征,根据2013年2月至3月金枪鱼围网采集的鲣鱼样本,对其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和δ15N)及碳氮比(C∶N)随叉长的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鲣鱼叉长范围为31.0~65.0 cm,平均值为(44.30±7.85)cm,优势叉长组为40.1~50.0 cm,占总体样本的45.12%。δ13C的平均值为(-15.94±0.59)‰,叉长对δ13C有显著性影响(F=10.92,P0.05),各叉长组的δ13C均值相差较小,说明所有样本的初始饵料来源相似。δ15N的平均值为(17.50±1.81)‰,叉长对δ15N有显著性影响(F=16.72,P0.05),且小型鲣鱼的δ15N明显大于大型同类,说明小型鲣鱼的营养位比大型同类高。C∶N的平均值为(3.06±0.05)‰,叉长对C∶N值均有显著性影响(F=4.21,P0.05),各叉长组C∶N均值随叉长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鲣鱼的营养状况随叉长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33.
根据2006年1月31日-4月17日在几内亚比绍海域所获取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及反映种类多样性的相关指数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该海域渔获物的组成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记录的各种鱼类、头足类、甲壳类品种150余种,其中鱼类130多种,虾类等甲壳类10余种,还有部分头足类;优势种依次为长额拟对虾(Parapenaeus longirostris)(Y=0.591)、海胆(Y=0.296)和短体翼石首鱼(Pteroscion peli)(Y=0.251)等;区域2(16°55′W~17°30′W、11°00′N~12°20′N)的渔获种类明显高于区域3(16°40′W~17°20′W、10°00′N~11°00′N),且多样性指数(3.94)和丰富度指数(6.67)也为三个海区最高;区域1(16°30′W~17°00′W、11°30′N~12°20′N)的均匀度指数(0.73)最高;区域3的多样性指数(2.34)、丰富度指数(2.18)及均匀度指数(0.57)均为三个海区最低;区域1、2和3之间的渔获分布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分析表明:本次调查的种类数量较我国"东方号"调查船1988-1989年的调查结果已减少,鱼类少了80余种,甲壳类少了十余种;虽然实际的种类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渔获种类多样性指数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4.
根据2017年6月—2019年2月在热带太平洋东部海域(14°03′N~30°22′S, 179°36′E~114°29′W)开展的6个航次金枪鱼延绳钓渔获采样资料及胃含物组成数据,运用12个食物网网络分析指数,研究热带东太平洋中上层食物网结构特征。结果显示,本食物网物种(类群)数为83,连接数为542,食物网的平均营养级为2.4,顶级物种、中间物种、基础物种的比例分别为10.85%、83.13%、6.02%。食物网不同营养级物种的比例、杂食性指数(omnivorous, O=92.77%)、连接复杂性指数(connection complexity index, CSC=13.22)和特征路径长度(characteristic path length, P=1.85)的分析表明,该食物网结构处于较稳定状态;聚类系数(clustering coefficient, Cc=0.242)表明食物网物种间可形成几个连接性较密切的子网络结构;由连接密度(linkage density, D=6.53)和连通度指标(connectance , Cl=0.08)可知食物网的复杂性处于正常水平,对人为扰动以及环境变化存在一定的抵御性。研究可以为今后热带太平洋食物网功能的深入研究及基于生态系统的大洋渔业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5.
淀山湖鱼类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5-12月,对淀山湖进行了5次刺网调查和3次拖网调查,收集鱼类样本1983尾,隶属9科18属、23种,多数种类属鲤科鱼类。优势种为刀鲚、鲫和子陵吻鱼叚虎鱼分别占样本个体总数的40.09%、20.52%和10.29%。人工放养的鲢、鲫、鲤、鳙是淀山湖目前主要的经济种类。多样性指标选择种类丰富度、平均种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优势度指数、相对稀有种类数。目前的多样性指数为1.8996,比1959年调查的下降了49%,均匀度也相应降低,优势度则由1959年的0.034上升为0.2264。水质污染等环境的恶化,加上过度捕捞等人为因素,使淀山湖鱼类物种多样性正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36.
断路器是变电站重要的电气设备,断路器发生跳跃故障会造成断路器损伤,甚至引起断路器爆炸事故,因此,防止断路器跳跃故障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通过对现场调试传动过程中防跳回路不同传动方法的分析,提出了正确合理的断路器防跳回路调试传动方法,系统分析了断路器防跳回路故障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7.
利用贝叶斯生物量动态模型对印度洋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资源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不同标准化单位捕捞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内禀增长率(r)先验分布对评估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模型能较好拟合日本延绳钓渔业的标准化CPUE,但对中国台湾延绳钓渔业的标准化CPUE拟合较差;当模型单独使用日本标准化CPUE时,评估结果显示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被过度捕捞;若模型单独使用中国台湾标准化CPUE,则结果相反,显示印度洋黄鳍金枪鱼未被过度捕捞;而当同时使用两个标准化CPUE时,日本标准化CPUE数据获得更大估计权重,因此,评估结果与单独使用日本标准化CPUE的结果类似。(2)当r采用无信息先验时,r估计偏小,而环境容纳量(K)估计则偏大,参数估计不合理;当r采用信息先验时,r与K的后验分布估计相对合理;由于r与K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物量动态模型难于同时有效估计这两个参数,特别是在数据质量较差情况下,因而采用信息先验能提高生物量动态模型参数估计的质量。(3)本研究利用偏差信息准则(Deviance Information Criterion,DIC)与均方误差(Mean Square Error,MSE)统计量对模型进行了比较,并选择模型S8用于评价印度洋黄鳍金枪鱼的资源状态。评估结果认为印度洋黄鳍金枪鱼被过度捕捞,既存在捕捞型过度捕捞,也存在资源型过度捕捞,这与资源合成(Stock synthesis version 3,SS3)等模型的评价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38.
近些年来印度洋近海金枪鱼类和马鲛类捕捞量上升较快,但因捕捞者多为个体手工渔业或小型工业渔业,渔业统计不完善,缺少传统资源评估所需的完整数据,因此这些鱼种目前缺乏可靠的评估。为了更好地掌握资源状况以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本研究使用1950—2020年捕捞量数据,运用CMSY模型(Monte Carlo Catch-MSY)、DB-SRA模型(Depletion-Based Stock Reduction Analysis)和OCOM模型(Optimized Catch-only Assessment Method)三种数据有限评估方法对圆舵鲣(Auxis rochei)、扁舵鲣(Auxis thazard)、巴鲣(Euthynnus affinis)、青干金枪鱼(Thunnus tonggol)、斑点马鲛(Scomberomorus guttatus)、康氏马鲛(Scomberomorus commerson)这六个鱼种资源状况进行评估。基于相对生物量(B/BMSY)和相对捕捞死亡率(F/FMSY)进行判断,扁舵鲣和斑点马鲛的当前资源状态较为健康(P(B/BMSY>1)=78%,P(F/FMSY<1)=67%;P(B/BMSY>1)=78%,P(F/FMSY<1)=55%),圆舵鲣和巴鲣有较大概率处于捕捞型过度捕捞状态(P(B/BMSY>1)=78%,P(F/FMSY<1)=33%;P(B/BMSY>1)=78%,P(F/FMSY<1)=45%),青干金枪鱼和康氏马鲛有较大概率既处于捕捞型过度捕捞又处于资源型过度捕捞状态中(P(B/BMSY>1)=33%,P(F/FMSY<1)=44%;P(B/BMSY>1)=55%,P(F/FMSY<1)=33%)。三种模型中,CMSY模型和DB-SRA模型给出的MSY估计值接近,CMSY模型给出了最为谨慎的评估结果(六个鱼种均存在过度捕捞),而OCOM模型给出的结果最为乐观,表明三种模型对这六个鱼种的资源状况判断有一定差异。敏感性分析显示,参数r以及Bend/K的先验设定均会对CMSY模型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DB-SRA模型对Bt/K敏感,对K较为稳健。从结果上来看,三种模型均可以用于对近海小型金枪鱼和马鲛类的资源评估,但单一方法可能会导致结果偏差。建议在使用数据有限的评估方法时,采用多组参数以及多个方法进行比较分析,以更全面的获得种群资源状况。本研究可以为印度洋近海小型渔业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9.
传统的渔业资源管理决策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通过收集数据和评估种群资源状况,提出科学管理建议,并通过管理制度实施管理措施。传统方法在资源评估中常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管理建议也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20世纪80—9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模拟技术的发展,捕捞策略(管理程序)方法在渔业管理中的应用不断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套较为成熟、完整的渔业资源量化管理方法体系,并在海洋哺乳动物保护、经济鱼类资源开发与养护中发挥重要作用。相对而言,捕捞策略方法在中国的应用和研究较少。本文综述了传统渔业资源管理决策的基本过程,以及捕捞策略方法的特点、优势和面临挑战,提出了在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下,运用捕捞策略有利于促进渔业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长期可持续利用。针对考虑运用管理策略评价建立捕捞策略的渔业,提出未来应加强渔业与种群生物学基础数据收集、加强种群模拟技术研究与能力建设,以及加快适用于严重衰退渔业资源捕捞策略新方法的开发与应用等建议,以期为中国应用捕捞策略方法进行渔业资源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0.
2010年10月~2011年3月金枪鱼延绳钓船在北大西洋西部水域(48° ~ 52°N/15° ~ 34°W , 3° ~ 15°N/34° ~ 40°W)兼捕524尾大青鲨(雄性328尾,雌性196尾),本文根据从中随机采集的51尾雄性(104~254 cm FL))和52尾雌性(135~211 cm FL)大青鲨椎骨样本进行年龄鉴定和生长研究。结果表明:叉长和脊椎骨半径的关系式为FL=192.8VR0.837 (n=117,R2=0.90);通过10%硝酸钴染色法观察脊椎骨轮纹,雄性的年龄范围为2~9龄,雌性为3~7龄;平均百分比误差指数(IAPE)为6.33%,精确度较高;采用实测的年龄-叉长数据估算雄性大青鲨年龄,逆算的年龄-叉长数据描述雌性大青鲨生长;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为: L∞=330.4cm FL, k=0.15yr-1, t0=-0.64yr (雄性); L∞=295.7cm FL, k=0.14yr-1,t0=-0.62yr (雌性);雌雄寿命分别为21yr 和20y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